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者的卢卡奇与作为现象学存在主义创始者海德格尔之间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首次争锋和交流.二者都反对主客二分.卢卡奇从批判康德的物自体开始,构建了自己的实践哲学;而海德格尔从颠覆笛卡尔对世界的证明开始,阐明了自己的存在哲学.基于这种共同的议题,讨论了卢卡奇的物化批判和海德格尔的具体生存论哲学,发现二者的理论有互补和交融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正如海德格尔主张哲学要“实施返回步骤”一样,我们对其哲学的理解也应返回其初始处,揭示他的实际思想主旨,领悟其本体存在概念。海德格尔的实际思想主旨在于欲对现代文明实行改造,为此而须引发一场哲学本体论的革命。其初始的本体存在概念主要是指万物(存在者)之共含的“核心(或始源)意义”,但仍笼罩着“实体”的阴影,并具有多义性。海德格尔的本体存在概念与传统哲学中的本体存在概念截然不同,但其隐含的价值意义值得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是其全部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哲学的最根本缺陷在于将存在和存在者加以混淆,从而抹杀了二者的本体论差异。传统哲学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归结为存在者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要消除传统哲学所凭借的研究方法,使存在者问题还原为存在问题,使存在本身处在无遮蔽的澄明状态。而要作到这一点,海德格尔认为,只有借助于现象学的方法才有可能。因此,所谓现象学的方法在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方面用现象学方法批判传统哲学,进而消解历史上的本体论;另一方面又采取现象学方法构造Dasein的存在状态和可能性。显然,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立场上分析海德格尔关于传统哲学批判的现象学方法的内容、实质及其作用,由此窥探海德格尔在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理论影响和渗透的态势,无疑是具有价值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都强调行动,实践,都注重功效,都被称为实践哲学,但是,具体分析二者的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哲学。在本体论上,二者都强调实践对客观世界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而实用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心主义;在方法论上,二者都强调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而实用主义哲学是以调和折衷为特点的主观主义和诡辩的方法,在真理观上,二者都强调真理的实用性,把真理和价值统一起来,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依据直理的客观性承认真理的实用性的,而实用主义哲学脱离了真理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了真理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哲学与宗教的紧张关系是西方思想史上的基本问题,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中同样存在哲学与宗教的区分和对立,这种对立决定了他的哲学的基本特征和主题。他的取消哲学问题的主旨一方面出于他所特有的基督教信仰,另一方面也出于他对现代性的批判态度。但因为哲学是西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极,因此他“消灭哲学”的主旨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的相同点在于,从宏观上来看,二者作为一种哲学形态,都是人类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微观上来看,二者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哲学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二者的理论边界不同以及对二者的分析和评价不尽一致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思想以对存在的独特运思而展开,在这种对存在的追问中,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哲学———形而上学终结了。形而上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哲学的终结,哲学不会结束。传统的哲学一直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任务,传统哲学的真理观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符合论”。追问存在与真理是海德格尔的双重任务,但海德格尔追问的方式与传统哲学根本不同,对真理的追问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就其问题意识即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而论,生活儒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形下哲学”的建构,重点是作为基础伦理学的“中国正义论”及其所奠基的“国民政治儒学”。这种“哲学”通常是指某个学科领域的原理部分,如“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甚至包括作为分析哲学的所谓“语言哲学”,其所思考的乃是形而下的某个存在者领域。但更严格的“哲学”概念,按照海德格尔的界定,乃是形而上学,主要是传统的本体论,其所思考的是存在者整体,最典型的是黑格尔式的以“反思”为特征的哲学。在生活儒学,这就是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以及针对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的建构。这种“形上哲学”与上述“形下哲学”的关系,即“形上→形下”的奠基关系。然而按照海德格尔的“双重奠基”思想,形上哲学与形下哲学都是存在者化的思考,即都面对“存在者何以可能”的追问;再按照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思想,上述关于“存在者”的哲学都需要关于“存在”的思想来为之奠基。这种存在之思不是哲学,而是海德格尔所称“哲学终结”之后的“思的任务”。在生活儒学,这就是关于“前存在者”的“生活存在论”或“生活论”。因此,生活儒学不是哲学,或者说远不止是哲学。然而正如海德格尔之“思”也被称为“海德格尔哲学”,这种最宽泛的“哲学”概念所包含的存在之思亦可称为“存在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儒学亦可称为“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作为现象学的代表,维特根斯坦作为英关分析哲学家,二者虽然没有直接的交锋,但在学理层面上有很大的共通之处。对语言的研究作为二者共同的主题,使他们都看到了语言本身的危险性和缺陷,维特根斯坦通过语法分析消解形而上学,海德格尔通过为语言建构存在论基础克服形而上学,可以说他们都是从语言本身出发探究我们和世界的源初遭遇。通过对二者语言哲学的比较,可以看到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如何在更深的层面上交流和沟通,从而对英美和欧陆哲学进行全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0.
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德格尔的技术理论在当今哲学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评价是否定性的。文章从两个方面对海德格尔的技术理论进行追问:第一,海德格尔哲学是存在哲学而非技术哲学,他对技术有着各种偏见和误解;第二,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现象学运动之内和之外的各种资源来走出海德格尔式的技术迷思。  相似文献   

11.
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存在论的哲学著作。它既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批判海德格尔,又以海德格尔哲学透视乃至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将海德格尔哲学社会历史化,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论暨存在论化。它在卢卡奇“总体”思想的基础上展开的具体一伪具体之辨,实即海德格尔本真一非本真之思;作者以后者为比附,力图建构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在品格要求对其进行当代阐释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创新的前提。当代实践哲学应是某种哲学诠释学 ,其诠释学维度应当在存在论的、规范性的和批判性的诸本质环节中加以把握。因而 ,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等当代大陆哲学能够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阐释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认为由于科学的发展,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应当"终结"。而其"终结"是一种非尽善美的"完成",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是"全部哲学史聚集在其中"。由此而揭开了哲学消亡的序幕,也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一种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是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中国化三个视角来进行探讨的。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教训反思方面,仍有若干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真正继承者和发展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不仅是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引证某些中国哲学的语录,以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正确性,而且要对中国哲学进行总结和概括,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吸取中国哲学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通、相似的内容,吸取中国哲学中讲得比较充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得较少、甚至没有讲的某些内容,总结和吸取中国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并使之具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作风和中国的气派。  相似文献   

16.
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但是,在现行哲学体系中很难找到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因此,以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切入点,从世界观的变革、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几个方面,努力敞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规律和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实践需要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能动选择与运用,是文本与诠释者的互动。实践性和缺少全面详细地阐述自己基本观点的文本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特点,极大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它的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从客观方面看,中国人是以苏联哲学为中介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著作的;从主观方面看,中国的国情、革命的实践需要、革命领袖的个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起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形成了三种形态。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27年,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927—1949 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事求是为基本精神;1949—1978年,在两种思想的斗争中“左”的思想日渐占据上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现出唯意志论的特点;1979年以后,以实践唯物主义为特征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在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海德格尔《物》一文的文本读解与意图阐释,呈现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彻底的质朴追求,这一追求体现在海德格尔对其早期"形式指引"方法的放弃,以"在思中既没有方法也没有论题"取而代之。在这一质朴的追求中包含着"去思的途径"和"所思的事情"两方面,其意义呈现于海德格尔思想乃是"技术时代的存在哲学"。  相似文献   

19.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观。这种本体观曲解和泛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并将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等同,由此组合成“实践存在论”。“实践存在论美学”建立在“实践本体论”或“主体性实践哲学”基础上,与西方“实践派”理论和国内“实践美学”有着内在关联,其本质在于以西方存在主义存在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及其历史观。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突破,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