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点”和“染”本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两种技法。 这种绘画的技法借用到文学艺术中,成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有人称之为“点染”格。在一篇作品中,正面表明作者的感情或作品的思想意蕴曰“点”;为表达作者的感情或作品的思想意蕴所进行的铺张曰“染”。这种“点”与“染”的结合,常常深刻而又明确地突出作品的主旨,给读者以鲜明丰富的艺术感受。 语文教学同绘画艺术、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点染”的技巧也便自然地被借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艺术史学的学科性质在界定中国艺术史学的学科性质前,首先应解决一个基本的操作程序,即要明确“艺术”一词的概念。从逻辑学意义上来看“艺术”一词,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大概念是涵盖了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工艺等整个艺术门类。而小概念则是指文学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戏剧艺术、书法艺术等单个艺术门类。由此可见,中国艺术史学具有概念上的广义性、组合上的多元性、构建上的多重性等特征。因此,中国艺术史  相似文献   

3.
<正> “空白”在艺术创作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历来为艺术家所重视。书法艺术讲究空间布白之美,所谓“计白当黑,奇趣乃出”,从而产生“字外之奇”的艺术效果。绘画艺术崇尚“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于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戏曲艺术重“虚拟”(虚拟性的动作、道具和布景),追求“遗貌取神”的艺术效果。文学艺术推崇“无言之美”,尤其是诗歌,讲究“象外之象”“言外之意”。……所谓“空白”,是指艺  相似文献   

4.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伴随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延伸。书法除文字记录功能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意义深远。艺术教育者便会面临一个共同的课题:如何有效地将书法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有效地联系起来。不是一味地出新、出奇,应该设计出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具有现代感、时代感的艺术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5.
禅宗的思想理论,对唐宋以来的文学艺术创作以及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历代文艺评论家们认为,“不懂得禅宗,就不懂得中国的绘画艺术”,“不懂得禅宗,就无法理解中国的诗歌。”禅宗之所以对文学艺术创诈有如此大的诈用,主要因为它的许多理论与实践,与文学艺术创作规律之间,存在着不少相通或相似之处,特别是它的目性理论,同艺术表现艺术家内心情感的特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自性”在传统佛学典籍里,原指事物独立的本质属性。但因大乘佛教主张“一切皆空”理论,否定世间任何事物具有独立的本质属性存在,所以,…  相似文献   

6.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得以发展繁荣的因素主要有:文字作为一种政治实用工具,从而使书法艺术得以产生;文人参与书法创新,使这一艺术得以升华;帝王崇尚书法,对这一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书法教育制度的建立,使这一艺术规范并呈“多元”模式;书法理论的形成,使这一艺术实现了“理性———实践———理性”的螺旋式前进。  相似文献   

7.
“通变”是古代文学艺术中的重要观念,也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既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本文系统梳理历代关于书法创作中“通变”的理论,指出古代书法创作中的通变关系的内涵、古代书法创作的通变观念对当代书法创作有积极的影响,“法必师古,意从我出”作为书法“通变”的基本方法,应在当代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一些作家和艺术家日益感到人的主体性存在对于作品的干涉,这种主体性存在直接影响了作品对“物”的呈现和对事件的表述,在创作领域和批评领域中,本雅明、凯恩特等人对此均提出进行自觉抵制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风格(style)作为艺术作品的总体特征(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术语说是整体的格式塔质),综合了内容与形式的诸种因素,因此从风格入手比从思想情感、体裁类型、语言特色、技巧演变等单个因素入手更能准确又宏观地把握艺术史的发展脉络。近代以来,西方出现了许多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风格演变的艺术史杰作,如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沃尔夫林的《艺术史原理》、冈布里奇的《艺术与幻觉》等,总结这些尝试,并建立一种风格研究的心理学方法,对于推进文学史、艺术史的研究将是极有意义的。一、风格与心理类型“风格”(style)一词本身常常带有表达思想的“模式”(mode)、“类型”(type)之类的含义。①当某人或某部作品的风格特征很突出,也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类型。如果说文学艺术是人类审美心理的符号表达,那么风格与心理类型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这里的“心理类型”不是一个十分严格的心  相似文献   

10.
王文革 《云梦学刊》2014,(1):99-100
有一段时间人们曾在文学艺术是应当“歌德”还是暴露、是该表现理想还是表现现实、是该描写美还是描写丑等方面颇多争论。基于文学艺术观念的不同,不同时期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如果说在新时期以前文学艺术主要为前者的话,那么新时期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文学艺术则更多倾向后者。站在文学史或艺术史的高度看,文学艺术的好坏、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它表现了什么、是表现美还是表现丑,因为美丑都属于广义的美。如同叶朗先生所说的,都属于“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