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细香 《社会工作》2009,(24):37-38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学学科基础的支撑。虽然随着学科实践的发展,社会工作日益凸显了其自身学科特性,如价值性、实践性、临床性、微观性等,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区分度也日益明显,但作为学科,社会工作与社会学二者的学科基础有很大的相通性,社会学的某些理论视角应该为社会工作所用,或者可以相互结合。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试图将社会学想象力与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相结合,分析彼此的兼容点,从而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交流,也为社会工作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视角。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社会学研究应该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社会学经过老一辈社会学家和社会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进入了一个通过恢复、重建而走向蓬勃发展和逐步规范、成熟的全新时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开始,也意味着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重大机遇。特别是2005年2月21日,社会学所领导为中央…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的快速发展及相关研究将有可能重塑宗教社会学的边界。由于过分强调对排他性宗教的研究,宗教社会学一度被称为“基督宗教社会学”。然而,非排他性宗教主导的中国社会却对此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发展机遇。在微观层面上,非排他性宗教的普遍存在对植根于西方社会的一些核心概念——如“改宗”和“委身”——构成了挑战。在组织层面上,它挑战着“教派-教会”理论,提醒我们要对非科层化的宗教组织给予关注。在市场层面上,社会学家可以考察非排他性宗教何以在中国宗教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理论体系新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我国要创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问题,笔者断断续续地探讨了十年。其间,较早地提出了要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学问题,认为社会学的学科体系由社会主义社会学、资本主义社会学、社会管理、分支社会学(不包括与其他母体学科交叉的分支,如教育社会学等)、社会学史等构成;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学是以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  相似文献   

5.
杨建华 《浙江学刊》2007,(2):179-184
学科的精神品格是由学科的使命、学科的意识、学科的理想、学科的理论、学科的范式及学科的规范等构成,它是学科的灵魂,学科发展的支撑,也是学科走向成熟和繁荣的标志之一。社会学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这在今日中国迎来了社会学的春天的时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中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进行缜密研究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学有着由社会批判与社会建构的学科意识、直面现实的理想主义情怀、富有想象力与严谨规范的科学气质所构成的学科精神品格。新的世纪,新的召唤,社会学者只要执着和弘扬社会学的精神品格,一定能推动社会学的长河在新的世纪卷起更加瑰丽澎湃的学术和思想大潮。  相似文献   

6.
吴铎著《简明社会学》最近被选定为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1987年推荐书目。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既是社会学读物,也是社会学教材。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称赞该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原理作了探索性研究,它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意见,对社会的研究,首先要把握社会的宏观方面,即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有了对社会全局的科学认识,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各个具体方面……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讨唯物主义社会学基本原理的线索。下面就该书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7.
张丽霞 《报林》2022,(2):54-55
社会工作和创新社会治理关系密切,社会工作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行动、政策和理论支撑。融媒体时代,社会工作新闻传播面临着众多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要创新社会工作新闻传播策略,鼓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取长补短,充分结合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严谨性和新媒体的广受众、快速度,实现社会工作新闻的高效传播,讲好新时代的社会工作故事,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李伟 《社会工作》2016,(1):42-49
纵观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史,无论是最初的引入,中途的取消,还是之后的恢复与快速发展,都与社会学"如影随形",渊源极深.社会学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撑,尤其是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不可或缺.这种想象力具体包括结构分析和历史分析两个方面,即横向的、静态的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和纵向的、动态的历史过程的考察.结构分析和历史分析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前者可以使人们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后者有助于认识社会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两种分析视角有助于社会工作准确界定案主困境的根源,进而保障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研究在我国恢复已有八年了。近来,不少社会学者都在考虑这门学科应该如何进一步发展。丁水木等同志的意见是要在培养一支社会学专业队伍的基础上,和政府部门的调查、研究、决策工作相结合,同时要把社会学普及到群众中去,如果没有千军万马,我国的社会学研究是很难兴旺发达的。上一期本刊已刊登了上海市政府为群众办十五件实事的民意调查,本期再登此文,以进一步探索社会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郭强 《社会》2010,30(3):21-43
摘要:没有社会的社会学和没有社会学的社会是社会与社会学彼此抛弃的必然结果。社会学要回归社会,必须明确其知识体系的基础,即社会和社会性的概念界定、基本内涵、社会主体。但社会概念的空泛化、去人化使其合法性、根性得以丧失。肖瑛给出了回归社会学的辅路途径,布迪厄引入“场域”代替“社会”。社会与社会学的张力导致社会与社会学相行渐远,社会和社会学的双重失根也成为必然。社会的失序、社会性中介的断裂、媒体与大众单一化终结了社会性,也终结着社会学。社会与社会学的张力的化解成为社会和社会学发展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相似文献   

11.
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是当前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实证调查为客观依据,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选取南通市慈善会、银行业协会、港闸区葡萄协会以及开发区实验幼儿园这四个典型个案予以探析。文中提出了民间组织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归属感,缓解社会冲突、实现社会整合,凝聚社会资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三个核心观点,以期推动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超越嵌入性范式:金融社会学的起源、发展和新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氚 《社会》2011,31(5):207-225
金融处于当代社会生活的核心,可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自M.韦伯开始,古典社会学已论证了社会学研究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正当性。随着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社会学学者在新经济社会学框架下,以“嵌入性”为理论起点,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建构两个理论维度研究了金融现象。欧洲学者则挑战了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性范式,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金融现象的新视角。在新技术和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学能从更多角度对金融领域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3.
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ed approaches for explaining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al behaviou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 To this day, 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 usually belongs to the tradition of Edmund Husserl's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and to Alfred Schütz's mundane phenomenology, thus generally presenting itself as sociology of lifeworld, sociology of everyday life, and sociology of knowledge. In contrast to this, this paper intends to outline an alternative kind of 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 that finds it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in Hermann Schmitz's “New Phenomenology”. With regards especially to Schmitz's theory of the felt body (“Leib”) and his theory of situati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Neo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 (NPS) will be introduced. Their main components are (1) felt body and affective involvement as the pre-personal apriori of sociality, (2) felt-bodily communication as the basic unit of sociality, and (3) joint situations as the socio-ontological foundation and empirical manifestation of sociality. With these specific key concepts, NPS proves itself to be a socio-theoretical approach whose foremost strength is that it can identify and properly analyse the pathic dimensions of social behaviour and social situations that social sciences tend to overlook.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在分析研究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命题,为发展社会学开创了新的认知框架和解释体系,对发展社会学的理论创新起到了比较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彪 《社会工作》2011,(12):30-33
20世纪70年代以后,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兴起。空间社会学的基本命题和方法论要求,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或理论拓展。社会空间的发展脉络,既可从西方经典社会学大师马克思、西美尔等寻找到源泉,更能在当下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中看到背影。总之,空间社会学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理论转向的新路径,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或以空间思维重新审视社会,对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本土化进程具有开拓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翟学伟 《社会》2007,27(3):1-1
西方社会学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成长起来并服务于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社会科学,因此它的知识传统具有一种职业性的立场。比较其他相关学科,这一立场导致了社会学很难给普通个体带来什么收益,由此社会学不是像它自己声称的那样有使个体增益的用途。若想改变这种局面,社会学需要重新认识社会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发展出一套演绎性的知识体系。而社会交换论及其延伸是这一转向的前兆,它给个人立场的社会学以希望,也为中国本土研究重构这一立场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17.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转变其新意主要在于,增添了关于社会建设和社会和谐的内容,而这里所说的社会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属于广义的社会观;而社会学作为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则属于狭义的社会观。二者之间作为人类认识社会的不同角度或方式,有区别也可以互补。从广义的社会观向狭义的社会观转变是对社会认识的深化,在理论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狭义上使用社会概念,具体地分析社会问题的思想需要挖掘;其次,西方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需要吸收;再者,中国共产党建设革命根据地,特别是在全国执政50多年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8.
李强教授为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很多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梳理了他在社会分层、社会结构、流动人口等多个领域的主要研究观点,以及相关的应用性社会研究理念。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ims to balance the conceptual reception of Bourdieu's soci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a conceptual re-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abitus. I retrace the intellectual lineage of the Habitus idea, showing it to have roots in Claude Levi-Strauss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and in th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Jean Piaget, especially the latter's generalization of the idea of operations from mathematics to the study of practical, bodily-mediated cognition. One important payoff of this exercise is that the common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Habitus as an objectivist and reductionist element in Bourdieu's thought is dispelled. The Habitus is shown to be instead a useful and flexible way to concep-tualize agency and the ability to transform social structure. Thus ultimately one of Bourdieu's major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theory consists of his development of a new radical form of cognitive sociology, along with an innovative variety of multilevel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in which the interplay of different structural orders is highlighted. In keeping with the usual view, the goal of sociology is to uncover the most deeply buried structures of the different social worlds that make up the social universe, as well as the "mechanisms" that tend to ensure their reproduction or transformation. Merging with psychology, though with a kind of psychology undoubtedly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most widely accepted image of this science, such an exploration of the cognitive structures that agents bring to bear in their practical knowledge of the social worlds thus structured. Indeed there exists a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ocial structures and mental structures, between the objective divisions of the social world . . . and the principles of vision and division that agents apply to them (Bourdieu, 1996b[1989], p.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