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造就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根据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坚持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主导性与层次性紧密结合、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紧密结合,做到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以德修己的统一,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淮南子》"无为"思想的道德教育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其所蕴含的"无为无不为"自然天道观、"清静无为"修身养性论、"行为仪表于天下"道德行为规范、"仁义德治"的管理方法为当代大学生提升道德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在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上下功夫,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思想道德教育体制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成人比成才更为重要,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主题,而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性课题,又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性难题。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学科性不强、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大等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以实效求主动,以作为求地位,以改革求加强,以创新求发展。通过着眼于群体,着力于个体,以实现当代大学生成人和成才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新时代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仍需要反思。高校需要科学地制定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径,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协作机制。思想道德教育要渗透高校课堂内外,贯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始终。高校应构建全方位融入机制,持续加强大学生自控自律和法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5.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网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为了把握“网上”主动权,加强大学生的“网德”教育,德育工作者应在认真分析大学生“网德”教育工作特点的基础上,从“软”“硬”兼施、“疏”“堵”并举、“上”“下”相连、“教”“学”相长等几个方面,采用较为全面的实践方略。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必须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校园网络文化已全方位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及行为方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及对思想道德教育者都产生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根据新情况、新特点,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以适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文章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认为网络可以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实践,而网络提供的虚拟实践途径可以克服传统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局限,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实施学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学分制的实施对高校教学管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也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观、教育模式以及评价体系提出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开放的教育观念,构建"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测评机制,以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在广泛了解、分析和把握学界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动态的基础上,运用亚当.斯密的社会习惯理论开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径,以社会现象、社会环境、社会文明程度——三者有着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为着力点,培养大学生与自然的是非褒贬原则相一致的社会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最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社会道德水平,有效避免"霍布斯丛林"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性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学校德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核心,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鼓励学生敢于对传统道德规范提出质疑并进行道德创新,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德性,从而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这不仅是中国德育教育界的认知,也是加拿大高校的做法。在倡导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加拿大高校并不要求教师对学生强行灌输道德准则,也不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而是采取全方位的道德教育方式,创造各种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对我国的德育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网络道德:高校德育的新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道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为高校德育创造了全新的机遇 ,同时也对高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塑造网络道德主体、培养网络道德人格、加强网上道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德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许多新的启示。高校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这项工作,努力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创新中实现德育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道德起源与发展的动力都源于生命,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关爱生命,引领学生在对道德的追寻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生命。然而,高校德育中的生命缺失与高校学子由于对生命认识的无知而产生的生命困顿现状,使得生命道德教育成为迫切需要。生命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理念,在内容结构上包含如何对待生命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如何符合生命需要两个层面。追根溯源,则需要确立道德意义世界,终极价值关怀与意义指向方能担当起为现代人"安身立命"提供信念的重任。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进程对高校道德教育的挑战 ,分析了现阶段高校道德教育的困境 ,提出高校道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要注重学生的体验 ,引导学生感悟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不是由教育者或教育管理者主观任意选择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科学依据。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基本依据主要包含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高校德育的新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校德育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高校德育目标的新框架是一个由“意识形态认知与实践”、“文化认知与实践”、“个体与社会价值认知与实践”、“心理认知与实践”和“道德(法纪)认知、道德实践与道德境界”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等院校必须贯彻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方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以德治校。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现代大学生道德现状的迫切要求。要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大力弘扬祖国优秀传统道德,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要从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师教书育人等方面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论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近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改革国家管理部门,按照“两山论”的观点改革核算制度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思想;二是政府主动担当责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构建社会治理机制等生态文明机制设计思想;三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理性思维、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等特色。习近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论述的历史贡献在于:构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重要范畴,丰富发展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方法论思想,推动建立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整体性框架。  相似文献   

20.
世界各国的大学生德育体系立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追求,在一定时空领域培养了满足各自社会需求的人才。马克思人学思想提出,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结合的实现过程是真正的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这也是现代德育价值内涵的应有之意。大学生处于社会化过程的实质阶段,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和理想的方式培养其道德素质是社会和个人的双重需求。因此,准确把握大学生德育价值内涵,就需要我们实现大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视阈融合,建设兼顾个体实际和社会需求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