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鲜族向有“东方礼仪之族”的美称。他们重视教育,文化素养较高,尊老爱幼,礼貌待人。平时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以示文雅、有礼貌:吃饭要先给老人盛,并为其摆单桌,等老人举匙就餐了,全家才开始吃饭。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即表示已吃完;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在家宴中,年青人与老人同席而无法回  相似文献   

2.
一我是东乡人。我们东乡人自称“撒尔塔”,主要聚居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人口约279500多人。历史上,一般叫我们“东乡回回”。东乡族的族源问题一直受到一些民族学和民族研究者的重视,进行过多次考察研究。近几年来,一些关注东乡民族的研究工作者经过多种学科的综合考证研究,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认为东乡族族源以回回色目人为主  相似文献   

3.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各民族都把尊老敬老作为衡量人的道德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这些准则和规范强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言行,形成了善良淳朴的民俗风情。 老人是宝。在壮族聚居的地区,人们在路上与老人相遇,须主动与老人打招呼,退让到路边请老人先过去;如果是骑马或骑自行车,须下马下车,等老人过去后再骑马骑车赶路。老人进屋,要请老人坐上座,在老人面前跷腿被认为是对老人的不尊敬。与老人吃饭,只能坐桌子两端,不能趴在桌子上,且应该端起饭碗,吃完饭后还要请老人慢吃,否则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相似文献   

4.
广西桂北农村壮族年轻人无论是居家、社交都很尊敬爱护老年人,世代相传,蔚为风气。 居家。老少同堂,年轻人例须请老年人坐在明亮或温暖舒适的位置;把方便起居活动的正屋让给老年人作卧室;家有珍贵物件,都要交给老年人保藏;稻谷成熟,年轻人要把第一碗新米饭恭恭敬敬地双手端给老年人尝新;园中桃李果子熟了,要挑选最香最甜的给老年人  相似文献   

5.
瑶族的习俗     
1、历史 姓名和语言 自称“勉”的民族被其他民族称为“瑶”。它的全名自称是“Iu Mlen”(瑶人)。名称的第一部分写作“Iu”或“Yu”,但发音是“Ee—ye”,有些人认为“瑶”可能是这个术语的误用。在越南他们常被认为是来自中国术语“野蛮人”的“蛮”。  相似文献   

6.
我国各族人民历来有尊敬老年人的传统,这是由于老年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以及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历史、地理、天文、气象知识,医药、卫生、物理、化学知识等等,要世代承袭、保存和发展,才能使人类本身得以延续,社会得以发展。家庭父母,亲族长辈,社会上的年长者天然承担着这方面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死,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要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由于在这最后的人生礼仪中积淀着深沉复杂的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因而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地壮族的丧葬习俗,有共性也有差异。过去已有不少文章反映了各地壮族的不同丧葬习俗,但往往可窥“一斑”而难见“全豹”。为了方便研究,本文拟根据本人调查和别人发表的材料,将广西各地壮族的丧葬习俗综合起来,一试图展现“全豹”的面貌。人的死亡,情况是复杂的,大别之可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因限于篇幅,这里仅以成人的正常死亡为主,其他的非正常死亡只约略提及;对丧葬习俗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香港是一个宗教开放的城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回教、孔教、印度教、锡克教等都有不同种族的人士信奉。香港又是一个迷信习俗较盛的地方。鬼神观念及崇拜神灵的行为相当普遍.远在1000多年前,佛教即已从内地传到香港。现今香港的寺院和丛林,有些便是千百年前的古刹。英军占领香港之初,天主教和基督教便开始进入香港.1841年罗马教廷在香港设立监牧区,1849年,基督教圣约翰大教堂在港岛落成。及至在英国管治香港的150多年中,港英政府在法律上、政治上、以至经济上都给予宗教组织以保障和优待,并使市民享有信仰的自由。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1993  相似文献   

9.
从锡克教创始人古鲁那纳克 (GuruNanak)① 一直到第 10位古鲁戈宾德·辛格 (GobindSingh),锡克人建立了本民族完整的宗教体系和文化风俗。锡克人婚姻仪式的创立锡克人婚姻仪式的创立要追溯到锡克教的第 3位古鲁阿马尔达斯(Amardas)时期。当时,在古鲁的信徒中有个叫兰达瓦 (Randhawa)的人,他的女儿要出嫁,而村子里的教士② 却拒绝为他的女儿主持婚礼,理由是兰达瓦和他的家庭成员都皈依了锡克教。于是兰达瓦向古鲁阿马尔达斯求助,古鲁阿马尔达斯便让拉姆达斯 (Ramadas)按照锡克教的仪式为兰达瓦的女儿主持了婚礼。正是因为这个事件,后来第 …  相似文献   

10.
图布人是乍得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象非洲的其他民族一样,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图布成年男子,一般都穿又肥又大的白布裤子。这种裤子叫“沃奥”。他们的上衣很宽大,称为“科博”。每逢节日,男人们还要在头上缠一块头巾,以示喜庆。不过,这种头巾只有施行了割礼的男子才有资格佩戴。少年男子虽不能同大人一样,但也可以用一种带有大绒球的土耳其帽代替。妇女的服装比较简单。她们通常穿一种  相似文献   

11.
总人口超过十二万的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阿尔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 达斡尔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同姓内禁止通婚。入赘婚比较普遍。男人入赘女家后,所生子女内属父亲的“哈拉”(代族),女婿在岳父家只从事劳动,并无继承女方财产权。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订婚后,男方送马、牛、猪、羊和酒等,这叫大礼,达语称“恰安特”。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  相似文献   

12.
黔、桂、湘、鄂四省(区)的侗族地区山青水秀,林海茫茫,植被完好,是个百鸟禽兽栖息的乐园。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侗家人养成了,爱护环境的良好美德。护寨树:侗族有句俗话:"大树保村,长老保寨"。在侗乡,不论你走到哪村哪寨,环境相当优雅,寨中有竹林,寨后龙山栽有树,那些高大挺拔的树郁郁葱葱,时常听到鸟的叫声。为啥侗族环境保护得这样好呢?侗家人早就有爱护环境的意识,侗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的狩猎习俗波·少布狩猎,是蒙古人经济生活的重要形式。蒙古人的狩猎,早在蒙古部统一前就有文字记载。居住在森林中的蒙古人,无疑是以。狩猎为主,“甚至有些部落的名称都与狩猎业有关。贝加尔湖附近的宝勒合真部,就是“捕貂者”之意;客勒木真部,即“捕青鼠者...  相似文献   

14.
夏尔巴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樟木口岸、定结县陈塘区和定日县绒辖区,现有人口约二千,其文化属于藏族文化范畴。夏尔巴人在十九世纪末以前还是鲜为人知的。本世纪初夏尔巴人随着登山运动和旅游业的兴起才逐渐被外界所知并引起重视。关于夏尔巴曾有人进行过研究,但就夏尔巴的族属问题因意见不一至今尚无定论。为了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夏尔巴,同时也为民族学家提供一些夏尔巴人的资料,现将自己长期在  相似文献   

15.
饮食习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饮食习俗是各民族在自己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饮食方面的喜好、风尚、习惯、禁忌等,是各民族社会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个民族观念、心理、文化的特点。回族的饮食习俗同样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点。 回族信奉的伊斯兰教注重和提倡卫生、洁净。回族的饮食选择,就是依据伊斯兰教规定的卫生原则来确定的。伊斯兰教在《古兰经》中规定:“准许人们吃一切佳美的食物,禁止吃污秽的东西。”教法学家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它本身纯洁,本质良好,且有益于人的身心,都是佳美的,从理论上讲是可饮可食的;反之,则均不可食用。  相似文献   

16.
古代冥婚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冥婚”,又称“嫁殇婚”、“娶殇婚”,是我国旧时民间陋俗,即“为已死之男女行结婚礼也,犹言冥契、冥配、幽婚、鬼婚、配骨等”。其形式诸多,作法各异。“迁葬”是在已死男女生前没有婚约的前提下,迁二者骸骨同葬于一墓,使他们在阴间成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外,存在着成千上万个民族共同体,而每个民族共同体又均有一定的风俗习惯,也即在居住、饮食、衣着、服饰、节庆、娱乐、婚姻、丧葬、喜恶以及信仰、禁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这种习俗,几乎中外所有民族研究工作者都把它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特征,作为识别、区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准。斯大林民族定义中关于“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或称“民族性格”),据我看来,其基本内容和表现也是指的风俗习惯,只是在范围、内含上更广阔、抽象。风俗习惯是看得见的物质存在;同样,抽象的心理素质也是在物质存在基础上的抽象,是习俗等的深化,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它族的异我意识也  相似文献   

18.
在洗洁精、清洁剂日益普及的今天,城步苗民却极少用这些化学制剂,他们用的依然是祖传的老一套方法。猪源食洗腊肉。苗族村民喜欢熏腊肉,每年农历12月,各家各户都要熏上几百斤腊肉作为来年食品。吃的时候,把熏得黑乎乎的腊肉从炕上取下来,放进滚开的新鲜的猪源食中浸...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许多民族中,一个家庭成员的死亡往往要使亲属们承担遵守某些规定的义务,这些规定的主要用意是对已成习惯的自由作某种限制。生者与死者之间血缘关系愈近,限制就愈严格和繁难。服从这些规定的人们往往不知道禁令的目的。然而诸多事实使我们得出结论:许多禁令是出于对死者灵  相似文献   

20.
罗曲 《民族学刊》2011,2(6):85-88,104
彝族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天时习俗,对日、月、年、季部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并且以物测日观星来认知时节。这种将科学的成分与习俗的活动相融的习俗,反映了彝族人民认识自然的历程,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因为早期的文化往往存在着不同时空的“平行创造”,所以彝族传统的天时习俗也为研究人类认识天体自然节律增添了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