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90年代是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的又一个高峰时期。“五四”以来,女性写作出现了三个高峰时期:“五四”时期女性作家自我意识初步觉醒,而在民族危亡时刻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环境下,女性被迫集体“失语”;80年代女性意识再度觉醒;90年代的女性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随着又一次思想大解放而迈进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时期兴起的“问题小说”中,王统照的作品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家。认真探讨他的这方面创作,对于全面认识这样一种文学现象以及作家的思想,是大有益处的。一在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立志改革社会的抱负驱使下,年轻的王统照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各个方面,他开始更多地思索着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种种问题。妇女问题,便是他致力新文学后最先反映的一个方面。一九一八年八月他的第一篇白话  相似文献   

3.
启蒙现实主义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重要形态 ,在我国“五四”文学中有显著呈示 ,这与“五四”启蒙文化思潮密切相关。“五四”新文学作家群体的创作从不同层面体现了启蒙现实主义的特色 ,而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的鲁迅更是提供了此类创作的典型范式。这一重要文学思潮现象 ,值得认真总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新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戏剧”的评介曾风靡一时,现代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作品几乎无所遗漏地被介绍到了中国,对初始期的中国现代话剧产生了十分广泛和较为复杂的影响。 同样,中国二十年代话剧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田汉也曾一度钟情于新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5.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王统照是一位既坚持现实主义、又不拘泥于现实主义,博采众长、为己所用、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作家。他从“五四”时期至四十年代末写下了上百篇短篇小说。其短篇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二十年代前期,二十年代后期,一九三○年前后至四十年代。探索一下作者这三个阶段的短篇创作及其发展过程,不论对于研究他的整个创作还是促进与活跃今天的文学创作,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文革”时期小说的创作队伍有三类:一是在“文革”前已创作出有影响作品而又被允许继续创作的,二是在“文革”前有习作练习或发表的;三是从未写过作品的。这样的创作队伍构成,反映了当时对“十七年”文艺的否定和现实政治的需要。与此相关,“处女作现象”和新时期一些有成就的作家在“文革”中开始起步,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左翼作家和革命民主主义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 ,构成了192 7年~ 193 7年间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主流。受时代思潮和文学观念的影响 ,知识分子的方向转换和自贬自责成为这些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小说既区别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 ,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对“五四”文学的发展和超越 ,同时暴露出自身思想上的盲点和艺术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最近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一书,从一个方面认真研究和正确总结了“五四”新文学经验,填补了新文学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吸收“西洋文化”,接受外来影响,这是“五四”时期的文学风尚,也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们,无不把译介外国文学作为自己创作和推动新文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提出过“拿来主义”的口号;一代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转型与新文学的两种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思和 《社会科学》2003,(1):103-112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形成了“五四”新文学中两种价值取向和两种思潮 ,而这两种思潮的代表作家的创作倾向 ,又与古希腊文化中斯巴达精神和雅典精神发生某种契合。本文从较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 ,来探讨这一有趣的文学史现象  相似文献   

10.
“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歌东 《齐鲁学刊》2005,(4):97-100
“种的退化”是莫言早期小说创作中一个原创性的叙事情结,这一情结不仅构成了莫言早期小说创作的生命意识,而且也在整体上奠定了莫言小说创作的生命基调。以“种的退化”为基点,莫言早期小说对民间社会中原始生命力的萎缩和异化表现出某种忧患意识。莫言早期小说中的审父意识和儿童本位观念是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生态报告文学创作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环保型”创作;二是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的“生态型”创作。新时期以来的生态报告文学创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最主要、最明显的有三个方面:在作家的生态理念上,人类中心主义依然存在;在揭示各种生态问题上,展示现象有余而挖掘根源不足;在艺术表现上,生态审美的能力和水准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1976年10月至1986年10月的十年,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人民取得重大成就的十年。其中包括文学的成就和发展。1976——1986,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十年。许多老一辈和中年作家成果丰硕,才华横溢,更多的青年作家破土而出,风华正茂,极一时之盛。 文学上的“左”倾束缚被挣开了,这样那样的“禁区”被冲破了,严重的封闭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创作自由有了越来越有力的保证,于是,文学复苏了,发展了,开始繁荣了。如此景象,使人想到了“五四”时期。 郭沫若曾这样回顾“五四”时期的文艺运动:“‘五四’运动发生,中国的文艺运动和西方的思潮发生了直接的接触。浪漫主义和现实  相似文献   

13.
“新旧之辨”的推演与文化选择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晚清时期由传统的“夷夏”“古今”之辨逐渐形成的用以指涉“西学”和“中学”的“新旧”观念,进而探讨“新旧之辨”演变为“五四”时期的显题或主题,成为反映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多元性的一个根本范式。作者指出,“新旧”观念从晚清到“五四”的推演,大体上经历了“旧道新艺”——“旧道新政”——“旧道新道”这样前后相连的三个阶段,表明“新旧”冲突在五四时期进入到了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反映了人们认识的深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总体上是在“崇新”、“尚旧”和“新旧调和”这样三种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之下展开的,而“新”获得了对“旧”的优势,“新”不容“旧”占据了上风。与中国近代的社会政治现实相联系,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相互刺激、相竞而长,以致形成了难以兼容的两极,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上两极相通。“思想自由”原则使五四新文化运动呈现出多元和自由选择的整体态势,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建提供了各种思想资源。“思想自由”应该是“五四”的最大遗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专门从事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是没有的,但现代历史小说作为一个文学品种却在"五四"时期就出现了.1922年鲁迅的《补天》便是现代历史小说的一篇发轫之作.自此以后,一些著名的现代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王统照等也先后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到了三十年代,茅盾也秉笔创作历史小说,鲁迅则在这个时期又连续写下了五篇历史小说.除鲁迅、茅盾而外,郭沫若、巴金、郑振铎、严敦易、施蛰存、宋云彬等均有历史小  相似文献   

15.
肇始于新中国成立的十七年文学对女性文学研究者来说是一个相对独异的时期,它一方面担负着某种“无性化”的指责,另一方面则以众多的革命女性形象塑造继承了“五四”启蒙主义传统,使一种“新社会意识”真正走向广大农村。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试图在“革命”文化的背景上来考察“五四”启蒙主义与十七年文学中女性启蒙的关系,因为当革命话语抑制了知识分子的启蒙信念时,反而使性别问题更见突出。一女性成为革命作家的叙述中心并不是从十七年文学开始的,它在40年代的战争文学里已经有了明确的表露。钱理群在《“流亡者文学”的心理指归…  相似文献   

16.
蹇先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贡献的作家。他是在“五四”中期唱着乡音步入文坛的。一九三五年,鲁迅先生就将蹇先艾早年的短篇作品选入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在《序》里称赞道:“蹇先艾的作品是简朴的”,“很少文饰,也足够写出他心曲的哀愁”,将他与王鲁彦、许钦文、裴文中等并列为“乡土文学”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蹇先艾一直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用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毫不顾忌地用“爱”这种欲望形式表现对自由和解放的不懈追求的作家。他的思想、创作虽然比鲁迅稍逊,但在“五四”文坛上,也是一位公认的大家。在“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他本身所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能用人文主义的严肃态度探讨人的情欲和生存问题,从个体的本能欲望切入到所处的时代、社会;借欲望的外貌,灌注启蒙的理性,把人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他的文本成为一面以独特视角反映“五四”时代人性觉醒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通过现代作家在“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对“意识流”的接受情况可展现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即“五四”作家在创作中对“意识流”的接受,源自对目的论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之追求以及作家内心“自我”意识的增强,由此造就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批作家的焦虑性文学叙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最初形态.而20世纪30年代,以京派为主的新传统主义者如废名、凌叔华等人,通过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并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批判立场上的“意识流”文学实践,成就了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特质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之作.  相似文献   

19.
个性主义思潮是五四文学的重要文学思潮,它有多个接受来源,其中留日作家的“日本体验”是最直接的渊源,这可以在许多具体的接受层面上找到对应关系。此种体验给五四文坛带来了新的生命感受、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激活了新文学作家建构新文学的诉求,在“五四”新文学创建期有不可漠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池莉被认为是“新写实主义”的主将。然而,作为一位“写实”女作家,我们不能忽略其女性本身特有的创作情怀在文中潜性的呈现。这种创作情怀的默默流露是随着她的创作时期不断位移的。作为与时代共进的作家,她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女性特点,她的“女性情怀”也是通过关注女性的成长历程而不断呈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