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苏秦兄弟排行及事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史上的著名纵横家苏秦、苏代、苏厉三弟兄,孰兄孰弟,纷纭众说,迄今无定论;关于他们的事迹,史书上也记截不一。现依据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以下简称《帛书》)提供的新证,来初步探讨这些问题。苏氏三兄弟的次序,据《战国策·燕策一》曰:“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苏秦弟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遂,亦皆学”。史、策所叙,似颇相表里。但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其《史记志疑》中提出了疑问,近人也意见不一。唐兰先生认为:“《史记·苏秦传》说苏代是苏秦之弟,事实上苏代当是兄”;诸祖耿先生继续坚持“苏秦的弟弟苏代”,“苏厉就是苏秦的弟弟”的说法;《帛书》的注释者说:“苏厉是苏秦的兄或弟”可见这个问题,至今并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帛书《周易》与通行本《周易》的卦名用字相异这一现象进行考释,说明帛书《易》成书时日较早,当不晚于战国,且其卦爻辞用字各有特点,多异体而假借(通假),战国时各国文字多异,繁杂不一,所以编撰于此时的文献,在用字上也不可能求同而划一了。  相似文献   

3.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见一九七七年《文物》第一期。所谓《春秋事语》,是整理小组根据其内容记载春秋时代的事实而命名的。又因为其事实多见于现在流行的《左传》一书,整理小组的《释文》(见同上),只谓《春秋事语》的某件事见于《左传》的某年。这是认为《左传》在前,《事语》在后的。因他没有谈到这两部书的成书时代及孰先孰后的鉴定。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写了“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和《左传》的事、语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九七三年底发现的长沙马王堆帛书,至今尚在陆续发表中。已公布的帛书里面,《五行》一篇很受学术界重视。《五行》是子思、孟子一派儒家作品,原与《老子》甲本等同抄在一卷帛上。一九七四年刊出的帛书概述,已指出该篇“内容是讲儒家‘仁、义、礼、智、圣’的‘五行’说,文体与《大学》相近,词句中也袭用《孟子》的话,可见作者是子思、孟轲学派的门徒。”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对它作了  相似文献   

5.
1973年年底,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包括不少失传已2000年之久的先秦古籍在内的珍贵帛书,约十二万余字。《称》就是其中的一种。该书在历代史籍中均无著录,其书名是由帛书整理  相似文献   

6.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标点汇注本《战国策》(下称“今本”),是由清版本校勘学家黄丕烈《士礼居丛书》本嬗变而来,益加精勘,优于别本。无奈“《战国策》一书,汉代已无完本,刘光禄校定之三十三篇,是时去战国之世未远,巳叹为错乱相糅莒。”(郭希汾《战国策详注》)乃至今本,疑误甚多。笔者援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校之,旁及《史记》、《韩非子》、《读书杂志》、《札迻》诸书,拨疑正误,兼下己意,为《战国策》校读记。今取二十九则属文托出,就正于名家通人。  相似文献   

7.
上博简《三德》和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除《道原》篇外)有很多相像之处。既有用词的相像、用韵的相像,也有文章结构上的相像。如此众多的相像,表明《三德》和《黄帝四经》一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德》应该是《黄帝四经》的思想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8.
范蠡生平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于春秋末期、战国初年的范蠡 ,先前不大为学术界所重视 ,但近几十年 ,随着学术研究的逐步深入 ,特别是马王堆帛书、郭店竹简等地下资料的不断发现 ,学术界日益感觉到了范蠡的重要性。   1990年 ,李学勤先生曾指出 :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因袭了《越语》 ,所以“《越语下》又应该比《黄帝书》早一个时期”。“如果《黄帝书》确不迟于战国中期 ,《越语下》就当是战国前期的作品 ,和范蠡的时代相近 ,其所述范蠡的思想应该是接近实际的。”①1992年 ,陈鼓应先生也认为 :“范蠡可能是黄老之学的创始者 ,也可能是老学到黄老之学的重要中间…  相似文献   

9.
<正> 对老子及其思想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决。通过争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意见分歧仍颇大。这些分歧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关于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的时代;(二)关于老子思想的阶级性质;(三)关于老子思想的学派性质。实在说来,这些问题因苦于没有新的资料可资凭证,是不易解决的。庆幸的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两种《老子》的写本,这两种写本距今都已两千多年。帛书《老子》的出土,为我们研究老子及其思想,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本文不想对老子及其思想进行全面论述,只就老子的道作些探讨,以便判明老子哲学的学派性质。  相似文献   

10.
坤卦卦名探原——兼论八卦卦气说产生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坤卦的原名是什么?从《乾凿度》到《玉篇》,从宋人到清儒都有所探讨.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经传出土以后,学者们又发表了许多意见.……  相似文献   

11.
曹峰 《江汉论坛》2006,(11):94-100
上博简《三德》和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除《道原》篇外)有很多相像之处.既有用词的相像、用韵的相像,也有文章结构上的相像.如此众多的相像,表明《三德》和《黄帝四经》一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德》应该是《黄帝四经》的思想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
黄老之学作为先秦百家争鸣中一个新的道家流派,在战国及汉初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在汉初,曾经成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卷前四种古佚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出土以前,由于书缺有间,缺乏可以明确判定黄老之学思想性质及特点的完整的黄老之学著作,研究比较冷落。帛书出土后,黄老学的研究柳暗花明,但“文革”间也只做了影射的材料。直到一九七八年以后,研究工作方步入正轨。几年来,学术界在黄老之学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努力,而吴光同志的《黄老之学通论》作为第一部系统而完整地考察和评价黄老之学的著作,则是目前这种种努力中较为突出的成果,而且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关于整个道家思想史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
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四篇古佚书:《道法》、《十六经》、《称》、《道原》,抄在《老子》乙本卷前。唐兰、陈鼓应、余光明等先生认为它们即是《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黄帝四经》。学者们认为,《四经》是道家“黄学”的代表作,其成书应在战国中期或以前。本文即以《四经》之名来指称这四篇古佚书。一、黜柔弱而崇雌节战国是一个争于气力的时代,在这种时代氛围中,不加区分,缺乏明确界定的崇柔倡弱的主张,显然已是很不合时宜了。因而,春秋时期,由老子所创立的学说,便面临着需要重新阐释与改造的要求。我们知道,老子…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秦汉文献的整理,苏秦事迹,自汉初便已有“合纵抑秦”和“为燕间齐”两种说法。后人关于苏秦的研究,无论本《史记》《国策》说,还是本《战国纵横家书》(帛书)说,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都忽视了秦汉学术层累现象对秦汉史事传述带来的负面影响。苏秦事迹真伪的考订,有赖于将先秦和秦汉文献进行剥离,有赖于对更多地下出土的秦汉文献的综合考订。  相似文献   

15.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四篇书之于良的古佚书,即《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据学者考证,这四篇古佚书即《汉书·艺文志》所载的《黄帝四经》。关于其成书年代,现在学界尚有不同说法。一些学者认为它是战国中期的作品,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它是战国末年的作品。笔者同意前一种说法。 帛书《黄帝四经》是久已失传的“黄帝之学”的代表作,通过这部书可以把握战国时期“黄学”流派的思想概貌。近来,笔者对其进行了研读,发觉其对犯罪的原因和预防问题曾进行过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颇有启发价值的真知灼见。鉴于学界至今尚无人从这一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而这一问题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又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故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其加以考察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1973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经法》等四篇是否就是《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所著录而又早已亡佚的《黄帝四经》,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从古书流传的角度看,马王堆帛书《黄帝书》非《汉志》所著录的《黄帝四经》,但唐兰先生和裘锡圭先生关于其是与不是的论证皆有可商。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主要内容包括《六十四卦》、《系辞》及几篇卷后佚书。其中《六十四卦》共九十三行,每卦单独起行,卦画标在朱丝栏行格的顶端,卦名、卦辞、爻辞和通行本基本相同,但使用假借字很多,文句略有出入,不分上下篇,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则大不相同。没有附《彖》、《象》、《文言》。帛书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卦、爻辞,与通行本基本相同,说明古已如此,各种本子“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周礼·春官·大卜》)。由于口耳相传,使用假借字的情况很多,帛书卦名乾作“键”,坤作“川”,否作“妇”,兑作“夺”等。内容有出入的地方,有的是传抄中的漏误,有的是  相似文献   

18.
随着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鹖冠子》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并被判定为先秦黄老道家真书。其所提"元气"思想,上承老子道气关系论,下启两汉"元气"论思潮,中与《列子》《吕氏春秋》互相印证,成为先秦黄老学派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正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339行:"(治痂方:)冶仆累,以攻(釭)脂饍而傅。傅,炙之,三、四傅。"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注:"仆累,即仆垒,据《吴普本草》系麦门冬别名。"我们认为训"仆累"为"麦门冬",尚可商榷。从医理上来看,相差甚远。据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339行,是将仆累捣烂与攻脂(车中润滑油)调和作外敷之用。周一谋、萧佐桃指出:"麦门冬很少有外用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文献均未见"麦门冬"有治痂之药效,其所附医方皆为内服  相似文献   

20.
王仁湘同志的《楚鄢敝都访古》一文(见《江汉论坛》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以下简称“王文”),引用了不少有关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的考古材料,对这一遗址作了新的剖析与描述,并得出结论说,楚皇城遗址无疑是楚鄢都、汉宜城县。随后我们又看到《考古》杂志今年第二期登载的《湖北宜城楚皇城勘察简报》(以下简称《勘察简报》)和《湖北宜城楚皇城战国秦汉墓》(以下简称《楚皇城墓》),也都是王仁湘同志领衔执笔的。我们曾和王仁湘同志等一道参加了楚皇城遗址的调查与试掘工作,对于他引证的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