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整体上市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市场资本的集聚,让优势资本高效率的向最优的行业和公司上集中,促进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最终有利于我国各个行业的健康长期发展。分拆上市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可以帮助公司不断优化资产质量,培养企业内部的优势项目,为公司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央企要想实现自身的长期发展,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和分析整体上市和分拆上市,笔者在文本中对整体上市和分拆上市的应用背景、优势等做了一定的分析比较,并提出实行整体上市和分拆上市优化组合的央企经营战略,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李韧 《决策与信息》2005,(11):66-67
企业重组的途径 (一)利用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是我国企业资产重组最具活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场所。证券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不仅仅是为企业提供一条筹资的渠道,而且还提供了一种能使企业存量得以流动和增值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阐述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的基本概念,指出了分拆上市和整体上市的优缺点,着重分析了整体上市对于我国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以及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阐述了我国企业整体上市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整体上市财务效应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的整体上市己经成为证券市场新的热点.2004年以来,TCL集团吸收合并TCL通讯并成功实现整体上市,武钢股份以定向增发收购武钢集团主业的方式实施整体上市,这些以产业整合为主要目的的集团整体上市将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公司整体上市到底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财务效应,并对以后企业整体上市选择最优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 企业要发展成为大企业集团,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资本经营能力。买壳上市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作为发展证券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最前沿的运作形式,也就被适时推到了大时代的前台。 股份制企业利用证券市场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一大重要手段。由于证监会对上市额度和  相似文献   

6.
当下,公司上市早已成为不再陌生的话题,而公司上市后所面临的资产重组以及重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所谓资产重组,是指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之后,将原企业的资产和职责进行合理划分及结构调整,通过合并、分立等方式,将企业资产和组织进行重新组合设置。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是提高并巩固其市场地位、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如何针对资产重组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对于我国企业在上市之后的健康有序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黄清 《管理世界》2004,(2):126-130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分拆上市和整体上市模式的案例研究 ,揭示了分拆上市的弊端 ,证明了整体上市的可行性 ,为下一步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找到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各个公司所处发展阶段、规模大小、所面对的市场环境和自身状况及未来发展战略等方面各有不同,导致公司权力机构规划利用分拆上市解决问题的动因千差万别,各有侧重考量点。分拆上市动机大致分为寻找接班人需要、改善公司价值被低估需要、融资需要、完善激励机制和转换管理方式需要、发展战略需要和母公司股东需要等七种情形。在公司权力机构做出分拆上市战略决策后,规划层在筹划阶段主要就以下因素进行考量分析:1.领会公司分拆上市决策侧重考量点;2.选择合适的保荐人;3.选择目标上市地考量因素分析;4.结合目标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和证券交易所的要求主要完成关系人交易分拆、原母公司和分拆上市公司间的股权结构调整、分拆上市公司内部投资架构和法人使用安排等四方面测算、规划和优化,以便在综合分析规划基础上迅速正确拟订上市路线图和时间表。不能把分拆上市当做纯粹"圈钱"手段,只有端正心态,综合慎重考量,重视顶层设计,选择合适上市时间窗口,才能确保成功分拆上市。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分析了分拆上市与母公司股权价值的关系。分拆上市涉及两项资本事件———分拆与上市 ,本文首先基于期权理论研究了分拆事件对母公司股权价值的影响 ,并构造出了基于期权理论的分拆对母公司股权价值效应模型。模型显示分拆能够为母公司股东财富带来正的溢价效应 ,并运用同仁堂分拆子公司这一案例进行了市场反应检验。检验结果显示 ,期权理论在公司分拆动机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度。其次 ,由于子公司上市之后 ,母子公司的股票都在资本市场上交易 ,因此文章构造了基于市净值不变假说的母公司股权价值分拆溢价效应观察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同仁堂案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发现 ,与分拆创造期权假说不一致的是:子公司上市初期母公司股权分拆溢价效应为负数 ,直到后期才转为正值。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两事件时刻的差异和不同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资产重组"是经济学范畴的概念。狭义的"资产重组"是指:一个企业或数个企业的产权所有者和债权入,对于相关企业法人的资产负债结构按照契约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和安排。目前在证券媒体上常说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实际上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与上市公司收购、兼并相关的经济活动。一、我国上市*司资产重组的现状目前,涉及股票发行与上市公司监管的资产重组与收购兼并,基本可以概况为以下7种情况:1.企业上市前资产重组(组壳)由于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上市前改制约要调整资产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前…  相似文献   

11.
分拆上市这一资本运营模式对于公司的经营和公司融资、提高管理效率等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美国证券法对于分拆上市,一方面持肯定态度,另一方面由于分拆上市对于投资者的利益有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美国证券法对之有比较完善的规制.本文将集中探讨美国〈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这两部法律以及相关判例对分拆上市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2.
薛蔚 《经营管理者》2013,(18):20-20
跨境上市发展迅猛,对证券市场和上市企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得到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本文以我国A+H股为例,简述了我国跨境上市企业现状,希望对企业跨境上市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哲  何佳 《管理评论》2008,20(5):9-14
本文考察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制上市模式与发行效率的关系以及整体上市的意义与可行性。通过对1998~2002年间上市的360家国有企业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发行效率较高,而分拆上市的国有企业发行效率较低。本文还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案例阐明了促进分拆上市的公司进行整体上市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竞相进行企业再造、资产重组,电力企业改革和电力工业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在通过企业再造、资产重组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现代企业制度、上市融资、精简内部管理层次等众多与经营管理息息相关的问题,显然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公司的资产管理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本文对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创业板正式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市,为广大中小企业和高新产业提供了新的一种融资渠道,也为证劵市场的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方向,创业板的上市,为我国的证券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新事物必然带来新的问题,我国创业板同样也存在着许多的新问题,例如立法不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值得我们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6.
时下,全球资本市场已将对中国优质企业上市资源的觊觎变成行动,纷纷来华推介本国证券市场融资优势,吸引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中国企业有了更多的海外上市选择地,从而可以精心挑选适合自身特性的海外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整体上市成为国家支持和鼓励的国有企业改制新模式,也是众多央企普遍采用的上市路径。本文通过对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模式的对比分析,阐明了整体上市是国有煤炭企业上市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资产重组是发挥企业规模经济优势、提高资产质量、改善经营效益、进行资源优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手段.首先阐述了国有工业企业资产重组的必要性,通过对36家样本企业的分析,总结了重组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机制问题、债务问题、企业冗员和社会保障问题;介绍了资产重组的六种模式,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资产重组的模式选择作了宏观探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资产重组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中陆续分化出一批经营困难、业绩很差的企业,这些上市公司因其保有上市资格,被誉为"壳"公司."壳"公司因其拥有上市资格而成为其他意欲跻身证券市场的企业利用的对象,成为证券市场中一种稀缺的资源,"壳"资源问题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20.
境外上市企业在国内融资的可行性与主要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石化、华能国际、海螺水泥、江西铜业、深圳高速等一批境外上市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成功发行A股 ,境外上市企业回国内证券市场融资已经成为一种市场风气。那么 ,境外上市企业在国内融资的可行性如何 ?主要存在那些障碍 ?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一、我国企业境外上市现状(一 )研究对象界定境外上市也称海外上市 ,是指国内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外投资者发行股票 ,并在境外公开的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有直接上市与间接上市两种模式。境外直接上市 ,是指企业作为境内法人 ,直接申请到境外证券交易所发行供境外投资者买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