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东汉实物铭刻文字是指东汉时期在器物上铭刻的文字,即:传世和历代出土的时代考定为东汉的、铸造或者刻写在器物上的文字.出土的东汉实物铭刻文字相当丰富,保留了当时文字最原始的风貌,其内容真实可信,透过其色彩纷呈的文字表面,我们看到的是东汉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的各个侧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人文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蔡安延 《理论界》2005,(4):212-213
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文字和应用文是同时产生、互为因果的.文字的产生为应用文的形成提供了信息载体、思维引导和观念启悟;应用文的实用需要又促使了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图像以其直观、信息含量大等优势,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文字起家的新闻行业同样受到了图像的冲击。"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理念正在被新闻行业所接受,并越来越多地深入实践从而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从读图时代的特征,读图时代下图像与文字的依存关系来解读文字与图像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建构图文共筑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4.
微博的魅力     
张静 《家庭科技》2011,(10):49-50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可以通过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现在,人们喜欢把微博戏称为"围脖",把更新微博叫做"织围脖"。也可以把微博理解为"微型博客"或"一句话博客"。微博是一个消息集散地,可以轻松分享、获取各种信息,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任何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都可以微缩成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发布到你的微博中,与朋友们分享。  相似文献   

5.
张荣翼 《文史哲》2002,(4):19-22
数字化与图像化已经成为信息传达的重要方式 ,也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生存方式。对数字化和图像化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进行考察 ,从而发现它们在给予我们便利的同时 ,也有着缺乏人性的一面 ,需要加以警惕。反之 ,在信息时代 ,文字的意义也并未消失 ,反而以其独特的表达蕴涵给人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力里 《家庭科技》2008,(6):25-25
使用百度或其他搜索引擎后,在网站的搜索下拉框里就能看到我们搜索过的文字信息,这些文字信息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删除。  相似文献   

7.
文字的定义     
文字的定义应是“人类记录信息的书面符号”,这个定义界定了文字的两个特性:载体属性和功能属性。文字的载体属性是书面符号,文字的功能属性是以书面为载体记录信息。记录信息的文字与表述信息的语言都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王庆节 《中国社会科学》2023,(2):25-39+204-205
在人类历史上,知识载体的变化往往衍生出文化和文明的革命性变革。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数字替代文字的新时代来临,而数码虚拟时空则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社会生活交往的平台。在这个意义上,现今人类恐怕是最后一代“读书人”,也是第一代“数码人”。和文字时代相似,数字时代的哲学本质同样在其“强字之曰……”式的命名,而非“数数”式的计算或算计。“文字”与“数字”乃人类自身文明演化过程中不同的“命名”方式。澄清这些不同命名方式的混淆所产生的困扰,以及理解和探究这些方式的本质及界限,就成为数字新时代哲学批判和思维的根本任务。为求达成这个任务,人们需要回到哲学和科学的初衷和本色:“自知己无知”。  相似文献   

9.
审美性与学理性交合:沈从文的批评文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名诚 《云梦学刊》2001,22(3):62-65
批评文体是一个批评家的个性显现,沈从文以其作家批评家的优势,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独具特色的美文式批评文体,他的这种批评文体将文学的审美性和批评的学理性交合于一体.形成沈从文美文式批评文体的根本原因是他以人为本的文学观和美学观.  相似文献   

10.
书法艺术与文字书写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东西,是不应将它们一视同仁、混为一谈的。但在当今书坛上,人们则普遍将其一视同仁、混为一谈了,从而给我们的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从美学性质上将它们予以严格的区分。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艺术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从而走上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1.
陈德琥 《江淮论坛》2013,(3):174-179
勾稽花鼓灯艺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社会的敬神性、娱人性、政治性、商业性等主要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对正确选择它在"后工业—工业—农业"时代的出场路向有重要意义。面对知本性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态化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凸显的当代出场语境,只有锚定诸如乡村民俗型、社区文体型和城乡"橱窗"式等知本性生态化出场路向,才能推进花鼓灯自然衍生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蒙古文字的若干问题已在一般蒙古语言学著作和专题著作中有所阐述,但大多数都是一些零星的非系统性的介绍.卡拉@捷尔吉(Kara Gyorgy)的<Книгимонгольскихкочевников>(<蒙古人的文字与书籍>)是第一部将蒙古人的文字历史和文献融为一体来进行描述的学术著作.从13世纪大蒙古国建立时期的回鹘蒙古文到现代标准蒙古语的形成,蒙古文字走过了近8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这些书面文字和书籍文献使我们了解了中亚、中国、印度等广大地域的文化以及游牧民族和土著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了萨满教、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发展,以及回鹘文、吐蕃文字在蒙古历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除了依靠文字语言以外,正确运用人体语言(表情、姿态、手势、妆饰等),传神入微,就能帮助学生更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体语言是以文字语言为基础并配合文字语言进行的。二者的密切配合,可以使信息实行多通道传输和多器官感受,使信息传输更加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14.
扬之水 《兰州学刊》2011,(12):136-139
玛丽玛萨文是一种使用人数极少,使用时间不长的文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大调查时偶然发现,至今关于其使用情况仍不十分清楚。2009年我们对玛丽玛萨文字进行了田野调查,了解到了这种文字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李立 《船山学刊》2012,(1):132-136
在王弼这里,骈俪文体作为一种结构原则、一种配置方法,深入了玄学思想的内部并富有成效地成为了玄学思想的载体。通过王弼对"分"的相关表述,对"崇本息末""道之与形反"命题的论证和运用,那种由"分"所保证的对举范畴的二分对立以及"道之与形反"式的辩证法,既成了王弼试图要阐明的玄学思想,又成了从哲理层面对他使用骈俪文体的肯定与确证。可以说,王弼的玄学与骈文相互选择、相互契合。更进一步,从原始的"三玄"到以"三玄"为思想理论资源的魏晋玄学,玄学和骈文这两条线索的发展实际上是相互推进的,二者在魏晋时期达到了最高层次的契合。  相似文献   

16.
索绪尔认为文字的唯一存在使命是为了表现语言,但由此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却让索绪尔倍感头疼。通过对文字的全面考察可以发现:文字并不只是为了表现语言而存在。文字的功能具有二重性,除了有表现语言的显性功能外,文字还有很多隐性的功能,如表达思想、娱乐大众、反映社会文化现象等等。文字的二重性不仅体现在功能上,而且体现在文字的方方面面,如文字系统的二重性、文字形式的二重性、共时和历时的二重性等等。  相似文献   

17.
试论图像与文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建芳 《云梦学刊》2001,22(5):81-82
图像是远古人们传递和积累信息的方式,古典图像可以传达出文字信息,古典图像和现代艺术都会遵循某些规则.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由于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片面观点的束缚 ,人们论及思维的有关问题时 ,只谈语言思维而忽略对文字思维的研究 ,从而遮蔽了对人类思维的历时性进程和共时性态势的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重新考察文字的性质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我们就会发现 :文字是人类继语言之后发明的另一套与语言并列的“为事物命名的符号系统” ,从而文字思维不仅是与语言思维并列的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高级思维形态 ,而且在思维的清晰性、准确性、深刻性、严密性等方面具有超越语言思维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王晖 《殷都学刊》2013,(2):70-73
在商周甲骨金文中,“(U)、(Ш)、(山)”这几个字每个都是单独的一个字,但在句子中却分别都是两个词,也就是一个偏正性的词组,我们称之为“双音节词组文字”.在秦代之后,它们变成了单音节词,但仍然是“词组文字”.Ш  相似文献   

20.
在商周甲骨金文中,“(U)、(U)、(叫)”这几个字每个都是单独的一个字,但在句子中却分别都是两个词,也就是一个偏正性的词组,我们称之为“双音节词组文字”.在秦代之后,它们变成了单音节词,但仍然是“词组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