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励功能是法的基础功能,在外部性解决过程中,经济法的激励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正外部性的解决中,公司法中的股权激励机制设计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过,经济法的激励功能解决外部性也有其限度.  相似文献   

2.
略论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功能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功能的组合就是将法律观念的应然性要求转化为现实性的实然存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交错性及连带性,需要发挥多种法律部门功能的协同效应.转型期我国出现了一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断裂"现象,这为经济法与社会法功能的组合提供了直接的动因与契机,两法功能组合的实现路径具体表现在法律功能组合的理念、手段及机制等层面.  相似文献   

3.
外部性视野下公共产品供给的经济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公共产品的特有属性,它必然对提供者产生外部性,由此,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成为一种克服手段.但是,政府供给又会对其消费者产生新的外部性.经济法对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外部性的克服手段有:通过直接充当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向消费者征税、界定产权、向提供者提供津贴等克服市场供给中的外部性;通过公共产品供给中尊重市场、适度干预、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纳入法治化轨道等克服政府供给中的外部性.  相似文献   

4.
外部性是市场缺陷的主要表现,也是现代经济学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性的存在就意味着有些成本或收益被施加于其他市场主体身上,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享有报酬。简言之,只要市场主体的生产或消费行为对其他主体产生了外在成本或外在收益,就存在着外部性。市场中的外部性经济效果又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某一市场主体的活动给别的  相似文献   

5.
舒畅 《南方论刊》2014,(10):40-41
从某种程度而言,法律具有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特征,而经济法的不确定性则更加的显著。正是因为有比较复杂的成因,才形成了经济法的不确定性,如自身的非完备性、突出的政策性、经济法时空性和二元思维等。若立足于经济法体制的整合功能,从规范法视角分析经济法的不确定性,它的优势功能非常的特殊,同时社会价值也比较巨大,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求给予了满足,同时对市场经济中集体理性的实现作出了保障。经济法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包括了外在功用和内在功能,但它其自身也存在着很大的功能局限。因此,我们应该从实施法律和立法的角度,对经济法的不确定进行深入的探讨,为人们对经济法不确定的正确认识,提供诸多的启发和例证。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不能到达预期目的,并引起经济绩效低下与社会福利损失,究其原因包括经济法规范和经济法执行两个层面。加强对市场调节和国家调节的客观规律及相关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国家调节的准确性合理性,是经济立法得以完善和创新的前提,是经济法有效性得以实现的关键;重构经济法规范本身的内在合理性、可操作性;完善经济法运作中的协商民主机制,是提高经济法运行的效果保障。完善经济法调节机制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到既有主导的国家调节机制,又有补位性调节机制的协调配合。适度地强化司法监督机制和引入“判例法”,使经济法能灵活发展以弹性适应复杂的经济变革的制度诉求。  相似文献   

7.
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的失业危机,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法治命题。以增进社会整体福祉为宗旨、追求结果和实质公正、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和社会法在治理失业中作用突出。从二者治理失业的路径上可以看出,经济法偏重于危机预防和经济增效功能,社会法偏重于修复保障和社会增效功能,二者功能配合存在着理论动因和现实诉求。立基于理念共生耦合、着力于制度协调互动,有利于"两法"形成协力来达到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8.
隋鑫  邵彤 《理论界》2010,(9):8-10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本文从自主创新理论在我国的产生及其内涵研究入手,探讨了政府促进自主创新的内在机理及其现实意义,通过对各国政府在创新激励政策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各级政府在促进区域自主创新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外部性的复杂性:兼论科斯外部性理论的偏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外部性有复杂性的一面 ,但科斯对外部性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这导致了科斯外部性理论的偏颇。其表现是 :该理论过高估计了经济主体通过谈判、协商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作用 ,而否定了政府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作用。本文认为 ,经济主体之间进行谈判、协商 ,调整经济利益 ,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个思路和方式 ,但不应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外部性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多种方法才能成功  相似文献   

10.
乔彬  徐梅  李国平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5(11):100-105
利用中国城市1997-2003年8个制造业的数据,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聚集经济的外部性进行定量分析,考虑了来自于产业内部的外部性和来自于产业之间的地区经济活动多样化产生的外部性.区别于以前的研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静态及动态外部性的大小进行了度量.发现在我国大城市产业不存在地域化经济(Localization)及MAR的证据,对于高新产业来说,存在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及Jacob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对外部性的规制可能会产生另一种外部性,即规制外部性。规制外部性是政府在制定与实施规制政策的过程中因自身的无效或被规制者的影响而产生的成本和收益转移。它是政府失灵的一种表现。与市场外部性比较,规制外部性可能影响配置、稳定、分配和增长。它的存在对政府干预的效率提出了质疑。因此,在外部性治理问题上,有效的政策选择必须考虑到这种规制外部性的大小。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与社会利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利益是经济法的本位利益,社会利益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当代中国的社会利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社会安全、机会公平、社会进步)与五个具体方面(生存、发展、平等、国家安全、市场经济)。为了社会利益,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市场经济、经营自由和适度干预。  相似文献   

13.
政府失灵是世界各国在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在简要概述政府失灵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分析导致政府失灵的内、外部因素,并进一步对政府行为的外部性及其与政府失灵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认为当前在有效解决政府失灵问题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着力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法律规章制度、正确定位政府的角色、改革和完善政府的体制,并以第三方力量的独立性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甘露 《天府新论》2007,(Z1):138-140
经济法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看似浅显,但是认真寻求两者之间存在逻辑联系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对经济协调发展的解析入手,运用系统的方法,寻求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内部的构成关系,论证经济法理念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契合,进一步找到两者在制度构建上的连接点。完成两者在理论上的真正意义上的衔接。  相似文献   

15.
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测度与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府行为的外部性是政府行为对其他主体强加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同时 ,政府行为的外部性又有其特殊性。政府行为正外部性是维持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而政府行为的负外部性的存在引起了对它的内部化的分析。对政府行为外部性分类、测度与评价的目的在于规范政府行为 ,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 ,促使政府行为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为市场运行提供成本更低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外部性、产业集群与城市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又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结果,外部性、产业集群从聚集生产要素与产业方面共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礼仪教育激励功能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礼仪教育的激励过程就是激发大学生潜在的某种社会需要,并由此产生动机,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和礼仪行为过程;大学礼仪文化教育的激励作用主要有需要的强化、动机的引导、礼仪行为的规范、恒久的推动力;开发大学礼仪教育的激励功能,可以从目标管理、综合激励、评价结构、信息技术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制度密切相关,二者的发展和完善是一致并互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法的完善,完善的经济法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处于重要地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要真正发挥各种经济法制度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首先要完善这些经济法制度.  相似文献   

19.
外部性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外部性的概念在经济学中虽然出现较晚 ,却十分重要 ,并且成为新古典经济学进行政府干预的重要理论依据。以科斯、张五常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从产权理论、合约理论的角度重新考察了外部性问题 ,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对这一理论发展过程作了一个简略综述 ,梳理其理论脉络 ,并作出一个简短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外部性问题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其症结在于财产权的难以主张.本文运用经济分析法学的逻辑进路及思维方法,围绕外部性问题中的典型案例环境污染问题,对比传统模式与当今研究的新思路,探讨了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法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