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学术思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主要为了说明贞节的普遍意义,并非片面强调寡妇应当为丈夫守节;作为正统意识形态,这一观念经过官方的宣传向整个社会灌输,扭曲为单纯的男权专制的工具;民间社会对这一观念的理解既受政治宣传与旌表制度的影响,又与官方的政治意图有所疏离.同一观念在学术思想、正统意识形态与民间社会观念中的表现有所不同,这为我们重新审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在东西方文化交汇日趋频繁的今天,西洋水彩画和传统中国画,在艺术语言、艺术精神、审美意识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互渗互融,形成了多元发展,共存互补的新局面。这是东西方绘画艺术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青海社会科学》2016,(3)
五四时期,现代文坛涌现一批富有"内倾型"人格质素的作家,其主观幻想和孤寂善感的特点决定了话语风格趋向个性化和诗意性,在文学创作上多表现为日记、书信、童话、诗歌等极具个性色彩的抒情型文体形式。五四时期日记的"私语"体式、书信的"倾诉"体式、童话的"想象"体式和诗歌的"抒情"体式正是这种"内倾型"人格质素的外化。它们在与五四小说的互渗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叙述修辞,如复合叙述视点、感伤氛围渲染和自然意象叙事。该叙述修辞映现了这一时期创作主体独特的生命情怀,即自由自适的心性、青春的忧郁以及超越现实的姿态,烛照出五四时期创作主体普遍诉求的存在维度——"诗性"之维,标识着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发展变迁的本质性和规律化内容。 相似文献
4.
5.
卜辞中的“听”与“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卜辞,殷商时代能听候风八音的乐师被称之为“圣”者。“圣”、“声”假借,“听”、“圣”字形义相近同源,故卜辞假借。“听”指乐师,为商王室职官,称为“王听”。商代乐师“听”是一种神职,是能分辨四方风向、协调音律、制定律法的超自然的聪明圣人。“王听”占卜凶吉,对商王的政治决策有很大影响。商代对乐律知识的掌握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卜辞中的“律”有些并非“律令”之“律”,而是“音律”之“律”,如卜辞“师惟律用”之“律”即为“音律”之律。君王通过六律听音,规范行为道德,又被视作制定历律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全面论及了“诗性认识”的对象、“诗性认识”在灵魂里的深度、“诗性认识”的活动机制及其表达方式。以此分析中国的“意境”学说,可以发现:“意境”表现了人和自然在精神本体上的统一状态;从艺术风貌来看,“意境”呈现出了“韵味无穷”和“情景交融”的特征;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意境”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段。通过“诗性认识”理论,中国“意境”学说的本质和美学特征可以得到更为完整和清晰的阐释,而中国的“意境”学说也为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提供了艺术上的根据,两者通过彼此获得了另一个阐释的维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文化研究"从一种理论旅行开始,其理论观念逐渐深入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内部,在中国形成了一种普泛意义上的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热潮。这个过程充满了西方理论旅行的普遍性特征,但也存在接受上的匆忙与激进,在方法论、价值论的转换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鸿沟。对于文化研究的中国语境与问题而言,理论上专深精辟的学术阐发不能完全替代文化批判层面精致细微的应用,特别是如何从方法与个案层面展开比较互渗的研究,进入中国问题与语境的本土化探索,这是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精进之路。 相似文献
8.
文学批评是文学研究三个层面之一,同文学理论、文学史共同构成文艺学。但长期以来它处于文学理论附庸的地位,即它好象只是运用文学理论来辨析各种文学现象,因而文学批评的学科地位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其发展也不那么引人瞩目。本世纪以来,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正如美国新批评派文论家韦勒克所说:“十八、十九 相似文献
9.
在歌剧艺术中,音乐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吞并着文学.在文学母本向歌剧剧本的转变过程中,文学母本变得支离破碎,故事情节变得零散而不完整,情感场景成了表现的中心,但也正是在这种同化和异变过程中,文学与音乐的言说优势实现了整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审美素质.歌剧由此被称为是一种最激动人心、最壮观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0.
11.
秦汉律中,关于谋杀定罪量刑的记载多附属于贼杀、盗杀等罪名,根据目前所见文献,秦汉律中的谋杀均为共同犯罪,具体犯罪行为包括未杀与已杀两个阶段.唐律中,谋杀是独立且内部结构非常庞杂的罪名,既可以是共同犯罪又可以是单独犯罪,但由共同犯罪构成的谋杀是唐律中谋杀的典型形态,唐律中的谋杀包括谋而未行、谋而已伤、谋而已杀三个阶段.中国古代的谋杀是贼杀、盗杀等法律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派生的产物,秦、汉时期是谋杀这一概念产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现有材料,唐律中的谋杀在含义、定罪量刑、犯罪形态、行为阶段等方面较之秦汉律有进一步的发展,但从中仍能明显地看到沿袭秦汉律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和越来越融入全球化的体系,对传统的师德规范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德建设要做到教师“自律”和社会“他律”并举。 相似文献
13.
两种审美主义变体及其互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主义是中国审美现代性进程不可或缺的一副颜面,其双重源头即日常式审美主义和思辨式审美主义。周作人和宗白华两人可以分别视为两种主义在中国的代表。中国审美主义带着中国语境的深深印记,实际上呈现为两种变体——精英审美主义和市民审美主义。这两种审美主义变体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而存在独特的互渗性关联,构成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传统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4.
汉代是孝伦理制度化的关键时期,与褒扬孝道相对应的就是"不孝入律",对后世封建法制影响深远。由汉代各类不孝罪及对不孝罪条文和法制实效的结合、比对入手,分析汉代"不孝入律"的发展、演变过程,可探讨汉代"不孝入律"的特征以及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的历史流变。 相似文献
15.
16.
17.
诗文同体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存在形态,两者之间的互渗互现促成了小说艺术的有机整合.诗歌的抒情性和描摹功能凸现了小说的艺术张力.本文试图阐述诗歌的叙事性和小说的故事性之间的传承关系,论述了诗歌在文言小说、白话通俗小说叙事模式中的作用,并以此揭示古典小说的文体演变. 相似文献
18.
试论古代哲学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的互渗现象─—从老子的“道”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和精神概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最初进行哲学思考的先哲那里,还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因此,既不会有纯粹的物质一般的概念,也不会有纯粹的精神一般的概念。这就是围绕老子的“道”出现唯物、唯心之争的基本原因。考察中外哲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在古代哲学中大量存在着物质和精神的互渗现象,而且这种互渗现象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中还隐约可见。要想真正掌握人类思维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必须克服削足适履的研究方法,以全新的视野和方法还古代哲学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正喜欢互黑的夫妻过两天就是王璐和徐敏结婚6周年纪念日,但他们谁也没有为这天做任何准备。7年前,他们在上海相识,王璐本科毕业,从湖北来上海求职。徐敏是上海本地人,在英国完成硕士学位,回上海工作。当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两个人都曾有过来自家人的压力,要求他们早日成家,但他们性格都很硬,不愿通过相亲之类的形式找对象。最 相似文献
20.
彭燕韩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6-79
黑格尔的欧式辩证法,即“三论”辩证法、包括三大规律,迄今已过去两个世纪.时代实践的主题发生巨大变化,需要从东方哲学智慧中加以完善补充.黑格尔在讲对立统一规律时,只讲“对立矛盾”范畴,不讲“和谐”范畴.需要从中国哲学“和谐”范畴中,升华出辩证法第五条规律-“和谐对立交替律”.“矛盾”是发展的绝对动力;“和谐”是发展过程不可缺少的相对动力,即第二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