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萨特的小说《恶心》描述了主人公罗冈丹对他自身和外界世界不断觉悟的一段心理历程。音乐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探讨小说中几处音乐描写的内涵,对理解主人公观照世界的独特方式以及揭示小说的主题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萨特的作品因其对自由的探求,对人性的张扬和对政治的介入而独放异彩,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恶心》这部日记体小说是当代存在主义文学的先声之作,其影响极为深远。文章从艺术的角度加以解读,并分析了萨特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如果从生命体验、体验美学的角度对《野草》进行解构 ,可以发现《野草》是鲁迅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表现 ,寂寞、孤独、苦闷是其情绪特征 ,生命存在的悖谬性是其基本认识 ,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 ,绝望的抗争 ,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 ,显示出存在主义哲学的胚芽。这也使得《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生命体验最有价值认识的文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法国文学家萨特的小说《恶心》,并从相关的几个角度探讨了作品的偶然性、以及作品的思辨性与哲理性。  相似文献   

5.
村上春树的《寻羊冒险记》以普通人生活中的日常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作品以琐碎见长,通过对事物细致的描摹来展现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状态。主人公对物质生活的迷恋、对外部世界的冷漠的情绪均从作品中弥漫出来。作者通过对时间的准确把握来显示主人公内在的清醒,通过对物品的详细罗列昭显主人公外在的迷醉,借以展现作品中人性的物化。  相似文献   

6.
想象是萨特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命题.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其内质是意向性;想象具有非现实性,其虚无化和否定的功能与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论相互契合;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把握的是艺术作品的非现实存在,这是萨特的审美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小城畸人》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俄亥俄州温士堡镇上各色畸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描写,揭示人们不满现实,向往个人自由的精神状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萨特的"世界是荒诞的""存在与虚无""自由选择和责任""他人即地狱"等论点,分析了存在主义在该小说中的体现与运用。  相似文献   

8.
阿尔贝·卡缨认为:“文学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这种看法完全适合于思想家让—保尔·萨特。萨特1974年8—9月在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说:“我要在提出我对世界的看法的同时,让我的文学作品或随笔中的人物,按照这种观点生活,我是在给我的同代人描述这种观点的。”可见,文学是萨特用来宣传自已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工具。1975年,米雪尔·贡塔问他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政治和哲学。”事实上,文学不仅是萨特参加当代社会政治斗争的武器,也是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媒介,萨特毕生对它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波伏瓦在她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他既喜欢司汤达,又喜欢斯宾诺莎,他拒绝把哲学同文学割裂开来。”(《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子的回忆录》)  相似文献   

9.
任何理论观点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产生的,都有其产生的合理性、必然性和积极性。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释义了萨特的自由理论,这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欺与自由——萨特哲学对人的存在的揭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欺是萨特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它指出了自欺与说谎的区别,探讨了自欺的一般结构。萨特哲学讨论自欺,意在阐明人的存在结构,揭示人是自由的以及这个自由的特性。自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存在状态,源于人是自由的,但人又恐惧和逃避自由。  相似文献   

11.
"无"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力图以"无"为立足点来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老子哲学以"道"为本体论,"道"具有无形无象的特点,是对一切实有的超越,其本质就是"无"."无"不是无形无象的原始之气,不是无限,也不是乌有,而是指对"有"的无限超越,这是一种否定的形而上学.正因为老子以"无"为本,所以老子哲学决不是权谋之术,而是主张因顺自然,追求体无的生存智慧.有"无"为哲学基础,老子的哲学充满了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所表现的人与外部环境、人与自我、人与人的关系,反映出他对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命运的忧虑.这一主题和20世纪西方社会危机的衍生物--现代派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两者也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分析《墙中门》的主人公昂内尔.华莱士的由非本真存在回归到本真存在的精神历程。认为华莱士短暂的人生历程是一部本真自我的回归史,同时也揭露出社会现实对人性的奴役是暂时的,最终回归人本态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的"有""无"范畴随着中国哲学主题的变化而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哲学内涵,涉及到本原论、本体论、境界论等多方面的内涵.本文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本原论、本体论和境界论等中国哲学的三大主题的发展过程阐释了中国哲学"有"、"无"范畴的内涵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15.
荀子认为人有三种存在方式:自然存在方式、社会存在方式和理想存在方式。他认为人有眼耳鼻口之欲,有趋名逐利、趋利避害的本性,这是人的自然存在方式;在深刻揭示人的自然存在方式的基础上,荀子阐述了自己对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理解:人生活在由礼带来的种种规范之中,依礼而行事,人才真正成为区别于自然而具有道德伦理关系的社会存在方式的人;荀子认为,人的理想存在方式应是如此:化性起伪,将本性恶的河水用礼的堤岸约束并通导,行为处事无礼不为,由此兢兢业业修养不已,达到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同时也渗透天道,与天合一。  相似文献   

16.
《简·爱》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视角分析,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探索了女性和大自然之间特殊的关系,揭示了19世纪英国女性和自然资源遭受男性压迫和掠夺的悲剧事实。小说拒绝男性至上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女性和自然的统治和忽视,阐释了作者希望解放女性和自然,发展女性自我意识,构建一个两性完全平等、和谐生存的理想境界。小说中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完全弥补了前人在这一领域的不足,为以后的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生态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史上,有不少"真理沉睡"的事例。分析发现: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内在原因是理论自身表述不够完善,缺乏应有的实践指称,相关学科发展滞后,仪器技术水平落后等;外在原因是意识形态的遏制、权威的压制、范式理论的束缚和时代认识水平的限制等。从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作为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要敢于冲破范式理论的束缚,学术上应该追求完善,面对权威和习俗的阻力需要策略和冷静;作为知名科学前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和精心育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被害预防是一种以被害人或潜在被害人为视角的犯罪预防。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理论的有机组成,也是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被害预防是在分析犯罪被害因素,总结被害规律的基础上来实现预防犯罪的。犯罪被害因素有被害社会因素、被害时空因素和被害人主体因素,其中被害人主体因素是对犯罪最起作用的因素。被害预防的路径是:被害预防意识的培养;建立被害人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和被害人补偿制度等法律制度;组建被害预防的专门机构。  相似文献   

19.
道家人学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道家人学对人的命运作出了悲观的、否定性的结论 ,但其在特定范围内显现出来的现代意义却不可否定。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对仁义道德学说的否定深刻揭示了其虚伪及其为统治者服务的本质 ,不仅成为人们否定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而且带有鲜明的提倡个性解放的色彩 ;(2 )对人类文化的否定深刻揭示了文化的二重性 ,成为启发人们改造文化、发展文化的强大的思想动力 ;(3)对人的否定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悲剧本质 ,开辟了对人的更高层次的肯定的思路。我们不赞成道家对人的否定 ,却无法反驳它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及引导新新人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新人类”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的一种称呼,他们是新时代的产物,他们有着与以往的时代不同的新观念,他们追逐时尚,对新事物极为敏感。但是他们也表现出了独特的特征和消极的价值观,对此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是我们教育者的任务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