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其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民族的团结以及社会的稳定,因而加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笔者通过分析当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挟贫开发的现状,在当前金融对挟贫开发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充分认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支撑挟贫开发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优化金融支撑的内外部环境,加强对扶贫开发有直接作用的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撑,形成金融支撑的财政金融运行机制以及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等对策,以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选取东北三省2001—2016年面板数据,引入人力资本和地区消费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对东北三省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均消费水平不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结合东北三省发展现状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经济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从金融比率、金融活力、金融效率及金融密度4个子维度检验了金融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结构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地区经济发展不仅受本地区金融结构的影响,还受到相邻地区金融结构的影响;从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来看,金融效率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金融密度则抑制本地经济及邻近地区经济发展,金融比率与金融活力显著地带动周边省份经济发展;金融空间结构在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影响的表现不尽相同。应继续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空间结构与实体产业结构匹配程度;发挥“有为政府”的政策指引功能和“有效市场”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根据本地产业禀赋基础实施差异化金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需要绿色金融政策的支撑。本文就国外绿色金融政策进行概述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优势,结合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上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启示,对我国绿色金融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西部地区的金融存在货币化程度低、突出的二元结构、金融市场发育不良、金融的行政管制明显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金融创新才能为加速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西部地区金融创新可以考虑从金融政策创新、金融组织创新和发展小额信贷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但由于现行财政转移制度在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民族地区的资金需求,因而,加强对民族地区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支持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课题之一。依据“供给领先”理论,通过对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优劣势对比以及金融支持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表明甘肃少数民族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应着重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支持体系、积极创造金融条件以及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等。  相似文献   

7.
东西部资金要素投入差异与西部金融支持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金投入差距是影响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优化区域资金配置,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投入和金融政策等)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科技金融是"第一生产力"与"第一助推力"的有机结合,承担着带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基于当前我国科技金融结合不断推进的背景,文章以2007—2016年我国共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对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推行的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及机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第一,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有效带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第二,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东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第三,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提升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双重路径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各地政府应高度重视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正外部性,积极申报试点城市建设.同时,应结合各地市情社情制定差异化试点政策,大力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充分发挥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金融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主要表现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但对于经济发展非均衡较为明显的大国而言 ,统一金融政策产生的绩效在区域经济间有很大差异。中国当前区域经济失衡状况有加剧的趋势 ,原因之一是统一的金融政策在区域经济中呈现“马太效应” ,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中西部支援东南部地区的角色。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研究发现 ,都不同程度推行过区域性金融政策 ,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因此 ,实行金融政策区域化对于减缓区域经济严重失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很有必要。中国区域性金融政策主要包括 :建立统一金融法规下有限决策权的区域中央银行制度 ;培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区域金融组织体系 ;建立区域金融市场保障国内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地区金融发展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中观问题。它长期困扰着金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现行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很少考虑到金融发展层次性的特点。解决难题唯一的选择就是:调整对民族经济和金融的政策,使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保持在同一个层次上。一、少数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发达地区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市场成为核心的资金融通中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发达地区通过金融发展来支撑经济转型升级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金融约束情况依然存在。地方金融品牌知名度不够高、金融中高端人才不够多、新金融业态发展不够快,这些问题抑制了发达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转型升级的发展,其突出表现为企业融资难。发展实践中,发达地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强化信贷投融资功能;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树立地方金融品牌,增强地方金融竞争力;政府搭建投融资平台,建设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构建区域金融支持体系,提高地区金融支撑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金融现象。其原因虽多种多样,但金融政策和金融体制方面的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为了支持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有必要利用"看得见的手"采取反向调节,才能实现金融资金向县域地区的回流。因此,当务之急是构建促进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实施有差别的区域货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政策功能,大力强化银行政策,加强经济立法,强化领导,公平分配政策资源等。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给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然而,高效生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需要金融业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力支持。目前黄三角地区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金融产品与服务缺乏创新,无法实现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因此,应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建立起相应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金融调控不应简单采取东、中、西三大地带,由各区域自行制定金融政策,而应保持中央宏观经济调控高度集权,坚持省区行政边界为经济调控单元,在中央统一调控经济运行的框架下,由中央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动态划分地区类别,实施期相对区别性的金融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5.
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城乡收入差距的状况与城镇化进程存在必然的关联影响。基于我国31个省市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模糊评价法构造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门槛变量,使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进程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普惠金融发展门槛下,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呈现"U"型,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严重阻碍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门槛下,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呈现倒"U"型,但是结果并没有获得统计上的支持;在城镇普惠金融发展门槛下,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是非线性"U"曲线,且结果在统计上高度显著。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三产业占比以及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都会推动地区城镇化进程。面对较长时期金融资源配置中严重存在的城乡地域非均衡问题,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非常有必要通过恰当的政策干预矫正金融资源配置格局和实现金融普惠性发展,并最终为实现普惠金融促进城乡收入提升和助力新型城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6.
以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2—2011年的数据为基础,利用泰尔指数方法衡量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从区位发展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和市场因素四个方面定量分析了影响差异形成的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显著,且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贡献较大;地区教育水平、地区商品交易效率、地区信息化水平、地区政策支持和金融市场交易效率对金融相关比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资金外流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发展有微弱的反向作用;上一期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本期的农村金融发展影响非常显著,这表明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存在扩大的迹象。  相似文献   

17.
苏南和温州都是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也是率先进行农村金融创新的地区。但两地由于民营经济发展基础不同,政府支持方式不同,分别形成了以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为特色的苏南农村地方金融组织结构和以农村合作银行发展模式及发达的民间金融为特色的温州农村地方金融组织结构。这两类农村地方金融结构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都已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撑。计量分析表明,苏南和温州地区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显著的增收效果。但由于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不足,两地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也存在着同时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的矛盾。分析表明,农村地方金融发展模式多样化有利于强化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农村金融机构目标多元化则不利于农村金融发展及其支农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撑,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更加离不开这一支撑。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效率普遍不高,这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直接的影响。要加快县域金融的发展,首先有赖于明确县域金融效率的外延和内涵,明确县域金融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市场运行效率、政府行为效率、金融生态效率三大维度的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效率综合评价体系,以期对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效率问题相关研究进行有益补充,为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路径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战略:区域货币资金失衡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资金至关重要。区域货币资金失衡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成因。区域货币资金失衡的原因有货币、信贷政策"一刀切",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能力差,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金融抑制严重,制度创新能力不足等。西部大开发需要实施一系列调整区域货币资金失衡的金融政策,制定与西部相适应的区域货币、信贷政策,培育和发展西部资本市场,完善西部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推进西部的金融深化,强化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0.
[提要]和平解放70年来,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具有坚实的法律、政策和社会基础。作为国家治理手段之一,西藏特殊优惠金融政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并通过信贷调节、利率优惠和利差补贴等方式,发挥着助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功能,铸牢了西藏各族人民广泛且深入的国家认同意识。这一实践之于边疆民族地区铸牢国家认同意识的启示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制度基石、帮助民族地区发展作为根本路径,构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为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