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于对自身政权安全的考虑,利比亚早在1969年即开始秘密进行核武研发活动,直至2003年宣布弃核.由于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矛盾,利比亚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起遭受日益严厉的经济制裁,其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进而诱发了人民的反政府情绪并给政治反对派以可乘之机.在此背景下,利比亚决定采取实际步骤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这是利比亚弃核的根本原因.而伊拉克战争强化了卡扎菲对其政权威胁严峻性的认识,则成为其弃核的直接原因.利比亚虽然宣布弃核,但随着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将来仍有重新踏上核武研发之路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出于对自身政权安全的考虑,利比亚早在1969年即开始秘密进行核武研发活动,直至2003年宣布弃核。由于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矛盾,利比亚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起遭受日益严厉的经济制裁,其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进而诱发了人民的反政府情绪并给政治反对派以可乘之机。在此背景下,利比亚决定采取实际步骤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这是利比亚弃核的根本原因。而伊拉克战争强化了卡扎菲对其政权威胁严峻性的认识,则成为其弃核的直接原因。利比亚虽然宣布弃核,但随着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将来仍有重新踏上核武研发之路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对利比殛人民来说,卡扎菲政权统治继续,他们担心社会不公难以改变,但没有这个强人,这个国家会面临长期混乱,必将民不聊生,对西方来说,卡扎菲政权不倒台,他们将颜面无存,但若卡扎菲政权倒台,他们的石油利益也会面临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4.
廖卓娴 《老年人》2011,(12):18-19
随着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倒台,西方舆论已开始聚焦于中东另一个处于动荡之中的国家———叙利亚。事实上,叙利亚国内冲突已经持续了7个多月。近日,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进一步对巴沙尔政权施压,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直言不讳地指出,巴沙尔政府"已失去执政合法性"。她甚至暗示,美国已经在研究"后巴沙尔"时代的叙利亚局势了。欧盟峰会也发出明确信号,  相似文献   

5.
卡扎菲集团没有构建合法型、传统型统治的基础,构建"魅力型统治"成为其目标。卡扎菲以"第三世界理论"和《绿皮书》为指导,以民众革命、伊斯兰社会主义、对抗西方等实践行为,构建"魅力型统治"。随着社会变迁和全球化的冲击,完全凭铁腕和魅力赢得民众认同来寻求合法性显得日益艰难。卡扎菲统治的42年,政治动员缺乏国民士气和公共精神所需求的能量。这次利比亚政治危机是北非政治危机"滚雪球效应"引发的利比亚国内政治斗争的扩大化,外来力量尤其是北约的干预直接放大了这种效应,反映了利比亚现代化中威权政治的衰朽,卡扎菲强人政治"魅力平凡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利比亚非法移民问题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因素的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卡扎菲时期的利比亚和欧盟国家就非法移民问题开展合作,使得该问题处于可控状态。2011年"阿拉伯之春"发生后,随着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利比亚国内陷入权力真空状态,在政府管理缺失的情况下,非法移民问题日趋严重,与人口贩卖、恐怖主义、走私等问题相互交织并持续发酵,不仅加深了利比亚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矛盾,还对非洲及欧洲地区安全构成了一系列挑战。利比亚非法移民问题的治理,不仅需要非洲国家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建立合作机制,也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北非地区非法移民和难民问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中央权威衰落,国家纵向权力结构瓦解,各类次国家行为体的角色凸显。利比亚高度城市化,相比于部落和新兴武装团体,城市更有能力承担传统上由中央政府承担的资源集中、权威价值分配的政治组织功能。利比亚西部地区米苏拉塔和津坦等以城市地缘为纽带的政治力量对后卡扎菲时代利比亚政局发展影响深远。利比亚城市政治的观念和组织基础在于市民拥有强烈的城市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城市利益,城市内部组织结构较为明晰。城市政治的现实权力基础在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强大的城市武装力量,能够强有力地在特定“领土”范围内控制安全秩序和经济。西部城市间的竞合和权力消长是导致利比亚第二次和第三次内战爆发、国家机构分裂、过渡政府缺乏权力基础的重要因素。城市权力的扩张加剧了利比亚政治的碎片化,阻碍了后卡扎菲时代的政治进程,但城市也是国家重建所依赖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8.
利比亚战后未能实现政治和经济重建,相反却陷入了严重动荡,恐怖极端势力趁乱进入并大幅扩张。利比亚战后乱局形成的原因众多,其中部落因素成为造成当前政局动荡的主因之一。具体而言,部落因素对政权过渡、经济重建、安全环境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产生了多重影响。此外,在利比亚未来的政治和解及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上,部落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9.
在复杂的政治、宗教、文化和安全利益背景下,伊朗与阿富汗塔利班关系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对立时期(1996~2001年),伊朗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考量,拒绝承认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为其对手“北方联盟”提供军事支持,并在2001年美国推翻塔利班政权的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二阶段是从“秘密接触”到“有节制的支持”时期(2002~2020年),为应对美国及其盟友在阿富汗地区的军事存在并遏制其影响力,伊朗为阿富汗塔利班提供了有限的支持,并与后者开展了高层接触和政治磋商;第三阶段是务实合作时期(2021年阿富汗塔利班新政权建立至今),伊朗虽未正式承认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但双方在多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双边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分歧的存在,伊朗与阿富汗塔利班的关系具有多重不确定性,未来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10.
魏亮 《阿拉伯世界》2014,(1):99-109
“9·11”事件后中东地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伊朗力量对外扩张的同时面临更为严峻的安全威胁。借助萨达姆政权倒台之机,伊朗通过各种途径对伊拉克进行全面渗透,并一跃成为可以直接影响伊拉克国内局势的主要力量。本文旨在探讨当前伊朗在伊拉克的影响力,并分析其政策目标与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利比亚战后,国家陷入严重的安全危局中。其国内的安全问题与国家重建相互掣肘,致使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国家重建停滞不前。利比亚的安全问题也通过多种途径对其所在和邻近地区的安全局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当前地区安全局势持续恶化且错综复杂。面对利比亚及地区安全危局,应首先致力于利比亚安全问题的解决,这需要国内和解、地区合作以及国际支持。地区安全治理任重道远,需要多方合力,且应与时俱进,并与全球恐怖治理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2.
利比亚战争使该国政权易手,国计民生皆受重创。作为利比亚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对其有能源需求和贸易往来,更有大规模的承包工程合作。利比亚变局必然对中国经济利益产生影响,给未来的中利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应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大国风范。  相似文献   

13.
伊朗是阿富汗的西邻,在阿富汗有着重要影响力,尤其是在语言、宗教和文化等方面。从美国发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战争后至今,伊朗在阿富汗政治和经济重建、民族和解、打击毒品走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伊朗反对美军在阿富汗长期存在。2014年后,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将大部分撤出阿富汗。伊朗会继续推动阿富汗政治、社会稳定,防止“塔利班”东山再起,参与阿富汗经济重建,但其政策也会根据地区和国际形势变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4.
自伊朗霍梅尼革命以来,叙利亚就与伊朗在政治、军事和安全领域保持着准联盟关系。27年来,叙伊准联盟关系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其构建的基础主要是共同的安全利益,分别为:对抗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制衡土以军事联盟和抗衡美以特殊关系。伊战后,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指责叙伊准联盟关系是美国民主改造中东国家的绊脚石。面临美国的打压,叙伊针锋相对,进一步密切了关系。2006年7月爆发的黎以冲突是叙伊同美以两大对抗派别矛盾激化的结果。为分化和瓦解叙伊准联盟,美国采取拉拢叙利亚、遏制伊朗的“区别对待”战略。未来叙伊两国正式结盟对抗美国的可能性不大,但只要两国面临共同的安全威胁,其准联盟关系就会存在下去。叙伊准联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美以在中东推行的霸权主义,客观上也为其他大国中东外交提供了更多的回旋余地。  相似文献   

15.
2021年伊朗胡齐斯坦省大规模抗议活动揭示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严峻现实。宏观而言,伊朗水资源问题是国家发展模式转变和多种现实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巴列维王朝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引入美国田纳西河模式,使伊朗水管理模式由坎儿井时代向水利时代过渡,伊朗发展模式也由低限度的可持续发展向以环境为代价的高速发展转型。1979年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后,延续巴列维王朝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使伊朗水资源承受着更大的压力。20世纪末至今,气候干旱、人口增长、国际冲突等因素使得伊朗水资源问题日趋严重并波及民生、经济领域,最终升级为一个紧迫的政治问题。伊朗政府通过开拓水源和推行节水等多种措施缓解用水矛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伊朗整体发展水平和特定政策导向的影响,水资源问题将继续是伊朗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伊朗是一个在世界上比较孤立的国家,尤其是伊朗所处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决定了如果伊朗核开发成功,将会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中东利益构成致命打击, 所以伊朗才会面临美国以直接的军事打击相威胁、迫使其放弃核开发的危机。由于伊朗是弱小的,而且美国可以通过占据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弥补其军事打击的成本甚至获利,所以,美国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也就是说,伊朗的核危机就等于是伊朗国家政权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在小布什政府时期,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及伊朗核问题等构成了美国与伊朗关系的特殊背景。依据小布什政府在此背景下实施的一系列具体的对伊政策,可归纳出如下结论:小布什政府对伊朗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伊朗停止铀浓缩活动,其根本目标是伊朗的政权更迭。在奥巴马政府执政初年,美伊关系的原有背景没有太大变化,但美对外政策受国内金融危机影响日增,因此奥巴马政府对伊朗政策的目标和限制因素同小布什政府的基本相同,但在实现目标的手段上作了调整,突出表现在对伊朗实施了无条件接触政策。但因"接触政策"效果不佳,以及受后来的撤军伊拉克、中东剧变、战略重心加速东移等影响,奥巴马政府在其实现目标的手段上逐渐回归小布什政府的强制性外交老路,而且有过之无不及。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还加强了对伊朗的"秘密战争"。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国"组织对什叶派的敌视和攻击既有悠久的历史根源,也有出于现实考虑的策略运用。"伊斯兰国"组织对伊朗的国家安全和宗教安全构成了双重威胁。在应对"伊斯兰国"组织方面,伊朗通过支持叙利亚和伊拉克两国政府和民间团体,同时在两条战线上对其进行打击。叙、伊两国内外环境的不同,使得伊朗在两国境内打击"伊斯兰国"组织的目标、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伊朗应对"伊斯兰国"组织的政策效果深受美国、俄罗斯、沙特、土耳其等域内外大国的影响。总体来看,伊朗初步实现了消除"伊斯兰国"组织对伊朗威胁的战略目标。然而,以"伊斯兰国"组织为代表的逊尼派极端势力对伊朗的威胁短期内仍难以彻底根除。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伴随中东变局的演化以及伊朗与域内外国家间关系的复杂变化,代理人战争成为伊朗地区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为应对不同对手,伊朗在海湾地区、阿拉伯半岛南部和地中海东岸地区分别扶持不同的代理人,并形成了三个次级战略板块。伊朗推行代理人战争的动力主要包括通过代理人战争制衡与掣肘美国、以色列、沙特等全球及地区对手;巩固与扩大本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影响力;避免与对手直接开战,实现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化收益的战略目标。然而,受代理人能力与战略意愿的改变、国内政局以及民众支持度变化、对手反制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伊朗推行代理人战争存在明显限度,代理人战争的效果不应被过度夸大。  相似文献   

20.
黄永忠 《老年人》2012,(1):16-17
为了抗议英国政府近期采取的单边制裁措施,当地时间2011年11月29日下午,伊朗民众在英国驻伊使馆举行示威活动。其间,有情绪激动的示威者向使馆内投掷石块和燃烧瓶,更有人闯进馆内,砸破使馆窗户并焚烧英国国旗。英国11月30日宣布,撤出全部驻伊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