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一篇",列名家.颜师古《注》引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经籍"、"艺文志"以及《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均有著录.对现存的《尹文子》,多数学者沿袭宋、明以来的辩伪结论,并从书中挑出种种"破绽",论证其确系伪书,致使学界对之少有问津者.我们经过研究认为,此书不伪,至于非伪的理由,则有《尹文子辨析》一文论列,此不赘述.本文仅就《尹文子》的哲学思想,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城市史志中,时代较早的有《三辅黄图》、《洛阳记》、《关中记》、《邺中记》等。《三辅黄图》记载范围较广,是以秦汉的三辅地区为范围,包括当时的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也就是今陕西省西安、咸阳及附近地区。《隋书·经籍志二》谓“《黄图》一卷,记三辅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事”。《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著录。因三国时魏人如淳在《汉书注》中征引过,所以人们认为此书撰成于东汉末以前。但今本《黄图》,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认为是汉魏间人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认为是梁陈间人作,程大昌的  相似文献   

3.
《易林》一书,《隋书·经籍志》有著录,记为“十六卷,焦赣撰;梁又本三十二卷”。此后各官私藏书目频频著录。唯书名或有变,卷帙分聚时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李善与文选学顾农(一)以《文选》一书作为研究对象的专门之学──文选学,可溯源于萧该、曹宪,而它真正成为一门显学,则李善是奠基人,作用最大。萧该为萧统堂侄,生平附载于《隋书·何妥传》,撰有《文选音义》,《隋书·经籍志》著录其《文选音》三卷,两唐志并作十...  相似文献   

5.
《隋书·经籍志》著录了多少部古代书籍、合多少卷帙,史学界说法不一。具体考之于中华书局点校本《隋书·经籍志》实际著录情况,流行的三种说法均源于《隋书·经籍志》的本身记载的具体数字而缺乏应有的严密性。该书实则利用隋代国家藏书14466部、89666卷,经过删重补漏等加工整理工作,实际著录存亡书目及道、佛经籍共合7213部、59302卷。  相似文献   

6.
"艺文志"是正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用书目的形式反映一代文化事业之盛,是考察中国学术史的重要依据。正史中的艺文志包括《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及《清史稿·艺文志》,其中前五种著录一代藏书,后二种则改为著录一代著述,这是适应学术的发展而作出的合理调整。历代艺文志的纂修,都是根据旧有的书目加以改编,总的趋势是越往后书目来源越多,著作数量越大,难度也就越大。目前国家新修清史工作正在加紧进行,艺文志从2004年开始编纂,其方法仍然沿用历代艺文志的成法,命名为《清人著述总目》。每书著录书名、卷数、著者及其籍贯,其方法仍然沿用历代艺文志的成法,命名为《清人著述总目》。每书著录书名、卷数、著者及其籍贯、主要版本、馆藏、资料来源等,著者字号及科第等则在首次出现时附注之。由于篇幅较大,约千万字,因此,独立于各传、志之外,单独成书,与新《清史》相辅而行。这在历代正史"艺文志"纂修史上是一种革新。这种新体例及其存在方式可能成为今后史志目录的新模式。分析和阐述《清人著述总目》的体例与编纂方法,回顾和总结历代正史"艺文志"的纂修方法,展望、探讨今后史志目录编纂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俗说》的作者,隋唐时期的典籍记载就比较含混:《隋书·经籍志则。说家类著录《世说》刘孝标注本下附注:“梁有《俗说》一卷,亡”;同书又在其杂家类著录:“《俗说》三卷,(梁)沈约撰,梁五卷”。可见,《俗说》当时就已失传或部分失传,作者已有无名氏与沈氏二说。此后,来尤表《遂初堂书目列。说类著录刘孝标《俗说》一种,无卷数,元脱脱主修的《宋史·艺文志》小说类著录《俗说》一卷,作者为沈约。迄止元代,《俗说》的作者已有无名氏、沈约、刘孝标三说。而其传本从唐代三卷到元代一卷,至清代仅见于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  相似文献   

8.
马晓玲 《中州学刊》2014,(4):154-158
《大戴礼记》传世版本以十三卷本为主,历代史志目录、公私书目均有记载。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著录有"《大戴礼乔记》八卷,汉乔仁",以此为突破口,可以考证出《大戴礼记》在东汉至南宋时期至少有八十五篇本、桥仁编选本、卢辩注本、十三卷本、十卷三十三篇本、十卷三十五篇本、十三卷四十篇本7种版本流传。北周时卢辩以桥仁编选本作注并拟定篇卷,汉晋古注、唐宋经疏类书征引的是原八十五篇本。韩元吉将隋唐以来流传的十三卷抄本和卢辩注本合刻,其篇卷及目录依据十三卷本,若其正文与卢辩本内容重合则以卢辩注本正文和注刊刻,其余内容则依据十三卷本正文,韩元吉刻本是今十三卷本的源头。  相似文献   

9.
《古文苑》辑录了八十五位作者的二百六十四篇作品,其中五十七位作家,《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和《宋史·艺文志》等七部目录书籍曾经著录(或没有著录)其别集。通过考证这五十七家别集在唐到元初的散佚及重辑情况,发现《古文苑》在这个由佚到重辑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晋代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神话学家。他虽然活了不到五十岁,但其文化成就却是多方面的。郭璞一生的著述很多。《晋书·郭璞传》说:“璞撰前后筮验六十余事,名为《洞林》,又抄京、费诸家要最,更撰《新林》十篇、《卜韵》一篇,注释《尔雅》,别为《音义》,《图谱》。又注《三仓》、《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及《楚辞》《子虚,上林赋》数十万言,皆传于世。所作诗、赋、诔,颂亦数十万。到了唐代,魏征等修撰《隋书》,《经籍志》里仍著录有:《尔雅注》五卷,《尔雅音》二卷,《尔  相似文献   

11.
吕才(公元600-666年),博州清平(今山东高唐)人,是唐初著名的学者。他的生平在新、旧《唐书》中记载得较为简略,人们无从了解其家世谱系。吕才少好学,善阴阳方伎之书。由于他多以儒家经义为据,指出诸阴阳术书往往事不稽古,义理乖僻,巫史的言说附妄凭妖,以售其术,比较充分地表达了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受到阴阳术士的激烈反对。但也由于他对阴阳家的批判“颇合经义”(《旧唐书·本传》),故能见容于当世。吕才一生著述甚多,除见之于本传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外,据《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以及清人的考辑所著录,他的撰述尚有多种,但是除《全唐文》所辑录的八篇遗文外,其余均已散佚无存。  相似文献   

12.
今本《竹书纪年》纂辑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富祥 《文史哲》2007,(2):22-46
今本《竹书纪年》的原本出于唐代,是开元间整理国家藏书时,由当时所保存的古本《竹书纪年》不完本及历来所积存的一些附录性注释资料,统加整理、改编和增补而纂辑成书的。其年历主要依据僧一行的《大衍历》推排确定,并加入了干支纪年。此即《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所著录的《竹书纪年》14卷本,而全书实未有定稿。宋代尚存此本,南宋乾道间编制的《中兴馆阁书目》著录为《竹书》,而已复有残缺。驯至明代,整理者合并其卷次,又将原本的附录材料散入本文之下,遂成今本《竹书纪年》2卷。今本的史料多有增改,年代亦多有错误,但它的大部分内容条目还是承古本《纪年》而来的,且并未完全突破古本原载的夏、商、西周年代框架,因此在古史研究和上古年代学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关于诸子百家学说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对于纵横家学说,至今尚无人作出全面的论述。纵横家于战国“百家争鸣”中兴起,活跃于战国和汉初并产生重大影响的群体,不仅有深刻的思想,而且有完整的学说体系,对后世也很有借鉴意义。本文对纵横家学说略作探讨,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最能反映纵横家学说的,应该是纵横家们的著作。纵横家的著作是丰富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列出了十二部,它们分别是《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庞膨二篇、《门子》一篇、《国篮子)}十七篇、《零陵今信》一篇、《刽…  相似文献   

14.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286年),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作过漆园吏。他的思想“要旨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这部书,《汉书·文艺志》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内篇》七篇在命题、思想、文风上都比较统一,是庄子亲手所写,代表了庄子本人的思想,而《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则可能出自庄子的弟子及后来的道家之手。  相似文献   

15.
一、姜太公与《六韬》的成书《六韬》,《隋书·经籍志》题“周文王师姜望撰”。全书以姜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问的形式写成,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共六十篇。自宋以来,学者们多认为《六韬》非姜太公所撰,而是后人的伪托之作。其主要观点有三:其一,宋人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认为:《六韬》为战国时期孙、吴之后的谋臣策士托古所作。其二,明人胡应麟《四部正伪》认为:《六韬》是魏晋以后的兵家掇拾古兵书剩余而作。其三,清人崔述《丰稿·考信录》认为:《六韬》是秦汉间人士托古而作。1972年山东…  相似文献   

16.
新版《辞源》第1183页有“戊地”条。该条的阐释文字是;“古西域地名。唐时昭武九姓之一。见《新唐书》221《西域传下》《康》。《大唐西域记》一作‘伐地’。”那么,“戊”“伐”之间,哪个为确?抑或二者都对呢?我们推究的结果是,通行本《大唐西域记》的这个“伐地”,仍是“戊地”之误。研究者不难发现,《新唐书·西域传下》《康》与《大唐西域记》有着重要的因缘关系。《隋书》《康国传》以及《旧唐书》《康国传》均无“戊地”这一名称,而《旧唐书·经籍志》不曾著录但《新唐书·艺文志》则著录有《大唐西域记》。这说明刘昫等人莫能见到而宋祁等人则见到《西域记》。同时,我们看到《新唐书·西域传下·康》的内容,要比《旧唐书·西戎传·康国》多出好几倍。进而我们又从这里清楚地看出《新唐书·康》取材于《大唐西域记》的印迹来。例如《西域记》卷一所记飒秣建国(康)、捕喝(安)、劫布呾那(曹)、赭时(石)、弭秣贺(米)、屈霜你迦(何)等国名,在《新唐书·唐》中竟是一字不差的出现;此外还有一些  相似文献   

17.
<正> 《启颜录》是继《笑林》之后又一部有影响的笑话类志人小说。《启颜录》原书巳亡,现有六种辑刊本。第一种敦煌卷子本,存《论难》、《辩捷》、《昏忘》、《嘲诮》四篇,三十六则;第二种明谈恺《太平广记》辑本二十五则;第三种明刊《类说》卷十四所载十七则;第四种明吴永辑《续百川学海》广集载十则;第五种明陈禹谟辑《唐滑稽》卷二十所载四十五则;第六种明许自昌《捧腹编》一则。六种共一百三十四则,去掉重复者,大约有一百余则,均见载于王利器的《历代笑话集》。关于作者,《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云:“《启颜录》十卷,侯白  相似文献   

18.
盛宏之《荆州记》,南北朝齐、梁、北魏间著述颇见注称,唐、宋史书地志尤多征引。然是书亡佚既久,盛宏之其人生平行状亦不可考。唯《隋书·经籍志》有著录:《荆州记》三卷,宋临川王侍郎盛宏之撰。盛宏之,《宋书》无传,南朝人著述中亦未见其行迹,今依《隋书》之著录复考如下:(一)据《宋书》,终刘宋一朝,立临川王仅二见,同在宋武帝永初元年,一为“追封司徒道规为临川王”,一为“立南郡公义庆为临川王”①。刘道规已于晋安帝义熙八年死,刘义庆系绍嗣道规,武帝受命,袭王爵②。盛宏之所侍之临川王,当为刘义庆无疑。刘义庆即撰…  相似文献   

19.
《墨子》军事思想简论黄朴民墨家学派在先秦与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其学说的基本内容,保存于《墨子》一书。其书《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为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据考证,其中《尚贤》、《尚同》、《非攻》、《兼爱》、《非命》等二十四篇反映了墨子和前期虽家的...  相似文献   

20.
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所著录的小说,无论其归类为小说家还是小说,均为当时人所理解的小说作品。这一归类创始于《汉书·艺文志》而定型于《隋书·经籍志》,主要体现为传统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政教学术是其立类基础和价值评判标准。其较少著录唐宋传奇甚至根本不著录通俗小说,也与这一部类的设定原则密切相关。至于此类著录中有许多不合今人小说标准的作品,那是古今小说观念差异造成的,我们不能因此否认这些作品在当时人眼里的的确确是小说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