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将环境风险感知划分为事实感知、原因感知、损失感知和反应行为感知4个维度,根据苏皖两省839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多维度环境风险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维度的环境风险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程度和作用路径不同,反应行为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责任意识在环境风险感知影响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中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事实感知和原因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不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损失感知对公领域亲环境行为没有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责任意识产生间接影响;反应行为感知也可以通过责任意识对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基于此,提出应加强环境认知教育、激发环境情感、培养责任意识,引导民众践行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以构建全民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公众环境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测量范式、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社会表征理论等已成为社会风险感知研究的主流理论,但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成为不解“谜团”。基于以上理论,通过对“2017年城市化与新移民调查”数据分析,构建了环境风险感知到行为选择的多维度路径模型,研究发现:风险感知分别对新媒体使用、社区环境效能感、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有着不同程度影响,同时这四个变量也影响了公众的环境行为选择。环境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中,新媒体使用、环境效能感和政治参与分别起到了“放大”或“缩小”不同的中介效应。因此,政府通过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增进公众的政治参与,提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进而引导公众的理性判断和环境负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是加快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亲环境行为则是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体现。已有文献主要关注传统媒体对亲环境行为的舆论引导功能,但较少关注新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个体的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并且从环境知识视角进行机制分析。研究发现:公众的亲环境行为总体上并不积极,但公域环境行为比私域环境行为更加活跃;互联网使用对私域环境行为和公域环境行为都具有促进作用;环境知识是互联网使用促进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相比于“互联网—私域环境行为”的关系,环境知识在“互联网—公域环境行为”关系中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SOR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环境责任行为的利他主义和集体行动属性,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抽样调查法获取福州市鼓山风景区游客的数据,运用Amos210和SPSS230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教育感知对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人际信任正向调节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游客的人际信任水平越高,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就越强。研究结论认为景区管理方可以通过优化解说方式、完善教育内容、实施体验性强的教育项目来增强游客教育感知,进而激发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景区通过营造各方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提高游客人际信任水平,促使游客自发实施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涓滴效应模型,从员工在工作场所的亲环境行为出发,可以阐明组织内多层次责任型领导对员工亲环境行为和环境绩效的影响机制。通过对中国制造业561名员工调查,结果表明责任型领导对员工亲环境行为和环境绩效有正向影响;员工亲环境行为在责任型领导与环境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中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中层责任型领导在高层责任型领导与员工的亲环境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中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伦理和社会责任角色感知对责任型领导与员工的亲环境行为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可以为进一步分析责任领导力在组织多层次主体间的作用路径提供实证支持,弥补领导力中涓滴模式的研究局限,为组织可持续的价值共创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阶层认同、环境价值观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与“行”存在巨大鸿沟,探究社会心理学因素是如何影响垃圾分类行为成为重要问题。基于“2015年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分析阶层认同和环境价值观对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检验感知行为控制和感知行为动力的中介效应模型,探索促进公众垃圾分类行为的内在机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发现,阶层认同对垃圾分类行为有直接效应,同时通过感知行为控制和感知行为动力体现出中介效应;环境价值观不仅对垃圾分类行为有直接效应,并通过环境行为控制表现出显著的中介效应。因此,提升公众的绿色消费理念、培育节约环保习惯,可以增强环境责任意识,促进公众垃圾分类行为。通过树立典型模范人物,增强阶层认同感,提升对环境满意度,为培育公众垃圾分类的自觉、自愿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地方依恋指人与地方的认知、情感与行为联系,从情感驱动分析,地方依恋使人对地方拥有更强的保护态度。本研究对298位被试进行调查,探讨地方依恋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并检验环境污染焦虑的中介效应,探索促进亲环境行为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情感依恋对公领域和私领域亲环境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和社会联结对公领域和私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不显著。(2)环境污染焦虑的中介作用显著,地方依恋水平越高,环境污染焦虑越低,越容易做出亲环境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地方依恋和环境污染焦虑在亲环境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亲环境行为促进策略应重视人与地方之间积极情感的建立,同时对环境污染的高焦虑无助于促进亲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8.
规模养猪户的环境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湖北省248个规模养猪户的调研,发现养猪户对环境风险感知的程度整体偏低,其中对空气环境风险感知的程度最高,对水体的环境风险感知次之,对食品安全污染的风险感知最低.同时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养猪户的环境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过去行为因素均显著影响其环境风险感知的程度.并通过分析养殖规模的调节效应,得出养殖规模对养猪户主观规范—风险感知、知觉行为控制—风险感知、过去行为—风险感知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据此提出:应鼓励养猪业适度规模化;加大对养猪行业环境风险的宣传教育,提高养猪户的环保意识;提高对规模养殖户的生态补偿水平.  相似文献   

9.
引导员工助力企业可持发展是时代赋予企业领导者新的工作重点.以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构建环保变革型领导通过环保自我担当与组织绿色氛围作用于员工亲环境行为的双中介模型.基于646份员工有效问卷数据,采用Bootstrap、层级回归等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环保变革型领导对员工亲环境行为存在正向影响;(2)环保自我担当、组织绿色氛围分别在环保变革型领导对员工亲环境行为的正向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两者起到共同中介作用;(3)面子意识显著正向调节环保自我担当对员工亲环境行为的正向影响,但在组织绿色氛围对员工亲环境行为正向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环境行为意愿的调查一直以来是国际环境调查中不可缺少的题项,并且环境行为意愿对环境行为的调节和中介作用得到大多数环境社会学实证研究验证。我国环境社会学对环境行为意愿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研究将行为意愿作为环境关心或者环境行为的一个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2013年的中国CSS数据,对我国110县级市的9 181位居民环境行为意愿从微观个体层面和宏观层面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个体层面,婚姻状况、居住地、党员身份、教育程度、经济地位自评、信息获取、环境风险感知、政治参与对环境行为意愿有着正向作用。在宏观层面,地区经济发展对居民平均环境行为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与经济发展指标交互效应对当地居居平均环境行为意愿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环境行为研究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国内外研究者较多关注公众个体日常环境行为及其影响机制,往往忽视了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基于CGSS2013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构建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嵌套模型,对中国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微观个体层面上,居住在农村的居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较多,教育水平较高的公众实施较多环境治理参与行为。媒体使用、环境污染感知、政治参与及政府信任对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有促进作用。在宏观省级层面,经济发展、产业比重合理调整可以激发地区公众平均环境参与行为,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垃圾清运量的增加和PM2.5浓度升高,会促进地区公众平均环境治理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道德认同、亲社会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道德认同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亲社会行为量表对569名大学生施测,考察大学生的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状况,并探索养育方式、社会支持感知对大学生道德认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二者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2)养育方式、社会支持感知对大学生道德认同有一定的预测力;(3)社会支持感知是养育方式影响道德认同的中介变量;(4)养育方式、社会支持感知、道德认同对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预测力;(5)道德认同是养育方式、社会支持感知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家庭农场经营踵事增华,但环境污染问题持续未解。破解家庭农场环境污染困境,促进组织知行合一,是加快建立农业农村生态环保行动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安徽省家庭农场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厘清“环境责任感和魅力型领导”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挖掘“社会监督”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环境责任感和魅力型领导对家庭农场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监督在环境责任感、魅力型领导与亲环境行为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由此提出将环境责任纳入管理体系;领导带头示范,以身作则;强化社会合力,构建监督制约网;营造家庭农场亲环境氛围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苏、皖两省的839份实地调研数据,结合环境素养理论和行动阶段理论,将行为意向分为目标意向和执行意向两个阶段,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环境素养对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环境素养的四个维度,即环境价值观、环境责任感、环境问题感知和环境行为技能,均通过绿色消费意向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符合行动阶段理论的影响机理。其中,环境价值观通过绿色消费执行意向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责任感、环境行为技能通过绿色消费目标意向和绿色消费执行意向两个中介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并且绿色消费目标意向显著影响绿色消费执行意向;环境问题感知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则遵循“环境问题感知 绿色消费目标意向 绿色消费执行意向 绿色消费行为”的路径,且对绿色消费行为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此,为进一步促进绿色消费行为,文章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使用推动了社会风险的流动和交织,增强了社会风险治理的难度。加强公众风险感知研究既能补全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风险治理研究的短板,又能为提升我国风险治理水平提供参考。文章基于2017CSS数据,从公众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信任视角,运用熵值法指标赋值和Process链式中介检验,探究了互联网使用与公众风险感知的作用机理,以及网络政治参与、传统政治参与和政府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互联网的使用对公众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信任,对互联网使用与公众风险感知的关系起到链式中介作用,传统政治参与则无此影响,但其本身对公众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降低公众风险感知,政府应当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意愿和能力,提升其对政府的信任,从而达到加强网络空间治理,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和社会风险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探索革命老区跨省合作的驱动机理对新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增加合作激励政策、感知利益和信任3个额外变量,并以合作风险感知作为调节因子,构建区域合作有调节的复合式多重中介模型。文章以合作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获取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合作激励政策能正向影响感知利益、信任、合作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驱动革命老区跨省合作意向的形成;感知利益与合作态度在合作激励政策与合作意向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是驱动革命老区跨省合作意向形成的主路径;在合作激励政策的推动下,信任通过合作态度、主观规范或知觉行为控制均能与合作意向建立积极联系;合作风险感知会弱化合作政策通过感知利益与合作态度或信任与合作态度对合作意向的影响路径;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合作意向的影响受合作风险感知的调节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之间面临着三种公众困境:一是哈丁“公地悲剧”的困境,也被普拉特称为公众陷阱,二是自我陷阱,三是失落英雄陷阱。必须运用打破公共困境的措施需要综合运用环境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增强态度与环境行为的一致性;从利他动机导向亲环境行为;公共资源的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18.
环境责任感是个体对维护环境应承担责任的认知,是推动绿色购买行为的重要内在驱动力。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型,从环境责任感出发,引入绿色自我效能感、绿色感知价值两个中介变量,建立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影响机制的链式中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层次回归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责任感对绿色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绿色自我效能感和绿色感知价值具有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绿色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更强;女性消费者的环境责任感对促进绿色购买行为的作用更为显著。据此,政府应该通过大众媒体加强绿色环保的宣传教育,并加快建立绿色产品的认证与评价指标体系;企业在绿色营销中应突出强调产品的环保属性及其所带来的环保利益。  相似文献   

19.
学科交叉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教师是学科交叉创新的主体。本研究聚焦“双一流”高校教师的跨学科研究行为的影响机制,从外在环境、个体因素和二者的互动三方面构建了分析框架。结果表明,教师跨学科研究行为的微观机制契合“认知—态度—行为”中介模型,且多由内在满足所驱动。外在环境中,组织支持和学者生态都对“认知—行为”和“态度—行为”路径分别存在负向和正向的调节作用,期刊生态则正向调节“认知—态度”路径。作为互动因素的潜在风险感知则对“认知—行为”路径存在正向调节。最后,可从教师、学院和学科入手制定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20.
面子意识对公众的日常生活消费起着重要的影响。探索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加强对公众资源节约行为的引导和管制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面子意识社会认同、自我认同、虚面子和实面子四个维度,并从购买、使用、处理三个行为维度对公众资源节约行为加以解析,最终发现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感知两个变量在二者之间起着中介调节效应和反馈调节效应。结合相关的理论探索开发面子意识对公众资源节约行为的作用机制模型(即意识—动机—行为反馈模型),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思路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