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人口城市化和再分布发展态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宝树 《南方人口》2003,18(3):23-28
本文主要通过对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指出城市人口郊区化与农村人口城市化共同加快推进,是上海人口再分布的主旋律;上海人口城市化仍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和非农化水平;外来人口对上海人口城市化和再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人口城市化和再分布实质上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发展滞后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主要根据对浙江省柯桥、柳市两镇的抽样调查,探讨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和向城镇转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加快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生产力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新形势下 ,东部发达地区应高度重视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问题。论文以农村生产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上海市郊区为例 ,对与加速农村人口城市化相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指出近年来上海郊区农村社会经济包括城市化虽已取得很大发展 ,但城市化仍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 ,城镇的人口规模偏小、“分散式集聚”等矛盾也比较突出。论文提出了加速上海郊区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目标 ,并对其可行性作了论证。在此基础上 ,还对近期迅速推进农村城市化应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4.
未来2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学术界对此研究很多,然而由于对农村非农化劳动力的概念以及基本数据等方面存在不统一等问题,因此一些基本研究存在较大的争议,而关于未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则缺乏专门的系统定量研究。本文通过未来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变动预测、农业劳动力需求预测以及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趋势分析及综合比较,测算了中国未来20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研究发现,未来中国农村每年农业剩余的劳动力规模将逐年减少,到2030年农村剩余总的劳动力将在1亿~2.5亿之间。而近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存量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因为其在今后10年内将超过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潜力,从而增长将会趋于停止,同时农村剩余的可供转移的劳动力也将在5~10年内趋于零。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龙港模式,在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多方面积极作用,可以加快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对外来人口进入小城镇应持积极欢迎的态度。温州龙港“农民城”在短时间内发育为小城镇,即是生动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一、为什么要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及交通建设与耕地占用的关系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于耕地的潜在威胁,当前是国际性的发展问题.“各国和世界领袖人物都公认存在这些问题”,城市化、工业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同一过程.农业劳力转移通常表现为2个方面.一是一个国家与地区城市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二是农村劳力就地实现产业转移或实行兼业化.无论何种过程农业劳动力转移导致的非农业建设与耕地占用都是息息相关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正处在农业劳动力大量不断转移,城市化与农村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一个特征非常显著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历史阶段可预计持续到下世纪中叶,甚至中叶以后.在1982年和1990年2次人口普查期间,我国城市人口比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镇化二元结构表现为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城镇化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非农化和城镇化是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问题。本文用广东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有关资料,对1990年“四普”以来广东人口非农化与城镇化现状作简要分析。 一、广东人口非农化与城镇化的特点 1.人口非农化速度加快,城镇化速度相对放慢 进入 90年代,广东经济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发展,特别是 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的推动下,广东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了高速有效增长。1980~1990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3%,而1990~1994年则达到了20.2%。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非农产业发展很快,三次产业比重由1990年有26.1:39.9:34.0转变为16.4:50.4:33.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济的发展给人口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人口非农化进程加快,人口城镇化也不断得到推进。1990年广东省非农业人口1477.31万人,1995年增长至2035.37万人,增加了 558.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同期由23.51%提高至 29.77%,上升了 6.26个百分点。1990~1995年平均每年递增6.62%,比80年代的4.  相似文献   

8.
人口城市化驱动消费需求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马克思再生产和西方发展经济学中抽取和借鉴的一点是,在认定资本需求取决于人口、生活水平、资本技术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探讨同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揭示50年中国人口城市化一波三折产生的积累效应,阐发适当加快人口城市化步伐对扩大消费总需求的决定性意义,立足于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附属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决策选择。  相似文献   

9.
长期滞后发展的城市化 ,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要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 ,必须研究潜在的城市化主体—农村人口集团特征及个人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根据对浙江省柯桥、柳市两镇农村人口的主体和城市化行为的主要决策者—农村劳动力的实地抽样调查资料 ,以新的研究视角和定量为主的统计分析方法 ,对我国东部农村地区“潜在”城市化人口向小城镇 (或其他城市 )迁移之城市化意向的个人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化进程必然发生的乡城结构转换。城市化过程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过程,同时还是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身份市民化的过程。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城乡“壁垒”虽然已被打破,但农民仍然不能畅通无阻地穿越乡城之间有形和无形的“户籍墙”,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因而被分割成两个子过程:第一阶段从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农民工的过程已无障碍,第二阶段从城市农民工到产业工人和市民的职业和身份变化过程,目前依然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城镇化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前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启动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乡村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吴华 《人口与经济》2012,(4):50-54,77
文章对中国是否进入"刘易斯拐点"进行了探讨,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进入关键时期,转型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但不符合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基本条件。要实现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政策:公共财政支持建立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逐步构建城乡统一、全国一致的基础性社会保障制度;率先推动实现区域内城乡居民间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同价;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劳动者向工业劳动者的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13.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杨云彦教授指出: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入沿海地区和城镇地区,既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迁为城市化提供了动力。为此,应不失时机推进城市化,加快人口与劳动力转移,为已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提供融入城市社会的渠道和政策环境。在人口的流动迁移过程中,促进了信息、技术的交流,劳动力素质得到提升,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利的人口环境。应按照城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浦东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发展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并对新世纪浦东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提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残疾老人发展趋势及残疾状况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城镇化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前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启动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乡村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问题。“只有减少农民 ,才能富裕农民” ,必须拓宽渠道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市化紧密相关 ,建设小城镇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人口因素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可忽视。与人口数量相比 ,人口素质目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辉 《人口学刊》2003,(6):51-58
人口城市化在国家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的中国人口城市化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面推进城市化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推进中国人口城市化,必须在我国现行城市化方针指导下,既研究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城市化面临的现实国情和基本问题,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走出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人口城市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战略,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在我国把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人口城市化道路,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与如何科学地选择人口城市化战略、城市化与人口现代化问题、当前在城市化发展中人口现代化的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经验事实 ,对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的乡—城迁移模型作出反思与拓展 ,从而构建了寻求充分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开流断源”理论模型。据此 ,作者提出了有关制度改革与创新的两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现阶段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个最重要最深刻的变化。本文想通过对辽宁小城镇地区农业人口非农化与农村人口城镇化相关关系的分析来探讨如何使农村人口城镇化更好地促进农业人口非农化、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