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朗是阿富汗的西邻,在阿富汗有着重要影响力,尤其是在语言、宗教和文化等方面。从美国发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战争后至今,伊朗在阿富汗政治和经济重建、民族和解、打击毒品走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伊朗反对美军在阿富汗长期存在。2014年后,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将大部分撤出阿富汗。伊朗会继续推动阿富汗政治、社会稳定,防止“塔利班”东山再起,参与阿富汗经济重建,但其政策也会根据地区和国际形势变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
塔利班的数年藏匿及其卷土重来构成了韩国阿富汗战略中潜在和实际的挑战。由于立场的不同,韩国与塔利班对于彼此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认识存在差异:第一阶段(2002年~2007年7月),反恐与恐怖主义、重建与反重建(韩国)和反侵略和侵略(塔利班);第二阶段(2007年7月~2009年底),维护人权与反对人权(韩国)和捍卫伊斯兰教与反对伊斯兰教(塔利班);第三阶段(2009年迄今),承担盟友义务与国际责任与反对其义务和责任(韩国)和维护普什图部落荣誉与蔑视部落荣誉(塔利班)。在美国阿富汗新战略并不见起色及韩国塔利班新旧矛盾交织的情况之下,韩国的阿富汗战略很难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3.
美国打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在抛出“邪恶轴心”说的同时,矛头直指伊拉克,表示决心要推翻萨达姆政权,并派副总统切尼到中东游说,寻求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但是,从伊拉克的反对派力量、阿拉伯国家的反应及世界舆论看,美国要对伊拉克动武有相当多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2001年12月4日,阿富汗南部重镇坎大哈的塔利班守军向阿富汗反塔武装缴械投降,这标志着塔利班作为一股政治、军事势力在阿富汗彻底崩溃。这一天离10月7日美国正式对阿富汗采取军事行动还不到两个月。“9·11”事件引发反恐怖战争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动武,缘于“9·11”事件。2001年9月11日上午,美国4架客机分别被19名恐怖分子强行劫持,除1架客机在宾夕法尼亚州坠毁外,另外3架先后撞击了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和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这一恐怖袭击事件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美国自第二次世界…  相似文献   

5.
时事纪实     
2001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无冕之王美国对塔利班打击还未展开,“记者战”就在阿富汗先行打响。塔利班先自“清扫门户”,勒令所有外国记者离开,但这却无法阻挡“无冕之王”的敬业精神。一些记  相似文献   

6.
伊朗是一个在世界上比较孤立的国家,尤其是伊朗所处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决定了如果伊朗核开发成功,将会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中东利益构成致命打击, 所以伊朗才会面临美国以直接的军事打击相威胁、迫使其放弃核开发的危机。由于伊朗是弱小的,而且美国可以通过占据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弥补其军事打击的成本甚至获利,所以,美国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也就是说,伊朗的核危机就等于是伊朗国家政权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美国打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在抛出"邪恶轴心"说的同时,矛头直指伊拉克,表示决心要推翻萨达姆政权,并派副总统切尼到中东游说,寻求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但是,从伊拉克的反对派力量、阿拉伯国家的反应及世界舆论看,美国要对伊拉克动武有相当多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岳汉景 《阿拉伯世界研究》2023,(5):93-112+159-160
受突尼斯政局突变等影响,2011年初利比亚国内冲突爆发,北约乘机进行军事干涉,支持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推翻卡扎菲政权。此后,利比亚冲突持续至今。利比亚冲突初期,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支持反政府抗议活动、反对卡扎菲政权的镇压活动的政策立场,同时反对北约的军事干涉。其原因是:伊朗将利比亚反政府抗议活动定性为“伊斯兰觉醒”,且进入21世纪以来伊朗同卡扎菲政权的关系出现新矛盾;伊朗认为北约的军事干涉是非法的,且伊朗一贯反对美国对中东国家的任何干涉。卡扎菲政权倒台后,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不介入政策。在利比亚东西部对立当局形成后,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总体中立但略微偏向西部势力的政策立场。伊朗采取不介入和相对中立政策的原因在于:卡扎菲倒台后,利比亚政局并没有按照伊朗所预期的方向发展;利比亚不是伊朗外交的重点国家;利比亚东西对立势力的外部支持力量势均力敌且均与伊朗关系复杂。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塔利班打击还未展开,“记者战”就在阿富汗先行打响。塔利班先自“清扫门户”,勒令所有外国记者离开,但这却无法阻挡“无冕之王”的敬业精神。一些记者“曲径通幽”,在临近阿富汗的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地区安营扎寨;一些胆大的记者,则干脆乘坐北方联盟的直升机,出生入死前往该联盟控制的潘杰西尔山谷,直接目睹战场的血雨腥风。  相似文献   

10.
今天美欧双方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似乎都在自言自语、各说各话,在关键性的“反恐战争”问题上更是出现了奇怪的“聋子对话”,他们都反对恐怖主义,但对“反恐”道路的选择却是南辕北辙。随着布什连选连任,这种裂痕越来越难以弥合。“反恐蜜月”一波三折9.11事件发生后,欧洲第一个反应是要与美国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坚定不移地反击恐怖主义。但这种跨越大西洋的美欧“反恐蜜月”只是昙花一现,随着美国反恐重拳的力度不断加大,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化和重组,美欧关系经历了四个戏剧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年9.11发生后到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被推翻…  相似文献   

11.
巴基斯坦塔利班现象是地缘政治的产物,也是巴国内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力量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塔利班在巴基斯坦的活动范围逐渐从部落区扩大到腹地的过程,一般被称为“巴基斯坦的塔利班化”,实际上它也是塔利班运动“巴基斯坦”化的过程。2007年12月组建的“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TTP)具有一些不同于阿富汗塔利班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TTP正在整合巴国内各类激进和极端主义组织,在使巴陷入困境的同时,孕育着新的地区政治变数。  相似文献   

12.
多角世界     
阿富汗终于有了新政府饱经沧桑的中亚山国阿富汗终于在2001年12月22日这一天迎来了新政府。这个新政府不同于刚被美国的飞机、炸弹赶下台的塔利班政权,舆论普遍认为,虽然这还是一个由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富汗人领导的政权,但它的亲美本质与塔利班不顾国际舆论的特立独行形成鲜明的对比。新政府的高层领导人中许多都曾接受过西方的高等教育,临时政府主席哈米德·卡尔扎伊就是其中代表。22日,卡尔扎伊以及临时政府的5名副主席和24名部长成员在临时政府成立的仪式上宣誓就职。临时政府的执政期为6个月。6个月后,由阿富汗前国王查希尔主持召开的紧急“大国民会议”将推选产生一个任期两年的过渡政府,这个过渡政府将为制订新宪法和最终在阿富  相似文献   

13.
自伊朗霍梅尼革命以来,叙利亚就与伊朗在政治、军事和安全领域保持着准联盟关系。27年来,叙伊准联盟关系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其构建的基础主要是共同的安全利益,分别为:对抗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制衡土以军事联盟和抗衡美以特殊关系。伊战后,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指责叙伊准联盟关系是美国民主改造中东国家的绊脚石。面临美国的打压,叙伊针锋相对,进一步密切了关系。2006年7月爆发的黎以冲突是叙伊同美以两大对抗派别矛盾激化的结果。为分化和瓦解叙伊准联盟,美国采取拉拢叙利亚、遏制伊朗的“区别对待”战略。未来叙伊两国正式结盟对抗美国的可能性不大,但只要两国面临共同的安全威胁,其准联盟关系就会存在下去。叙伊准联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美以在中东推行的霸权主义,客观上也为其他大国中东外交提供了更多的回旋余地。  相似文献   

14.
撤兵伊拉克和增兵阿富汗是奥巴马政府恢复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拉克战争缺乏合法性,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存在本身成为伊拉克局势恶化的原因之一,撤兵主要是稳定局势的需要;阿富汗战争虽具一定的合法性,但反恐形势趋于严峻,增兵阿富汗则主要是防止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成为恐怖主义的策源地.从长远来看,美不会放弃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既得地缘战略利益,美在两国的军事存在将成为美全球基地体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2009年,以色列、伊朗和阿富汗等中东国家相继举行大选。以色列利库德集团时隔四年重执权柄,伊朗保守派竞选连任成功,阿富汗普什图族则再掌政权。中东大选表现出社会政治发展的转型性和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性两大共性特征,而不同的历史文化又使其表现出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政治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等个性特征。一系列大选将对巴以和平进程、伊朗核问题和阿富汗重建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多国部队从阿富汗撤出与新总统就职后,阿富汗局势复杂性从两个方面凸显出来:一方面阿富汗面临着安全局势恶化的可能性。军阀战争重启、塔利班卷土重来等可能性是国际社会担忧的安全核心问题;阿富汗大选已尘埃落定,新总统已经就职,但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在这次选举后不会平息,旧有的民族、部族、地域矛盾依然存在,滞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这是国际社会担忧的阿富汗政治与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另一方面,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多国部队在撤出后的战略部署以及阿富汗自身安全力量的建设都影响着阿富汗未来的前途。例如,无人机战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各派反政府武装的攻势。阿富汗"天下大乱"的可能性不大,但局部不稳定却是非常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2001年2月,阿富汗塔利班政权领导人下达了灭佛令,三天之后,世界第三大佛巴米扬大佛便在轰炸后变成残垣。本文从艺术产生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切入分析这场文化艺术上的灾难背后所隐藏的艺术和社会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09年,以色列、伊朗和阿富汗等中东国家相继举行大选。以色列"利库德集团"时隔四年重执权柄,伊朗保守派竞选连任成功,阿富汗普什图族则再掌政权。中东大选表现出社会政治发展的转型性和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性两大共性特征,而不同的历史文化又使其表现出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政治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等个性特征。一系列大选将对"巴以和平进程"、"伊朗核问题"和"阿富汗重建"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自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垮台后,美国和以色列国内关于伊朗核威胁的声音开始甚嚣尘上。伴随着伊朗核问题的升级,伊朗逐渐被美国和以色列贴上了“反犹主义”的标签,于是严酷的现实利益之争最终淹没了一段美好而鲜为人知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魏亮 《阿拉伯世界研究》2023,(2):90-111+159-160
伊朗和印度都曾是殖民地国家,现同为发展中国家,各自是当代中东和南亚地区大国。由于历史文化相亲和地理相近,发展友好关系一直是两国外交的重要目标。冷战结束以来,伊朗和印度关系的发展摆脱两极格局的桎梏,在“提量”和“增质”上取得显著成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领域取得程度各异的发展或突破。2007年以来,伊印双边关系发展受阻,呈现出政治和安全合作停滞、经济和军事关系受挫的基本态势。冷战后的伊印关系与冷战时期相似,依然表现出很强的外源性和较弱的抗干扰性。受美国因素、印度中东政策等因素的干扰与制约,伊印关系在未来较长时段仍将继续陷于困境而难有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