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舜水为山鹿素行所作的“子敬箴”不仅体现了箴言的规劝之意,还显示出二人在“性善”问题上的分歧。山鹿素行写给伴宇右卫门的书信也证实了二人间的思想分歧,甚至山鹿素行在信中将朱舜水斥之为“俗儒”。加之《答安东省庵书》和《与安东守约书》的参照比较,可以更加肯定地认识到二人思想互动可能性之渺茫。通过朱舜水与山鹿素行古学互动可能性的考察,可以清楚地发现江户时代日本儒学对明末中国儒学的冲击,明确儒学在东亚传播的普遍性及日本儒学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儒学产生于中国,在国内得到发展繁荣,并传入朝鲜,在朝鲜思想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朝鲜的三国时代,儒学主要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制度的思想根底和精神的主要支柱进行了初步的嬗变。研究三国时代儒学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可以揭示儒学在朝鲜发展的特色,还可以进一步阐明儒学在朝鲜半岛的发展历程及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朱学与王学 ,一个强调社会伦理规范的强制性约束 ,一个强调道德修养的内在性自觉。二者体现了儒学“内圣”与“外王”的二重属性 ,这二重属性恰好互为补充地体现了儒学的基本价值。从宋至明朱学与王学孰轻孰重的论争 ,只是儒学这二重属性孰轻孰重的争论 ,也是儒学为适应不同时代的需要而作的自我调适和补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江户时代日本儒学与中国儒学的对比,着重分析了日本儒学的多元包容性、道德观念及其认识论对日本人的文化心理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后现代、后殖民与新儒学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世界上大多数人被边缘化了,这种边缘化既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同时也体现在社会和文化上.如果从文化的纬度来考察全球化现象,可以说这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上的一个直接后果.后现代主义在进入中国的文化土壤时必然与中国文化相碰撞进而发生形交.在"全球本土化"的语境下,可以建构四种形式的后现代性话语:(1)"全球本土化"的后现代话语;(2)具有解构特征的大众文化话语;(3)从中国视角重新建构的全球化话语;(4)作为全球本土化的后殖民话语--新儒学.儒学已经逐步成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一种带有主导性意义的话语力量,并在全球化时代的后现代语境下得到了重新建构.它是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据以与西方后现代理论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文化理论资源.因此,一方面应当从后现代和全球性的视角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改造、批判、扬弃并加以重构,使其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则应从全球化时代的新儒学的视角对西方的各种后现代理论进行质疑、批判和改造,从而使重构的后现代新儒学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多元话语共存之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论儒学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互补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和东亚的现代史上,儒学与西方文化一直进行着交流、互补和融合创新.利玛窦和其他一些传教士曾认为,儒学与耶稣教的教义相通.儒学传到欧洲后,对一些杰出思想家如启蒙学者伏尔泰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儒家格言,就被写进了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中.当今的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中也有儒学的影响.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21世纪将是中国儒学更加受重视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来儒学形态与功能变化的总体走向与基本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间,儒学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大变迁相俱进,与中西古今文化的碰撞、交流、融会相伴随,其形态与功能发生了由古代向现代的转换。这种古今之变是近百年来儒学形态与功能变化的总体走向,其展开过程呈现出诸多历史环节:(一)从经学时代向后经学时代的嬗变;(二)从建立孔教到开创现代新儒学的转换;(三)20世纪30-40年代现代新儒学的兴起;(四)20世纪下半叶台港地区儒学的开展;(五)近30年来中国大陆新儒学的出现。只有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才能对近百年来儒学形态与功能变化作出深入的考察、细致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东亚儒学"既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作为空间概念的"东亚儒学",指儒学思想及其价值理念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及其内涵.这个意义下的"东亚儒学",因为视野较"宋明理学"、"德川儒学"或"朝鲜儒学"更为广阔,所以从"东亚"视野所看到的儒学的问题,与仅从中国、日本或韩国单一地区所看到的儒学内部的问题大不相同.作为时间概念的"东亚儒学",在东亚各国儒者的思想互动之中应时而变、与时俱进,而不是一个抽离于各国儒学传统之上的一套僵硬不变的意识形态."东亚儒学"领域未来可以深入探索的新方向有三:第一,"东亚<论语>学与<孟子>学"研究,第二,"东亚遗民儒学"研究,第三,"东亚身心关系论"研究.只有将儒学研究放在东亚脉络之中,才能弘扬中华文化在21世纪奎球化时代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解释学的视角考察学术思潮的兴起,不难发现:一个学术局面的形成是与其所处时代和自身理论的发展交互作用的结果.宋明理学也值得在这一理论维度中探究.唐宋之际社会急遽变化,儒学作为一种具有担当意识的思想形态,自觉地探寻时代精神,至宋而兴,形成了颇具自身理论特点和时代特点的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的复兴,是在疑经精神和学术多元趋势下的儒学再造.在从儒学至理学转换过程中表现出了其自身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以及儒学在学术思潮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其自身的规律性以及与其所处时代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0.
融合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研究的主流观点。中外文化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可以融合。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融合,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学现代化的需要,二者具有的某种相通性,为其融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小说家索尔·贝娄的长篇小说<赫索格>重在描绘主人公的心灵轨迹,展示故事背后的精神背景,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知识分子生存的苦闷与矛盾;小说的独特风格则表现了贝娄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文章表述了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两大学派: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并分别介绍了两个学派的主要观点及不同流派;阐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要点,以及二者融合的趋势;认为二者的融合不仅对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6年修订的《反恐法》(以下简称"新《反恐法》")专门针对恐怖主义犯罪进行立法,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了"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概念,完善了刑法对于恐怖犯罪的规定。由于法律法规对二者的规定十分模糊,特别是新《反恐法》颁布后,二者常常放在同一条或同一款,甚至表述一致但含义不同,因此对其区别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的诗作上内接我国根深蒂固的诗词传统,外应世界诗艺潮流的变化,融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艺于一炉,体现出古典与现代的双重色彩.  相似文献   

15.
立场和角度都只能是屁股决定思想,最后以最野蛮的方式,以强压弱分出胜负。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史实为依据 ,说明中国画原本是色彩画 ,只是在封建社会由鼎盛到衰亡的历史阶段 ,中国画才色墨分流 ,笔墨逐渐取代丹青。阐述中国画用色与用墨经历“合—分—合”的过程 ,反映了文人画形成、发展与演化的历史。从而分析与评价文人画 ,论证“中国画不能局限于文人画”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后结构主义对话语与主体性的探讨 ,对女性主义颠覆社会性别建构有启发性的影响。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认为 ,性别不具有本质的性质 ,性别意涵具有代码性 ,是各种对“性”与“性别”的话语在主体这个场域不断竞出的结果。认识到性别的话语建构性 ,就可以对在其中运作的各种话语重新建构 ,从而颠覆男性中心话语的宰制  相似文献   

18.
19.
语言与经济具有极强的互动关系,互相促进发展。经济对语言的促进作用是决定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阐述经济的发展可以驱动语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能够促进语言的全球化,经济的强大必然提升相关语言的国际地位。语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语言是人力资本、语言是软实力、语言是资源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0.
生死矛盾论     
生死是人在生命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一个矛盾系统,其中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生与死的矛盾,因为它是每个有生命的人类个体必定要面对的问题.但生与死的矛盾绝不是生死矛盾的唯一表现形式,生死矛盾还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的价值性矛盾、有限与无限的超越性矛盾.认识到生死矛盾的系统性和客观存在性,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在直面死亡中实现有限生命的无限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