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现代工业社会休闲观和休闲方式的分析,批判了消费主义的盛行、都市人口的异质化(heterogeneity)和社区的衰落等休闲行为中的异化现象,进而预示后工业社会对传统休闲观带来的挑战和冲击。认为休闲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休闲是以存在与成为目标的自由——为了自我,也为了社会。因此,应建构一种回归自然的整合休闲观。  相似文献   

2.
休闲教育的伦理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海春 《学术研究》2006,47(5):62-65
休闲教育不应只强调休闲而忽视工作。休闲教育有一个从“谋生休闲”到“乐生休闲”的过程。物质生产是休闲教育的前提。以历史的维度来看,从工作伦理到休闲伦理的变迁反映了人类价值观的不断更新。但是“谋生休闲”仍然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休闲教育目标,休闲教育更不可忽视工作伦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休闲教育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休闲教育指对人们休闲生活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引导,使之“成为人”的过程。休闲教育是满足人的个体生命与生活世界的需求,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休闲是对生命的积极追求,休闲的意义在于“从工作处获得自由”,将人的发展和创造成分作为主要成分,是一个“成为人”的过程。但是在目前在有闲社会背景下日益突显出休闲的异化现象:排斥休闲、沉溺于不健康休闲方式、休闲符号化,使得人的自我创造性发展和需求沦为次级需求。休闲对于个体发展来说究竟是解放还是异化?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休闲观的重廓和传承。而休闲教育的立足点在于将选择权回归大众,这是教育的立足点,也是大众休闲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生活品质是城市的核心价值,而生活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休闲质量.休闲质量主要体现在休闲的精神层面.审美是休闲的重要精神价值,审美愉悦是休闲的高峰体验,创造性是休闲审美的本质特征.“场所之爱”体现了休闲场所的审美特性.从工业城市到休闲城市,从休闲城市到审美城市,是生活品质提高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6.
据《学术动态》第八期载,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焦兴国最近提出“产业塔”概念及其原理。他认为,社会经济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再走向科技文明……社会经济的这种发展,正是一种叠高“产业塔”的历史过程。其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是:①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叠高“产业塔”的过程。社会愈发展,产业塔的层级愈  相似文献   

7.
休闲体育是指为了健身、娱乐、宣泄情感、丰富文化生活而在闲暇时间里所进行的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体育活动。无论这是一种行为或生活方式,均离不开时间、地点、参与者和行为这四个要素。而这四要素明显地与社会阶层联系到一起。因此,“休闲体育”具有社会学的意义。在“休闲体育”研究和推广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休闲是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领域。随着休闲社会的来临,开展大学生休闲教育成为必然。大学生接受休闲教育,可以树立科学的休闲观,从而也可培育一种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休闲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9.
魏饴教授在《悄然勃兴的休闲文学》一文中把休闲文学界定为一种与“言志”、“载道”的传统文学相对立的文学类型,它不追求政治功利性,旨在满足人的休闲需要,魏饴教授把道德教化排除在休闲文学的价值之外,认为休闲文学的“最大价值即在于能让读者从社会政治中跳出来,真正自由地思考自我,体验人生,回归到现实的‘自我’、‘本我’上来”,[1]很显然,这一立论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的基础上:即政治功利型文化和消闲娱乐型文化。一 一般说来,政治功利型文化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占主导…  相似文献   

10.
工业社会的治理体系是从属于工具理性的,它的形式化、抽象化决定了它必须祛除实质理性的“巫魅”。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人类走向后工业社会,整个社会及其治理体系在经历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之后,进入了一个价值“返魅”的进程中了。社会治理体系的价值“返魅”不能停留在诸如价值、实质理性等模糊的判断中,而是需要有着明确的内容的,道德就是后工业社会治理体系所需要的价值系统中的基本内核。所以,人类当前的任务就在于探索道德制度建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国家软科学课题“休闲经济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组、中国文化研究所休闲文化研究中心、文化部重点课题“闲暇时间 :我国公众文化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组、蓝色调俱乐部、《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外休闲学术论坛”将在 2 0 0 2年启动。该论坛将立足于国内外休闲研究的理论前沿 ,力求以唯物史观的思想方法揭示休闲与社会及人的发展的相关性问题。其意义在于 :一方面在于为休闲研究提供辩证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 ;另一方面 ,在于能够为建立科学的休闲观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就现实意义而言 ,…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旅游成了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杭州市将城市发展定位为“东方休闲之都”,这就要求杭州市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大力开发休闲旅游资源。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发展休闲旅游是杭州市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对杭州市目前休闲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状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在开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歇心”、“无事贵人”、“立处皆真”三个基本范畴可看出,禅宗体系具有丰富、透彻的休闲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休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禅宗休闲美学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醇化了僧人群体对闲适安居精神的追求,提升了文人士大夫的山林回归境界,同时又融通了僧与俗、世间与出世间的二元对立,唯以“歇心见性”为最终标准。现代休闲美学研究正处于上升势态,但其学科理论之建构显然远未完成。以禅宗的基本理论视野为参照,不但可反思现代休闲美学之不足,更可从中汲取必要的理论养料。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由时间理论中,自由时间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游离出来的。自.由时间为人提供自由存在和自由发展的社会空间,自由时间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休闲是人在自由时间中,通过一系列自由选择的活动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成为人”的过程,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5.
试论消费社会语境下的休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翔 《学术论坛》2004,(5):43-46
在消费社会业已形成的现时代,休闲似乎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化的现代生活方式。文章试图探讨消费社会整体语境下休闲的可能性。消费社会具有经济目标逐渐退隐、异化、时间灾荒三方面的显著特征。正是基于这三个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现代社会中的休闲不可避免地具备了某种幻象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只看到了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对“劳动”与“休闲”对立面的批判,而忽略了他立足于全人类的解放在建构一个新社会时对二者辩证统一的论证。马克思认为:劳动与闲暇均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私有制的未来社会二者将走向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57岁的陈克正老师,早年坚持用“玩”的形式引导3个天资并不出色的女儿学习,使她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后来,大女儿成了德国耶拿大学的博士生,二女儿成了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博士生,三女儿则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硕博连读生。陈克正把这些写成了书,书卖火了,他的“玩学习高效学习法报告会”也场场爆满。 休闲时光“玩学习”,值得提倡。如今国人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充裕:八小时之外、双休日、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以及组织结构的"非中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在这样一个历史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以及组织结构都出现了"非中心化"的趋势,传统社会及其组织的中心—边缘结构将为网络结构所取代。后工业化是走向合作社会的运动,而合作社会及其合作制组织在结构上就是网络结构,这一结构是与组织中的信任与合作联系在一起的。在走向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社会以及组织的网络结构特征来认识信任与合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可 《理论界》2003,(1):53-54
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工业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工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大规模使用机器,大大提高其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劳动效率和收益,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由传统社会转化为现代社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正在由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向工业经济过渡,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20.
忙着休闲     
好像中国人一下子都忙过劲儿了,这两年举国劲吹休闲风。大街上休闲一族招摇过市,商店里休闲系列粉墨登场,电视里休闲话题层出不穷。一派莺歌燕舞之中,休闲已俨然发展成“休闲文化”,一时仿佛谁不休闲,就大有被吊销城市户口之虞。去商店买衣服,导购小姐说:“这衣服适合你,最休闲了。”我立刻觉得惭愧无比,忙说:“我不忙,不用休闲。”小姐倒也会说话:“先生怎能不忙?不忙哪儿来钱买衣服呢?”我说:“我真的不忙。我不过是刚死了个海外亲戚,继承了小笔遗产。”小姐说:“先生真会说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