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旨在经由宏观的对比,环绕台湾现代化进程做一哲学反思,并由此阐述由“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发展历程。原始儒家、新儒家与当代新儒家皆有其恒定不变的道德实践要求,他们都是儒家。台湾虽为移民之地,但这三四百年来由于先圣先哲的努力,勤耕勤垦,台湾已然是一文化再育的母土,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灵根再植,当代新儒学也因此有进一步的创获。值得一提的是,当代新儒学伴随着其他的文化机制,对台湾现代化进程起着一定的调节性作用。进到新的世纪,文明对话的要求呼声渐起,当代新儒学在国际哲学脉络中有着进一步可能的瞻望。就在这个过程中,已悄然迈向了后新儒学,既隐含着转折、回返,也有着批判、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台湾地区"本土论"思潮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土论"或"本土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最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在当代台湾社会思潮脉络中,"本土"和"本土化"逐渐演变为一种内涵单一的话语,甚至异化成一种封闭、排他和民粹化的政治意识形态.从"本土论"的形成与演变中辨析台湾知识界的分歧,观察本土主义思潮极端化发展与"台湾文学论"话语霸权建构的关系,并分析台湾知识界对"本土论"的诸种反思、批判与解构.  相似文献   

3.
清朝在统一台湾后,为了消除明郑时期的反清思想,致力于提倡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利于稳定封建社会秩序的朱子学,以达到移风易俗、巩固清朝在台湾统治的目的。在朝廷倡导和闽台官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校教育,朱子学迅速在福建得到复兴并向台湾传播,在康熙至乾隆时期成为台湾儒学的主流,并对台湾社会文化和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台湾儒学兴起于明末清初,上个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台湾儒学的发展和影响也相应得以迅速提升。大陆方面的学者大规模对台湾儒学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研究台湾儒学的论著和期刊文献的出现,表明了学者们开始重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传统文化作用。大陆出版发表的研究台湾儒学方面的资料(包括台湾学者的作品),既涉及对台湾儒学历史发展的研究,也包括对台湾儒学现状的研究和对台湾儒学前景的研究等,对于加深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相互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台湾孔子”“台湾文化初祖”的沈光文对台湾儒学的奠基与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沈光文毕生坚守夷齐之节,彰显了以儒家忠义观念为底蕴的遗民忠义精神。作为明末最早入台并在台湾少数民族中推行汉文与儒学教育的士大夫,沈光文堪称台湾儒学最早的传播者与启蒙者。沈光文身为遗民而“不废当世之务”,体现了仁民爱物的儒者胸怀与儒家“三不朽”的价值追求,无愧为儒家文化精神的践履者与传承者。  相似文献   

6.
所谓"内圣外王",并不是孔子、孟子乃至荀子曾说过的、传统的因而是经典的儒学话语,而是一个引起长期争论并言人人殊的问题.它是现代新儒学中的核心概念,表现着现代新儒家对儒学的认同.所谓"内圣外王"是一个什么问题?可以说这有点类似德尔斐神庙上的命题--"认识你自己"的一种体味与思索."内圣外王"就是一个这样的问题."内圣外王"在中国的"文化追求"、"文化理想"中,成为"人"对"此在"的一种"终极关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圆圈".现代新儒家的认同正是在这样一种基础上作出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儒学全方位地参与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贯穿心性、政治、社会的完整思想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心性儒学、政治儒学和生活儒学的三重向度.儒学三重向度的互动与整合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8.
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儒学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儒学得到反省自身的机会.儒家思想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可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思想资源.儒家传统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它包含政统、道统和学统三个方面,我们今天可以对它们作适当的区分.其中学统是指学术思想的传统,它可以提供很有意义的学术思想资源,如"天人合一"(合天人)、"人我合一"(同人我)、"身心合一"(一内外)等,但必须给以合理的现代诠释.当前研究儒学要有文化上的主体意识,同时也需要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发展和更新,特别是要对"问题"有自觉性的思考,提出解决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之争,其中马克思主义儒学化是较为突出的思潮之一,这显然涉及如何正确对待与科学地分析儒学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地位问题。马克思主义儒学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被儒学所化。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种思想强调了儒家文化的重要性,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正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社会现实;由于过于强调了儒学的积极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种现象:夸大儒学文化的正面积极的作用,而导致忽视了儒学本身的局限性与消极方面。将来的问题关键是如何面对中国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社会的现实问题,而不是纠缠于"儒家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义这样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是伴随北宋中期为促进社会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并同时克服、战胜佛教道教思想,实现儒学创新的思想文化运动.欧阳修适逢其会,在儒学复兴运动中起到开一代风气、引导儒学复兴方向的作用,其贡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高举韩愈古文运动大旗,提倡"文道合一";二、在儒家经典研究方面提倡破除训诂,阐扬义理;三、攘斥佛老,促进儒家人文礼义的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