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奠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上的科学、合理的生活世界理论,本身蕴含着"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两个维度,而以它们为视角考察生活世界,必然会发现生活世界呈现出两个基本的特殊品质,即生活世界既是自身生成着的有机体,同时又是人创造自身生活的产物.相应地,人对生活世界及其客观规律的反思、解释和理解是一种科学认知,而对生活世界的创造和建构本质上则是一种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对于哲学的困惑和对于唯物论的迷惘,论证了哲学作为现象学是以现象为依据的、研究领域具有无所不包性的学科,后虽因"知"的分离而缩减为"知学",但"知"与"知学"并未真正分离,而是相互重叠.笔者论证了必须确认世界本体为物,一切现象是物的现象,象才有一定的义,才能由象认识物、认识世界;人作为物,也必须有物之性.人作为生物,具有生物的生存竞争本能,笔者以此为依据,讨论了人的个体生存与群体生存的相互依存关系,人文学的各个学科即是对于这一关系加以分门别类进行研究与探讨而形成的学科.笔者以人的认识历程为依据,探讨了唯物论、唯心论、物心二元论和宗教等的发生、发展、变化问题,论证了只有坚持唯物论才能正确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3.
随着自然科学以及由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对于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大,哲学尤其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遂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在此一背景之下,身处转型期的国人也不加区分地追逐所谓的反"形而上学"潮流.这种对于"形而上学"的态度是不公平也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形而上学"对于人、文化特别是文化的重建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4.
王文格 《南都学坛》2010,30(3):135-136
一、形谓旬的认知基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结构特别是语法结构跟人们对客观世界(包括对人自身)的认识有着相当程度的对应或"相似(iconicity)"关系,或者说语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经验结构(即人认识客观世界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概念结构)的模型.王寅、王德春等学者认为"相似性"不是指语言形式像镜子一样反映客观外界的事物,而是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相似性"应当被看作一种理据、一种解释语言的认知动因.同样的道理,形谓句就体现了人们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反映,因此形谓句的语义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如果在狭义的世界观意义上理解本体论一词,那么本体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实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答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是,物质范畴是从自然、社会和人多样性统一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是对这个现实世界的本质的最高哲学概括。因此,必须结合现实世界的实在历史过程,才能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世界观)的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实践本体论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实践是人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是人与现实世界联系的中介。实践作为一种对象性关系活动,不可能离开主客体而成为独立存在的本体。  相似文献   

6.
大陆新武侠和东方奇幻中的"新神话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神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经过21世纪学术界的重新阐释,成为当下的一种文化浪潮."新神话主义"在大陆新武侠和东方奇幻中都有突出的反映,两种文类借此对于20世纪以来小说中的神性和人性描写做出了幻想性超越,表达了对于小说意识形态和世界本体的当下认识,前者体现为新时代下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后者表现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狂欢化思考.  相似文献   

7.
"临界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理论有其广泛的实用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将取得成功.同时,"临界理论"对于科学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的作用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种不成熟、不完整的表述.  相似文献   

8.
"打圆场"是一种重要的言语交际策略.它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特定的话语去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维护交际的一种语言行为.本文着重讨论了打圆场的语用手段以及圆场人如何通过对语言语境、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物理世界等因素的顺应来达到圆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是实现一种理想的人类生存形态和世界发展状态.这种追求更高生命形态的构想汲取了"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儒家政治思想精华.作为新时代中国在全球治理舞台上的政治话语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以及世界整体发展维度倡导构建自为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发展共同体、国家间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世界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更具现代意义和实践向度的政治主张,实现了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理论升华和实践超越.  相似文献   

10.
人品和智慧     
《北方人》2008,(5)
我相信苏格拉底的一句话:"美德即智慧。"一个人如果经常想一些世界和人生的大问题,对于俗世的利益就一定会比较超脱,不太可能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说到底,道德败坏是一种蒙昧。当然,这与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识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相似文献   

11.
中国音乐生成过程与音乐主体的感知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音乐的生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乐音、声音结构和主体对于世界的音乐化感知。其中乐音是其最终的直观呈现方式,由和谐的声音构成,乐音可以追溯为声音结构并最终来自于创作和聆听主体对于世界的音乐化感知。音乐结构是音乐声音的特定构成方式,旋律结构和节奏是其最主要的声音结构方式,其中节奏是声音有规律的重复,旋律体现为特定节奏中声音的横向联系。主体对世界的音乐化感知可以分别落实为主体对于世界和谐运动形式的感知和对于生命时间流逝的感知。西方音乐基本生成于对于世界和谐运动形式的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生成和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与关注密切相关,当人们专注于生命时间的流逝并将这种时间之延续和天地节律相统一,则世界便是一种音乐化的世界,在此音乐化的世界中方能实现“大音希声”、“无声之中独闻和”。  相似文献   

12.
晏几道是北宋著名的小令词人,他的《小山词》情感真挚,感人腑肺,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作为一位“古之伤心人”,他的词中有很深的“悲苦”情结,通读其词,可以发现一组组的感伤词语和意象。文章中选取了《小山词》中几组重复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意象,从这些词语意象的分析来看晏几道是如何在词中构筑自己的苦情世界。  相似文献   

13.
意识流是最先来到当代文坛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潮流之一,它成功地参与了新时期小说的艺术实践。莫言是20世纪80年代文坛出现的一颗新星,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艺术,其中特别重要的就包括意识流。莫言在他意识流笔法较为明显的作品里,将对人的意识挖掘与生命感觉连结在一起,从而发现了“人”的本真感受,发现了生命感觉之于生命的意义。而这一发现恰是新时期小说对“人”的真正的发现,是新时期小说认识“人”、表现“人”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4.
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对人的整个情感系统产生影响。美感在人的情感系统中位于最高层次。科技进步,现代文明发展带给人物质繁荣的同时,忽视人的情感,导致人的物欲膨胀,心灵世界分裂,心态失去平衡。惟有美育可以培养和提高人的理性世界,造就完美的心灵生活和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京族人民创造了瑰丽浪漫的民间爱情故事,这些故事分为三种类型:私奔型、自由结合型、女子主动出击型。作品歌赞了纯洁的爱情,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情爱世界,塑造了一系列富有美感的形象,表现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美,洋溢着鲜明的滨海特色,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远斌 《南都学坛》2006,26(4):75-78
《淮南子》中情感论材料丰富,虽散布于各卷中,但可从中总结提炼出这样一个体系:情感的发生论、规约论、表现论、接受论;而且论述深入详致。这一承前启后的体系化情感论发生在汉初,而且发生在一部著作中,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不但可由此管窥中国古代对情感世界的较早而又较为全面的自觉性体认,而且这对研究古代文学情感学体系也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汉代由先秦的重志轻情,一变为重情轻志,在《淮南子》这里已露端倪,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人道当情”论、“诗缘情”论在汉初就已开始酝酿了。  相似文献   

17.
汉语感觉范畴隐喻系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概念隐喻是语言结构的一种组织原则,其基础是人类身体与外部世界互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社会经验。身体的感觉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出发点,本文通过对汉语感觉范畴隐喻的认知基础的分析,揭示汉语感觉词语隐喻义或隐喻用法的理据性,并对汉语感觉范畴隐喻的结构进行描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概念隐喻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8.
美感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因而才能以其显著的增力性激发着人们去追求、去创造。美感增力性的生理基础具有强度适中和第二信号系统支持的特征;其心理基础在于美感合乎人的心理需要和人的充分创造性的本质,决定了它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无所不在。要科学地建构和实施美育,还必须对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思考着的,于是有属于他个人的尖锐难察的痛苦;鲁迅又是生活着的,于是也有属于他及其身边人的可察的温馨。从"神"到人,从成人到孩子,从思想者到生活者,鲁迅有着多面的形象,他带着不同的情绪和思想,穿梭在他自我创制的不同的文学世界中。生命与生活,在鲁迅的笔下,是两个层面的世界。《野草》体现了鲁迅不明来路、未知去路的生命意识;《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及至今日、未忘昨日的温情意识。  相似文献   

20.
大正时期,日本私小说充分发展并兴盛。芥川龙之介是当时文坛的重要作家,独特的个性、社会环境以及文坛气候使其对私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芥川龙之介通常被定位为冷静、客观、理性的作家,而他创作的《文友纪事》等充满了“诗的精神”的作品,不仅大大拓宽了私小说的创作领域,也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内心丰富、感情细腻的芥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