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困境与突破: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原则。然而,由于长期强势社会管控模式的延续依然对农民的主体地位产生消解效应、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或保障乏力、农民主体地位实现的组织载体功能严重退化等原因,坚持农民主体地位面临诸多困境。要真正实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就需要以"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强化法律赋权维权功能,筑牢农民主体地位的法治保障之基;构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支持鼓励农民组织载体建设,提升农民群体的利益博弈能力。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农民,主体是农民,内在动力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并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其中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是两种关键力量。只有充分协调好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农民三者的互动关系,发挥好他们在农村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加强农村政策的针对性,切实体现农民的正当利益和要求,真正把政策下放基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相天东 《决策探索》2008,(10):37-3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农民,主体是农民,内在动力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并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涉及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综合系统工程,这项工程在实践操作中必须遵循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农民群众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也是共享发展成果的主体,更是长期有效治理的主体。要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中心,请农民上"舞台",让群众唱"主角",还权于民、还利于民,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参与主导乡村振兴。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强农民主体意识培养,依法保障农民群众在村务治理  相似文献   

7.
李春禄 《决策探索》2009,(18):53-53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及时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一个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在全国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粮食部门是重要的涉农部门,是党和政府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依托力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笔者认为,粮食部门要着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抓住粮食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联系,突出部门特点,发挥部门优势,围绕粮食做文章,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杨凡  甄贞  岳文 《经营管理者》2013,(27):308-308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地区的开发式扶贫可以说是发展型社会政策的集中体现,此政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继续实行地困境。在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制定要在以预防为先的理念下,继续以投资于人力资本建设为导向,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格局,最终构建一个基于社会分层的社会安全网。  相似文献   

9.
国家法治的进步,更多的是城市法治文明的体现,在广大农村,农民对传统规范的依赖并不亚于国家法律,国家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以威慑的姿态存在,尚未融入基层治理。随着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农村法治氛围日趋浓厚,村民自治机制逐步完善,农民法律意识普遍提高,法治共识基本形成,已初步具备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条件。目前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面临的困境表现为基层政府主导农村法治发展力不从心、村级组织推进依法治理举步维艰、农民法律意识完成现代转型任重道远、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时有发生。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应坚持让法治成为农村治理的基本方式的定位,融合政府主导与社会推进两种路径,培育乡镇政府、村级组织、民间组织三类主体,整合农村制度、组织、人力、文化四种资源,构建农村法治化治理大格局。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养“懂农业、有文化、技术高、会管理、善运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农业人才建设的迫切需求,也是破解“三农”问题、提高农业农村劳动生产率、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有作为,但也面临重大挑战。缺少高质量人才是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我们应当客观审视当前的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从明晰责任与权力、保证经费供应、扩大教育覆盖面等多个方面入手开展改革,确保价值取向重塑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自开展以来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践中,在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主要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探讨如何准确的界定和衡量农民主体地位,以及如何在公共政策层面使农民主体地位得以有效的保障和发挥。  相似文献   

12.
4月18日到20日,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四川进行“百村调研”时指出,当前要抓紧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形成“省部共建、主抓靠县、行动在村、实惠到户”的工作格局,通过部、省、县、村上下联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不断增强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合力。5月10日《,农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认为,建立协调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建设格局,是新农村建设开局之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从目前一些地区的实践看,实行“省部共建、主抓靠县、行动在村”的分级负责制,效果比较理想。这一做法有利于各部门、各地区明确职责,促进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3.
那些话     
我国人才战略实施面临“四热四冷,四多四少”:政府热,用人单位冷;中央热,基层冷;党委组织部门热,业务部门冷;增量热,存量冷。创新人才多,创业人才少;政策创新多,体制机制创新少;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既是中央统筹发展全局、遵循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中央对新阶段“三农”工作发展思路的深化和升华,它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既快又好地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并对主城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要在全市走在前列,要在全国瞄准东部,要在近期赶超成都”的目标,我们深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为此,我们必须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全区“三农”工作全局,做到“四个必须”:必须把握新农村建设“五个新”的精髓实质,即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文明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必须明确我国“新三农”的基本定位,即要着力发展都市农业、建设和谐农村、造就新型农民;必须坚持新农村建设的地位要特别凸显,投入要大幅攀升、思路要全面创新、举措要坚强有力;必须使各方面的“三农”工作始终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旋律来展开、来推进、来深化。  相似文献   

15.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及时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一个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在全国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粮食部门是重要的涉农部门,是党和政府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依托力量,在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聚焦乡村振兴中凸显的人才培养问题。本研究基于山东省大力推进“电商+新媒体”的转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农村电商的新趋势上,通过校企共同探索建构“双主体、三层联动、四维协同”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支持乡村振兴,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观察     
湖北黄陂模式受到全国关注11月18日,武汉市召开首届武汉暨黄陂农村新家园建设与中部崛起论坛。黄陂区政府实施“政府主导、行业主管、企业主体、农民主动”的“四主”模式,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梁洪军 《领导科学》2006,(24):11-12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地方财政缺少大项目支撑,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有限,这就决定了在新农村建设这个“舞台”上,必须让广大农民唱“主角”,让其将建设新农村作为自己的事业;而政府则要做好“配角”,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凝聚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将新农村建设这部“重头戏”演好。一、点燃建设家园这颗“火种”,让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激情涌动。建设幸福美好家园,是积淀于亿万农民心中多年的企盼,是埋藏于农民心中的“火种”,只有将建设家园的这颗“火种”点燃,把…  相似文献   

19.
粮食主产区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开展耕地“非粮化”治理事关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长远大局。耕地“非粮化”区域差异大、情况复杂,种粮比较收益低是造成耕地“非粮化”的主要动因。当前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治理仍有不少难点和困境,如与农民增收存在矛盾、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不健全、“非粮化”治理的负外部性以及与农业结构调整协调推进难等。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非粮化”治理相关政策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工商资本投农营粮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良田种粮。  相似文献   

20.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强调“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农村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农村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2007年以来,诸城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强化执政为民措施,创造性地开展“政府主导、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