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哈斯宝和他的《小红楼梦》周双利1973年在内蒙发现了清代蒙族翻译家、文艺批评家哈斯宝所译的《新译红楼梦》手抄本,共发现了四种完整手抄本与一个残本。这个《新译红楼梦》共四十回,是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节译。哈斯宝自己说:“我要全译此书,怎奈学浅才疏,...  相似文献   

2.
试评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回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我国各族人民引以为骄傲的共同的文化财富。在二百多年渊远流长的《红楼梦》研究史上,有蒙古族评论家哈斯宝写下的灿烂的一页。让我们将此页打开,领略一下其中的内涵与风采。 一、哈斯宝的思想观 哈斯宝,嘉庆道光时代卓索图盟人,自号“施乐斋主人”、“耽墨子”。他在19世纪上半叶将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节译为四十回本,取名《新译红楼梦》,其中,除了译文外,还包括“序”、“读法”、  相似文献   

3.
十八世纪中叶,我国文学史上的巨著《红楼梦》问世了。“红学”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百年之后,涌现出蒙古族的红学评点家哈斯宝。哈斯定把《红楼梦》摘译为蒙文,并按照他所摘译的四十回本进行了评点,撰写了《序》、《读法》、《总录》①  相似文献   

4.
哈斯宝的文艺美学见解哈斯朝鲁清代蒙古族文学家哈斯宝以六、七年时间翻译和研究《红楼梦》,并把《新译红楼梦》介绍和推荐给蒙古族读者,在中国蒙汉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他的《(新译红楼梦)回批》是蒙古族最完整的评点式古代文论,虽然评点的是《新...  相似文献   

5.
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中提出了一套较为体系化的人物塑造理论。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男性主要人物及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的叙事主线人物,其形象对整部作品的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新译〈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形象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叙事主线人物的个性特征,哈斯宝给我们解构了一个极其结构性的贾宝玉。因此,对哈斯宝《新译〈红楼梦〉》评点中的贾宝玉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所蕴含的丰富的艺术见解。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红楼梦》问世以后,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几百年来,对这部名著的研究、评论历代不乏其人。但是在众多的“红学”评论家中,大多是汉族学者,也有个别满族学者(如裕瑞),却未闻有蒙古族学者。直至一九七四年,哈斯宝的蒙古文手抄本《新译红楼梦》被发现,才在《红楼梦》研究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蒙古族“红学”翻译评点家。哈斯宝,自号施乐斋主人、耽墨子,是清代嘉庆、道光、咸丰时期人,生活在内蒙古东部区卓索图盟的“喀喇沁、土默特一带”。(《新译红楼梦》合校本《出版者的话》)他出身于上层贵族家庭,过着笔墨列案、临窗赋诗、茶童相伴的闲适生活,一生可能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是一个隐居的“闲散王公”。  相似文献   

7.
哈斯宝是十九世纪蒙古族红学家,他对《红楼梦》有精深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哈斯宝对《红楼梦》主题思想、人物刻划、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具体分析评述,哈斯宝自称是“曹雪芹的后世知音”,通过这些评述看出,哈斯宝确实深解《红楼梦》“其中味”,不愧是曹雪芹的后世知音。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120回本《红楼梦》的前80回为曹雪芹所作,后仍回为高鹗所续。本文从世传几种不同抄本《红楼梦》、从《红楼梦》部分情节的本意、从程伟元和高鹗的自述,论辩了高鹗续书是不可信的。120回本《红楼梦》系曹雪芹一人所作。  相似文献   

9.
晓亭: 你的有关哈斯宝的长文(申晓亭:《试评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回批〉》,载本刊1994年第一期——编者注),我断断续续的读完了。我认为,这篇文章,你花了很大的力量,不论在思想与艺术分析方面,都是很正确,很好的。这由于你精心研讨,细心分析,观点正确所致。 二三十年前,我弄到哈斯宝这本小书,只流水行云形式看了一遍,只觉得“有独到之处”。事隔多年,印象模糊了。我对“红楼梦”毫无研究,只读了几遍,对各专家之看法,是了解的。哈  相似文献   

10.
由杨宪益同志和他的夫人戴乃迭合译,并经吴世昌同志审校的英文版《红楼梦》(前八十回),已于1978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同时,该书后四十回的英译本,亦已在去年问世.把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不加删节地译成英语并公开发行,这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也是翻译界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问世之初,一直以抄写八十回本流传,不少热心的读者终因未窥全豹为憾事。至1791年程伟元、高鹗始以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活字排印公之于世,这在《红楼梦》版本史上是一件带有关键性的大事。至此,方有全本《红楼梦》以其完整的面貌,极其迅速而广泛地流行于广大读者之中。然而,对程、高的工作,历来毁誉不一,看法各异。毁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早在清代裕瑞《枣窗闲笔》即指斥后四十回是“一善俱无,诸恶备具之物”,及至胡适等“新红学家”对后四十回更是深恶  相似文献   

12.
冯其庸新时期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论红楼梦思想》、《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解梦集》等著作之中。冯其庸认为红学需要深化研究,即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的曹雪芹《红楼梦》思想与艺术研究以及《红楼梦》重议评点派等方面体现了他文本深化研究的倡导。冯其庸由文献考证向文本研究拓展的学术实践不仅有益于优化《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也符合红学未来发展方向。“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这是冯其庸执著的为人和为学的信念,也足可为同道和后来者取法:红学发展之道路漫长,取经惟诚。人能弘道。  相似文献   

13.
冯其庸新时期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论红楼梦思想》、《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解梦集》等著作之中。冯其庸认为红学需要深化研究,即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的曹雪芹《红楼梦》思想与艺术研究以及《红楼梦》重议评点派等方面体现了他文本深化研究的倡导。冯其庸由文献考证向文本研究拓展的学术实践不仅有益于优化《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也符合红学未来发展方向。"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这是冯其庸执著的为人和为学的信念,也足可为同道和后来者取法:红学发展之道路漫长,取经惟诚,人能弘道。  相似文献   

14.
巴·格日勒图教授的蒙古族文学理论史料发掘、整理、研究工作起始于1972年,以清代蒙古族文人哈斯宝译著《新译红楼梦》的校勘、整理为起点,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业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其主要体现于史料整理、文本阐释和理论建构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是王国维早年“见识、文采诚有过人”之处的美学专 论,它发表于《红楼梦评》问世与《人间词话》创作之间的1907年。其时,王国维已由《红楼梦评 论》第四章对叙本华美学的怀疑和辩护,经《叔本华与尼采》对它的批评和扬弃,过渡到第三、第 四次重读康德哲学之中回归对康德美学的膺服和推崇。王国维由叔本华走向康德,以叔本华美 学理解康德美学的事实,决定他所膺服和推崇的康德美学带有叔本华美学的浓郁色彩。当王国 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沿着《红楼梦评论》的思路,将他所体悟、移植的西方美学(即 康德美学以及叙本华美学)用诸中国艺术(不再是具体作品而是艺术体系)及其内在精神之时,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学评点大家。他所评批的《水浒传》,由于分析透彻,立论高奇,见解独到,300多年来流传最广,向被《水浒传》研究者所重视。他还批过《西厢记》,写过《杜诗解》,但成就远不如《金批水浒》,以致许多人径直称他为“小说评点家”。在《金批水浒》书前,金圣叹写有几篇总论《水浒传》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文字,其中以《读第五才子书法》最为读者所称道。这篇名为读书指导的文章,实际上是一篇《水浒》艺术论。他分别从创作和欣赏的角度对《水浒传》的创作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红楼梦》的三部评点本从各自的版本选择、评点操作方式、评点内容及价值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作者最后得出结论,梁评本属于"细读"式批评,王蒙评本属于"直觉"式或者说"意识流"式批评,王志武评本属于"文本图解"式批评。  相似文献   

18.
评“无名氏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继“高鹗续书说”之后,有专家提出“无名氏续书说”。然而,综合各种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无名氏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是不能成立的。首先,这样一部几乎家喻户晓的小说,却毫无所谓“无名氏”的信息;其次,“无名氏续书说”不合情理;第三,除了先入为主的“后四十回写得不好”外,给不出无名氏续书的任何理由。从后四十回本身和当时有关文献,可以看出后四十回不可能由无名氏续写。  相似文献   

19.
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问题,是多年来红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近二、三年来,这一争论又出现了高潮。新高潮的出现意味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是老调重弹。关于后四十回的著作权众说纷纭,我是拥护曹雪芹所著高鹦整理润饰一说的。二百来年认为后四十回非曹雪芹所著的人何止千万,理由也难以车载斗量。不过我敬请读者考虑一下:否定后四十回是曹雪芹所著的人多从一百二十回本以外找了一些所谓佐证,但对后四十回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注意发掘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和从事《金瓶梅》的研究,但对于明末无名氏评点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却似乎没有引起重视。其实,它的评点较有见地地阐发了《金瓶梅》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宝库,对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的小说评点起了直接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它的观点,简直无法对金圣叹,特别是张竹坡作出正确的评价。它应当在我国小说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以下简称《新刻》)的评点包括眉批、旁批和圈点,其出现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