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与理论的坚定信仰、信念与信心,是心理认可、思想认同和行为拥护,必须强化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揭示制度理论和制度实践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是把握制度自信的基础前提;始终把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作为评判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准是坚定制度自信的价值主线;在制度建设中注重制度理论总结并检验和深化其科学真理性是提升制度自信的动力支撑;实现制度目标感性认知和制度观念理性认同的融通转化是强化制度自信的关键环节;以强有力的制度执行促进制度效果的最优化呈现是实现制度自信的核心保障.  相似文献   

2.
制度自身结构的科学性、建构过程的自主性和制度运行的有效性是影响制度自信效度的三维要素。 制度体系由基础层面的制度、中观层面的体制和微观层面的机制构成。 从基础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高度自信的制度,但是在诸多机制层面并非尽善尽美。 因此,坚定制度自信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机制层面客观存在的短板。 总体上看,这些短板集中体现在 3 个层面:机制建设整体水平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度数量与制度质量缺乏合理均衡、执行效力较为孱弱。 在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补齐短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抓住关键环节。 对此,促进系统优化、发挥正效应、提升执行力、大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是必须重视的 4 大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3.
制度自信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最终归宿和实现途径;制度自信的本质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绩效是制度自信的现实依据;不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制度自信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自信这一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自信这一制度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吸取世界政治文明的成果,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之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凝聚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心血,是契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它使社会主义潜能得到充分释放,社会主义独特优势得到极大展现,社会主义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政府主导型渐进式制度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成的主要方式,它既坚守了社会主义原则,又创新出独特的中国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制度创新中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三个自信”的提出,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自信的全新姿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然而,“三个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是随意组合、简单排列的拼盘,而是各有其功能、地位和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区别的内在联系。因此,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在明晰三者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立足世情、国情、民情和党情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从历史选择到制度实践构成了我们在新时代夯实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从共同富裕到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了制度自信特有的价值意蕴。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既需要大胆借鉴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又务必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以制度借鉴、制度实践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8.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来源于对这一制度优越性的深刻认知认同.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优越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高效执政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着眼长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干部人才培养和选拔优势.这些已被社会实践证明并继续证明的优越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类美好的社会制度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制度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和强大优势所在。公平正义是所有社会制度的生命,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它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构的始终。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维护是制度自信的根源,不断完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对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以制度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邓小平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制度建设思想,以民主法治为重点的政治制度建设思想,奠定了我国制度文明的基础.江泽民与胡锦涛的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思想发展了邓小平的文明观,强调了制度安排的配套和制度结构的合理.在和谐社会制度建设中,制度的规范性、有效性、可操作性是重点,同时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这是社会和谐、国家持久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要想获得社会成员的衷心拥护和积极支持,就必须获得社会成员的最广泛的政治认同,否则就不能在人民心中铸就这个政治体系的政治自信和价值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体系要想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必须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的政治认同和积极参与。因此,巩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争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泛认同和全面支持,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自信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13.
加强对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与转型、制度变迁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制度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的需求与发展对制度变迁与创新起根本的推动作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社会意识形态是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制度变迁的外部力量,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和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是一部上下求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也是中国制度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理论体系.从制度文化的视阈看,作为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传统社会主义观的模式突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设计,人类制度文明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成功推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效抵制了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潮的负面影响,实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科学发展。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深入研究社会思潮的新变化、新特点、新任务,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理论、道路、制度引领社会思潮的探索实践,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党带领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有内在的逻辑,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受住了发展事实的检验.  相似文献   

17.
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归纳为"三个统一",即: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实践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具有显著的构成性。但这种构成性不是基于文化的结构性,而是基于文化的生成性。基于文化的结构性去理解文化自信,就会导致理解上的认识误区和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误区。为避免对文化自信的抽象的或片面的理解,必须不仅从文化结构的特定层面深入文化自信的内部结构,还应当使文化自信的构成问题的认知逻辑,实现由结构性向生成性的转变。从文化的生成性视角看,文化发展进程自信、价值取向自信、创新能力自信、冲突解决能力自信和国际比较自信构成了文化自信的总体,同时它们作为文化自信的五种不同面相呈现出来。文化自信的社会生成,需要经由主导文化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巩固文化自信之生成的价值基础;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巩固文化自信之生成的本体论基础;经由知识分子文化先觉和文化自信教育,巩固文化自信之生成的主体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大特征主要表现为:从逻辑起点看——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立足点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从精髓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从发展脉络看——继承性与创新性;从价值目标看——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演进方式看——动态演进;从本质看——以人为本;从整体结构看——完整性、科学性;从基本动力看——改革开放;从实践的主要途径看——党的领导下的科学发展、和谐共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