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风 《社会科学研究》2001,1(3):137-141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从社会政治经济的角度开阔了人们对"背景"和"历史"的眼界,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即便是纯艺术的西方现代批评也无法回避对"背景"和"历史"的考察,这表明它们是一切批评学的学术基点.但是,20世纪文艺理论的建设和批评实践的历史发展表明,各种学术流派在此问题上的理解不尽相同,分歧甚大,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观对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消解的趋向,并对中国新时期文论和批评影响很大.对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超越和对西方现代文论的借鉴,"背景"和"历史"的考察现在应当上升到"个人"的特殊存在的层面.  相似文献   

2.
如何理解西方哲学史?在什么样的意义上理解西方哲学史?这是西方哲学史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看来,西方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把握自身、理解自身,对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和基本逻辑作出总结和揭示的历史。对于这样一部思想性的历史应该用思想性的研究范式把握其自身的发展逻辑。我们将西方哲学的发展逻辑概括为从"能否思想"到"有无意义",以期沿着西方哲学史自身的发展逻辑重新理解西方哲学的历史,把西方哲学史丰富的思想内容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早年为了反对第二国际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解中的唯科学主义态度,在批判吸收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性"这一概念。他把历史进程理解为个体生命在社会整体中自我实现的能动过程,个体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来实现自身的自由,任何确定的历史认识只是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特定理解。这一"历史性"概念不仅批判了被第二国际理论家所坚持的经济决定论,而且弥合了海德格尔思想中个体生命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断裂。马尔库塞先后对"自我意识"和"本能"的历史性进行了研究,其"历史性"概念凸显了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但却无法克服在"发达工业社会"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唯有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出发,我们才能找到理解社会历史和实现个人自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陈洪杏 《殷都学刊》2010,31(1):13-17
就"帝"字的字形演变来看,"帝"的原型当是花蒂。不过,"帝"崇拜并不是一种普泛地存在于人类早期社会的生殖崇拜。在商人那里,无论是对玄鸟(包括王亥等祖先神)的崇拜,还是对风、云、雷、土(社)、日、月、星辰、方、水等的崇拜,抑或是对河、岳的崇拜,都发动于对"生"之"命"的眷注,也都辐辏于"帝"崇拜。"帝"崇拜,说到底,是对生命的崇拜。在这种崇拜中,寄托了崇拜者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生命的秘密的眷注。商人崇"帝"的这种生命崇拜意识并没有随着武王伐纣、周取代商而成为一种历史的绝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以"生生之谓易"为主题词的《周易》和由此拓辟开来的以生成性、整体性为特征的宇宙论,都可以溯源到"帝"崇拜;这一点反过来又为"帝"的原型乃是花蒂作了绝佳的印证。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学中存在着关于人的价值形象和人的本质的预先设定,我们称之为"人的预设".这种设定在根源上由社会实践规定,表现出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把握"人的预设"对理解和进行环境伦理学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对"晚清"一词的含义进行界定,并从"中国中心观"与"西方本位论"两个角度指出"晚清"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时代创伤给铁凝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痛苦烙印,历史的责任感使作家敢于直面历史,去触摸那根枯燥乏味而又纤细敏感的神经.反思曾经的疯狂岁月,"五四"启蒙运动很自然地成为一面镜子,"文革"的封建性与法西斯性更在于它将已掀翻的"吃人"的筵席再次搬上历史舞台,用封建的血统论和极其残酷的血腥将无辜的生命置于死地,是对历史和人性的背叛.  相似文献   

8.
彭小燕 《云梦学刊》2006,27(5):95-99
青年鲁迅对"摩罗"精神的呼吁乃是对一种"反叛抗世"型生命存在范式的摄取,鲁迅冀望以这一生命范式去建立起自我生命与现实世界的创造性联系,去创造自我生命存在的独立价值.青年鲁迅所向往的"反叛抗世"型生命范式正是被儒家正统文化长期压抑的"异质"生命力量.与"反叛抗世"的生命范式相联,青年鲁迅拥有一种藉"批判解构"而"肯定建构"的话语形式,而发现青年鲁迅的这一话语形式其意义在于它启示我们在研究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时,应当透过他的"批判解构"话语而发现其背后蕴含的理想建构.  相似文献   

9.
王宝玉 《理论界》2005,(6):24-24
在高校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际的重要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实际;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10.
“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美国在伊拉克的遭遇和中国"和平崛起"的努力进一步凸显了"软权力"说的重要意义。近年来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说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保罗·肯尼迪对"软权力"说的质疑依然具有普遍意义。问题的关键是能否通过构建一个可以量化的诠释体系而把"软权力"说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衔接起来;或者通过对"同化性"权力学说的深入阐释而重新解读国际关系中的"权力"。中国的历史遭遇和现实处境使中国学者更为重视"软权力"问题,并且应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率先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1.
尤金 《理论界》2009,(6):106-107
马克思在<导言>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通过"劳动一般"这个抽象规定,既是后来<资本论>中决定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基础,又同时向我们说明了"直观并不能迭及"、 "存在但不直接显示"的"历史的科学抽象"的客观性,这种"历史的科学抽象"恰是"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真实起点.在<生产之镜>中,鲍德里亚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点,对此展开了形而上学地批判.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的“中国意识”与文学中的“国家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文学中的"国家想像"书写与"中国意识"推动下的民族国家建设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国家想像"在清末民初文学书写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文学中"国家想像"书写的内驱力和基本语境等问题,来展开对清末民初文学特质及其文学史意义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体标记“紧得”在云楼方言中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安云楼方言中,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进行意义的体标记是"紧得",其反映了语法化的不同历史层次,其中"得"是介词"在"的虚化结果,而"紧"是从谓词"紧"经由结果补语虚化至持续/进行体标记.共时平面中,"得"和"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云楼方言中持续/进行体的复合体标记"紧得".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纪念"报道越来越成为正面宣传的基本内容,也越来越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本文以<福建日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系列报道<波澜壮阔30年--福建改革开放最具影响力事件>为标本,剖析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在"纪念"报道中的意义与作用,历史事件与"纪念"报道的内在联系、视角提示,寻求做好"纪念"报道的思路、途径与方法,实现"纪念"报道的有效引导与有力引导,从而切实提高"纪念"报道的引导水平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后革命"的出现为"文革"之后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全新的阐释维度."后革命"与"文革"之后当代文学在"告别革命"、重构历史等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并在具体实践上具有复杂性与有效性."后革命"的以上特征在以"革命"和"历史"为主题的文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对类似主题的再审读,即是将"中国当代文学"置于"后革命"的视域下进行观照,从而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崭新的写作图景.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春苹  马德成 《理论界》2005,1(3):67-6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含义,必须弄清"谁"以人为本、"本"是何意、"人"是什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是对人类历史上所有人本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洞口方言的给予动词“把”、“乞”、“把乞”及其句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胡云晚 《云梦学刊》2006,27(4):127-131
洞口方言的三个给予义动词"把"、"乞"和"把乞"及其所能进入的具体给予句式的句法特征、句式来源与实际使用频率的分析表明句式S1与普通话相同,也是最优先的给予句式;普通话所没有的S2在洞口方言的使用频率却很高,是历史句法的直接承传.S1和S2的逻辑关系是S1真包含于S2,S1来源于S2而不是普通话那种S1源于S3的模式;S3也是历史句法的直接承传,处于衰微使用状态,S2和S3在洞口方言中的实际使用频率刚好与汉语史上S2和S3的使用频率相反;S4、S5和S6则分别是S3的语境变体.  相似文献   

18.
尚东涛 《齐鲁学刊》2004,2(4):59-63
歧见纷呈的发展中的技术哲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但在"本体"维度无不指向"技术"。对"技术是什么"之设问作应答的"技术是……",作为经验命题仅仅限定于"现象界",谓词"什么"无法企及作为"本体"的主词之"技术"本身。只有排除谓词后的"技术是",才彰显着"技术"本身。旨在充分展示其全面内涵的"技术是"命题,经"技术是技术"达于"技术如何是技术",实现对经验命题主词作前提追问的"自行展开"的命题转换。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以人的"生命活动"为现实性基础,经"思"与"反思"及其交融,在"技术"是起来"的途中,推进着作为技术哲学"本体"的"技术"的思维建构,为技术哲学奠定着历史展开之基。  相似文献   

19.
"理解"作为对事物的认识,是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对理解的真理性的探讨,是在认识论的视野中的探讨。"理解"作为对文本意义的把握,是解释学的研究对象,对理解真理性的探讨是在解释学的视野中的探讨。解释学与认识论是不同的学科,是不同的视野,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理解的真理性"有不同的意义。在解释学的视野中,"理解的真理性"问题有:解释学是否应关注理解的真理性?理解是否具有真理性即理解是否有正确与错误?衡量、检验理解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解释学作为对文本意义理解的研究,应当关注理解的真理性问题。理解的真理性,就是理解的正确性,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同一性。人类全部理解实践证明,正确理解是可能的,误解也是存在的。检验理解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能是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或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经济人"范畴是否具有道德性的问题众说纷纭.实际上,理论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要弄清理论上的"经济人"是否具有道德性质的问题,必须首先考察现实历史中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人"的道德状况,我们看到,现实的"经济人"的道德状况经历了一个阶段性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