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点速读     
《决策探索》2014,(11):6-7
1鲁昕:高校转型是解决就业的关键 4月25日,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驻马店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论坛时表示,"高校转型发展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再加上我国就业形势变化、房价过高、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原因,在大城市中逐渐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这是一个少有人关注和同情的群体."蚁族"现象是中国转型社会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直接体现,而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各种困境是值得重视反思和重视的.本文结合"蚁族"的实际情况剖析"蚁族"生存艰难的原因,提出政府和社区应当负担起更多的责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改善"蚁族"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3.
在各地高校即将进入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攻坚战"期间,在全国"两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认为,从总体情况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还是比较好的,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他们初次就业率,  相似文献   

4.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办公室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现代大学制度,由洪堡于1810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创建,成为维护现代大学这一共同体智力活动发展的保护性和有凝聚力的体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去行政化"的呼吁下,现代大学制度最终表现为"学术自治、政校分开、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特征,高校办公室设置总体发展趋势为层次简约、人员权责分明、工作效率明晰,彰显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现管理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要恒 《经营管理者》2009,(22):316-317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就业形势严峻意味着失业存在普遍性。这对这一特殊的失业群体,文章提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制定就业促进和保障制度,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教育主管部门严把专业设置、教育质量关;大学毕业生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择业观;纠正用人单位错误观念等途径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程成 《经营管理者》2009,(11):103-105
当前,劳动力市场仍远远供大于求。仅就大学生就业形势来说言,今年新增610万大学毕业生与往年未能就业的150万大学生,便组成的一个庞大数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负责人不久前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曾这样描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仍会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会加大,形势严峻。可当前,竞有一些用人单位却借机非法牟利,通过精心设置试用期陷阱坑蒙拐骗,使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了侵害。  相似文献   

7.
让699万名2013届毕业生为之拼搏的“最难就业季”落幕不久,“更难就业季”令727万名2014届毕业生压力更大。就业难,老生常谈,但谁也没想到,这一"难"在如今的中国就业市场会具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如何面对并化解就业市场上的痼疾?如何甩掉包袱迎难而上?所有人都在探寻着答案。  相似文献   

8.
邢文会 《决策探索》2014,(20):52-5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就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大转移。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3亿多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有1000多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最显著的人口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9.
胡渊  孙超 《管理科学文摘》2010,(23):171-172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据报道,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数量之多可想而知。而金融危机的余波还未散去,面临双重压力的大学生就业更为困难,本文则希望通过分析内陆地方大学的就业问题,为内陆地方大学大学生培养与就业突出自己的思考,探索新的就业形式。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领导者》2009,(5):63-63
在高考刚刚结束之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0日发布首部《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以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为主线,向毕业生、政府部门和高校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组部等12部委〈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规定,选调生主要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及其他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这一政策彰显了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用人导向、大学生"村官"进入公务员序列的向上流向以及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往下去向.结合实地调研,本文认为,从大学生"村官"中招考选调生工作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建议在确定指标时要统筹兼顾,坚持竞争择优原则,同时要使招考形式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出现"供需错位",使得旅游教育陷入尴尬处境.这迫切要求旅游专业高职院校改革创新就业体系,促进就业.本文分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就业体系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全员化、专业化、全程化、平台化四方面着手搭建就业体系,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采取"零工资就业"方式的影响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针对其本质缘由,即大学生就业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不足,探讨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从而促使"零工资就业"不再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无奈之举,并使得当地大学生就业市场能公平、有序地运行.  相似文献   

14.
李先广 《决策探索》2011,(14):61-63
研究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就是要根据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弄清楚大学文化建设"建什么"、"怎么建"。弄清楚这一问题,就要回答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如何确定与描述,选择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建设方法、途径和着力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反映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就业大环境的变化,全国各综合大学均设置经济管理类专业,并逐年扩招,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市场需求增长相对缓慢,这给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为适应挑战,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要应对买方市场,培养具有素质全面、文理综合、敢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以理工为主的院校比独立设置的财经管理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更具有培养上述复合型人才的先天优势,因为理工类大学依托理工背景可以在文理科的交汇点上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这样既可以发挥自己特长,在众多经济管理专业中确定自己的合理位置,又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本文选择了近3年某理工院校经管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数据,对初次就业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探索理工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动态趋势,以便为其就业工作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自2004年起,中国部分沿海地区开始出现用工荒,尤其是春节后用工荒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今年同样如此。新春伊始,许多地方又闹起了用工荒。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不仅沿海地区招工难,连历来大量输出劳动力的中西部省份也加入了"闹荒"行列。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对当前的就业总体形势作出了描述:"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在这场或将持续下去的用工荒中,"结构性用工短缺"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权威数字透露中国不缺劳动力,一方面许多企业高喊招不到工。为什么进城务工者开始"挑剔工作"?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这个群体里,有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他们哪里能赚到更多的钱就去哪里,而且还要照顾家乡的农业生产,留守儿童也是农民工留在家里的重要原因;有的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开始比父辈有了更多的关于人生方向和道路选择的思考,尝试着改变固有的生活模式。此外,中西部地区承接了大量转移过来的企业,吸收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持续增加,同时每年有2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落实不了就业单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突出。民办高校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民办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完善高校服务体系,搭建社会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广阔平台。  相似文献   

19.
招聘广告上的"限本地生源"、"要求本市户口"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是相对熟悉的字眼。这种见怪不怪的招聘条件体现了最具中国特色的就业政策——就业户籍限制。户籍是记载居民和住户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20.
王志平 《经营管理者》2013,(6X):255-255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源头的专业设置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工作,最终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毕业生就业工作视角分析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