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古往今来,人们在说话、创作、写文章时经常运用。然而,什么叫比喻,至今还不能说已有一致的看法。 陈望道先生所著的《修辞学发凡》中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辞海》(修订稿)沿用了陈的定义。 我认为,鉴于“比拟”一词已专用作另一辞格的名称,如再用来解释比喻,不免混淆不清。可能正由于此,现在很多论著已不再用。 建国以来不少论著则因袭张瑰一先生在《修辞概要》中的提法,认为比喻就是打比方。倪宝元先生在《修辞》中还补充说是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和否定的表达有多种方式。关于表示肯定,张志公先生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认为:“表示肯定,一般用肯定句式,有时也可以用双重否定的句式,还可以用否定的反问句式。”除此之外,究竟还有没有别的表达方式呢?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提纲》中提出了“否定作用的模糊化”,认为:“有些词语的否定形式跟肯定形式是一个意思。”(例如:好不容易=好容易;差点儿没/不=差点儿;难免不=难免等等)笔者认为,还有一种可以表示肯定的方式,那就是故作否定的句式。  相似文献   

3.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叫比喻。比喻是汉语中运用得极为广泛而且表达效果很好的一种修辞方式,它被人们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从历史的角度看,比喻也是汉语中一种主要的传统的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4.
比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修辞方式,它象一朵浓郁的香花在艺苑的沃土中争芳斗艳。在浩瀚的文学著作的海洋里,比喻手法,俯拾即是。比喻犹如一架变幻莫测的万花筒,不时地变幻出五彩缤纷的奇景,赋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 比喻被人誉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秦牧同志在《譬喻之花》一文中说“它(指比喻)象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这是就一般比喻而言。如果把我们的视野再扩展一下,比喻的种种变化,纷呈眼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5.
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或简称为辞式、辞格。它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技巧所形成的凝固的形式,是修辞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彝族人民经过长期语言实践,所形成的辞式是丰富多采的。本文拟对其中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照、衬托等六种辞式进行初探。谬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比喻 (一)比喻的作用和分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叫做比喻。 比喻里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相似文献   

6.
为了把事物描写得更形象、更生动,把道理说得更明白、更透彻,举出另外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是英国文学著作中常用的比喻修辞格;其种类繁多;但寻根究底,都是通过抓住本体或本体事例与喻体或喻体事例之间的相似点,用或不用比喻词、采取一定的语言形式来构成不同的英语比喻修辞格。本文基于这一设想,从英国作家哈代的世界名著《还乡》中归纳出metaphor、simile、analogy、allusion、antonomasia 等五种比喻修辞格,并就它们的语言结构、定义特点、细微区别、修辞效果,汉语中的对应辞格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求与同好者互相商酌。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比喻都是语言修辞中一类最常用的辞格。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中日两大民族的文化交往有几千年的历史,日语又使用汉字,因此,两种语言中多种修辞手段是相互渗透的过程。在汉语中比喻的基本定义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而在日语中“比喻”又是如何定义的呢?他似通修辞法(譬喻)规范地讲,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近性,正是这一相近性为拙文提供了言论的基础。所以,认定义角度讲,汉语与日语比喻辞格是相近的。在汉语中,比喻的主要类型有:直喻、隐喻、借喻、提喻等;在日语中,主要有:直…  相似文献   

8.
谜语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第十五》篇中给谜语下的定义,虽说明了谜语的特点和作用,但没有指明谜语的艺术价值。人们之如此愿“昏迷”,恐怕除了谜语可以开发智力,使人聪慧以外,还在于谜语具有使人“乐在迷雾中”的艺术魅力,而这种艺术魅力,又是与修辞有关的。曾有“修辞手段是源于谜语”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恰当不论,仅就它指出了迷语和修辞的鱼水关系这一点来说,还是有些道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谜语修辞和修辞在谜语中的艺术效果,无论对谜语或对修辞本身,都不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正是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讨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所有的修辞格当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比喻了。比喻的运用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很多比喻。诸子散文,已广泛运用比喻;直到今天,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比喻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其独特功能。虽然以前的修辞书往往把比喻作为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但大多都侧重于比喻的分类,而对比喻的“二柄”与“多边”涉及得很少,对这两种重要的修辞现象研究得更少。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力作《管锥编》中精辟地揭示和阐发了这两种独特的修辞现象。这不能不说是钱先生在比喻辞格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本文拟就“喻之二柄”与“喻之多边”这两种修辞现象,谈谈它们的含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与探讨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时,人们很自然地会注意到“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个“三段式”,但是对它的看法都很不一致。有的根本否定三段式,说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非常丰富的定义和叙述中,压根儿没有三段式这么一项。有的又全盘肯定三段式,说离开了三段式就不能反映事物螺旋上升的普遍规律。从而根本否认有任何其他形式。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三段式,它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关系怎样,此外有没有更好的形式?在初步学习和探索中,我们认为根本否定或全盘肯定三段式都不够全面,应当说三段式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基本的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形式是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总要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例如:甲: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要下苦功.上例就是一个表达肯定意思的句子.有时为了某种表达需要,肯定的语意可以通过两次否定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乙: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同是表达肯定语意的句子,但由于乙例用了两个否定副词“非”和“不”,表达效果明显地不同:乙例的语气要重一些,强调一些,说明只有狠下苦功才能学好语言.我们称这种通过两次否定来表达一种肯定语意的句子为双重否定句(以下简称为“双否句”),“双否句”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没有(无)(……)不……  相似文献   

12.
试谈反问句语义形成的诸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问句,是一种经常使用的句式(或称修辞方式)。一般说来,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它的作用是加强语言表达的力量。例如: ①这在旧社会敢想吗? ②一出去,哪能不遇上熟人? ①句的形式是肯定的,内容却是否定的:这在旧社会不敢想;②句的形式是否定的,内容却是肯定的:一出去,一定会遇上熟人。按照逻辑的一般原理,奇数次的否定为否定,偶数次的否定为肯定。而在例①中没有否定词,却表达了否定的语义,在例②中只有一个否定词,却表达了肯定的语义,这是否违背了逻辑原理呢?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反问句的语义呢?本文试依据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以下简称“祥”)、曹禺先生的剧本《雷雨》(以下简  相似文献   

13.
英语的句子结构千变万化,而英语句子中的否定结构种类也很多。由于修辞和短语或习惯表达方法的需要,英语句型中有的形式是否定而意义则是肯定的;有的形式虽是肯定,但却具有否定意义。英语中肯定意义的否定句很多,本文就这个问题浅析如下。 1、用于有礼貌的邀请、提出试探性的建议或征询别人意见时,讲话人常用否定疑问句来表达肯定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谈博喻     
所谓“博喻”就是连用两个以上喻体的比喻。这种比喻可以细致、全面地说明本体的各种特点。秦牧在《譬喻之花》中写道:“美妙的譬喻简直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象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象是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秦牧选集》)文中连用三个比喻来说明“譬喻”的美妙以及它特殊的作用和力量。这样的比喻法就是博喻.  相似文献   

15.
修辞与逻辑关系密切,有人通俗地说,在说话写文章中,逻辑管的是“对不对”的问题,修辞管的是“好不好”的问题.然而,“好”必须以“对”作为前提,以研究语言表达艺术为对象的修辞必须接受以研究思维为对象的逻辑的制约,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可是,在很长时间内却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要服从逻辑,有时修辞可以偏离逻辑.这种看法早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中就见端倪.陈先生说,修辞“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  相似文献   

16.
普罗科勒斯把柏拉图的《巴曼尼得斯篇》第二部分划分为九组假设,他认为第一组假设的主题是“太一”。由于“太一”超越于所有的存在之上,因此它就不具有任何肯定的特征,我们只能通过一种否定的方式来把握它。“太一”的这种“否定”特征是高于所有“肯定”的,“否定神学”并不是由我们人类理智的某种缺陷所造成的,而是取决于“太一”自身的超越性。第一组假设中的那些“否定”也不是任意的,而是体现了一种理智的秩序。  相似文献   

17.
比喻辞格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都比较高 ,文学作品中尤其如此。《红楼梦》是一座万紫千红的汉语言艺术的“大观园”,其中的比喻修辞确实为之添珠增玉。因此 ,在译文中成功地再现原著的比喻艺术对译入语的质量来说至关重要。文章试图从英译喻体对比的角度来评述《红楼梦》英译中比喻辞格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比喻本质的再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一种非常生活化、应用广泛的修辞方法,无人不用无处不在。从比喻的形式看,各种语言形式都可以为比喻所用。比喻可以是词、词组(“心田”、“思想的野马”等比喻性名词、借喻、明喻等),可以是单句(明喻、暗喻、较喻等),复句(引喻等),可以是句群(’91年上海高考试卷就有这么一题:“大理人别有情趣、很有福气。几乎家家院内是繁花,户户门外有清流。好花还须绿叶衬,这翡翠般的绿叶,正衬托着他们那社会主义幸福的‘生活之花’呢。”这道题就要求从句群中找出本体和喻体来,本体“优美环境(繁花、清流)”和喻体“绿叶”分…  相似文献   

19.
比喻,是我们写作文时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思想的基本倾向究竟是属于道家的还是属于儒家的?对这个问题,班固的回答是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的。他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发挥并修改了扬雄、班彪的意见,指责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自班氏此论一出,后世的司马迁研究者几乎都继承其说,正如刘宋裴駰在《史记集解·序》中所指出的:“固之所言,世称其当。”直到解放后出版的一些史学、文学著作,也有不少肯定了司马迁的思想倾向是属于道家而不是属于儒家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