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新课程实施对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我曾任教小学《思想品德》课十余年,现改任《品德与社会》课,下面简要谈谈作为思品课教师如何转型成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从而适应当前新课改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这门课程有着很强的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下面就以<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为例,探讨如何设计好活动课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采用活动教学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指导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品德与生活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品德与生活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在就小学品德与生活课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一门育人课程,培养学生学做人,做一个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和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就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杜会》课,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内容,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课标》要求:《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如何让“学生置身文化生活其中”,我不由得想道了视频。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来说,视频是一种活泼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资源,在政治课中合理利用视频,能够优化教学设计,使政治课堂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那么,在《文化生活》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视频的作用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黄兴艳 《科学咨询》2009,(22):80-80
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是以学生社会和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学生生存技能基础的一门课程。怎样才能让品德课散发出育人的魅力?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实践课程,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生活提供一些帮助,本文探讨了开好这门课的实践办法。  相似文献   

9.
沙刚 《科学咨询》2022,(10):154-156
2020年1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版)。新版课标最大的亮点是紧扣中职学生的实际,着眼于中职学生未来的生活,结合学科特点提出体现课程育人目标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凸显了思想政治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开启了当代生活教育的思想政治篇章。当前,作为后来人,我们应重读和把握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这不仅有助于在更高站位上理解和把握新版课标的精神内涵,更有助于在更深层次处激发教育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0.
施伟 《经营管理者》2013,(32):354-354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入门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课程。我校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完整的项目载体,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文章对我校《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尚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知识观和发展观要求教师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必须正本清源,回归生活。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发展能力;把品德教育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12.
陶桦铭 《科学咨询》2008,(23):93-93
《建筑结构》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是一门专业技术课。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体系应当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罗莉娜 《科学咨询》2007,(14):21-21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绪言课是学生入门的阶梯,上好绪言课是初中化学课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去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精神得到不断升华。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师生角色转变,共同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一、师生互动,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整体交互作用的动态统一体,课程向生活开放、向自我开放成为学生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如:《想想他们的难处》的主题是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5.
杜伟 《管理科学文摘》2010,(24):151-152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主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借鉴一些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的成功经验,针对军事课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旨在探索一套科学、合理的军事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的生活化是这样描述的: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  相似文献   

17.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加深对历史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如何才能实现纲要所提倡的"课程生活化"的理念?从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中也提到:"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开展学生课堂活动与实践活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有三大特点:一是生活性;二是开放性;三是活动性.本文就其中的第三点“活动性”发表了笔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2010年9月,谭一平先生在《秘书》杂志发表了《我为什么主张取消秘书学概论这门课》一文,提出取消秘书学概论课程的主张,引发了一场范围虽不大却很有意义的争鸣,启示我们在新形势下应当如何建设秘书学概论课程。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生活化的活动、生活化的实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教师应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主动创设情景,丰富教学活动、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帮助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活动、体验、内化,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