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淮南子》成功地将儒、法、阴阳、名家等学说熔铸于一炉,使道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对《老子》书中的道论、宇宙生成论、无为思想和认识论、形神和养生等内容作了详细的论述。其道论、宇宙生成论代表了战国以来黄老道家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黄帝四经》是成书于战国早中期之际的道家作品,其哲学思想集中于道论:道兼具本原和主宰双重内涵,与所生之物在形、质方面根本不同;它宰制自然和人类,是统治者经营天下的基本原则。《黄帝四经》的理论源头是老子学说,其对道家思想的发展表现在道论、天地自然和道治天下等方面,也表现在对法家、阴阳家等的批判吸取,它在道治的前提下引入法治,以阴阳学说解答自然和人事,解释刑德生杀。《黄帝四经》以道为本,融合法家、阴阳家等的理论构思,奠定了黄老学的哲学框架。其后,稷下道家,《冠子》等无不是沿着这一思路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振铎先生在《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新解》(见贵州社会科学·文史哲版》一九八五年第五期以下简称《新解》,引文不另注)一文中,在列举过去许多学者把司马迁的思想归结为或“受道家思想影响”,或直称其“尊崇儒家”,或“尊崇道家”,或“既重道家也重儒家”等看法后,论述说司马迁的思想既不属于道家,也不属于儒家,更不属于杂家。据此,《新解》明确认为:司马迁的思想,根本不属于先秦学术思想体系中的儒、道、墨、法、名、阴阳等六家中的任何一家,“而应该把他当作两汉时期新出现的史家”。甚至说  相似文献   

4.
<正> 战国末年,《黄帝四经》和《文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假托黄帝之名,开拓了黄老之学即新道家学派的先河。新道家之盛行,是在秦汉之际,尤其在西汉前期。东汉以后,它逐步脱离社会现实,清谈养生之道,并开始把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结合起来,蜕化成为具有宗教性质的道教。  相似文献   

5.
《周易》阴阳合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构成中华传统德性文化最稳定、最本质的内核。《周易》之后的中国传统德性文化中,诸子学说,都从各自主张出发,共同遵循《周易》的顺应天道、天人合一等思想。阴阳之道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主要有崇阳说与崇阴说两大类。儒家思想重于崇阳,道家思想偏于崇阴。儒、道两家即使有崇阴、崇阳上的偏重,也从未将乾坤阴阳截然对立,而是把乾坤阴阳视为宇宙天地的两个方面。儒家的经世致用、内圣外王思想,道家的阴阳互济、天人合一思想,无不从乾坤阴阳之道中化生而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视角 ,分析了战国末年至秦朝法治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历史必然和内在逻辑 ,阐述了法治走向极端后开放性道家的治世思想成为汉初统治者的必然选择 ,解剖了西汉中叶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归宿及其儒术凸显的根源。从而揭示了秦汉之际儒、法、道三家在治世中呈现递嬗现象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战国末年至秦朝法治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历史必然和内在逻辑,阐述了法治走向极端后开放性道家的治世思想成为汉初统治者的必然选择,解剖了西汉中叶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归宿及其儒术凸显的根源.从而揭示了秦汉之际儒、法、道三家在治世中呈现递嬗现象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试论《周易》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富于哲理性的先秦经典巨著,主体内容是以对立统一的阴阳学说为基础,包含着自发和朴素的辩证思想,故被后人加以运用、继承、发扬光大。《周易》中的阴阳学说是非常丰富的,它蕴含着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以及阴阳的消长转化作用。此后,出现了《内经》等经典医著,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周易》阴阳理论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发挥和运用,指导着中医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内经》以《周易》理论为指导,论证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思想内容。由此,阴阳学说成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慎到的学术思想是从春秋末、战国初的学说林立走向战国末期思想大融合的中间环节之一.其学说以"尊君"、"贵势"、"尚法"为主要内容.人之"自为好利",是其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的至治、至安是其理论的终极目标.与商、韩一派法家不同是,慎到的思想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也吸收了儒家的一些思想,表现出道、儒、法的初步融合.  相似文献   

10.
司马谈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思想家和大学者.他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作过深入研究,其成果集中体现在《论六家要指》一文之中.司马谈从"务为治"即把六家学说定性为治理国家的政治学说发论,把道家的政治思想与阴阳、儒、名、墨、法等五家的政治思想作了区分和比较.他认为,道家吸收了其他五家的长处,又没有五家的短处,比较明确地把道家无为政治思想概括为简易政治思想,形成了道家独特的简易政治思想风格.司马谈虽然论的是道家,但主要讲的是老子.  相似文献   

11.
《吕氏春秋》中的儒家思想来源之一就是乐正氏之儒。乐正氏之儒的主要思想——重孝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作为治国的根本;其贵信等思想亦被《吕氏春秋》合理吸收,作为君主修身的重要内容;乐正氏之儒具有兼儒墨的学术特点,这与杂家“兼儒墨、合名法”的学术特点十分接近;乐正氏之儒是通过尸子而在秦地传承。从而为吕不韦所熟悉与采用;研究《吕氏春秋》杂家思想的形成,尸子这个人不应该被忽视。  相似文献   

12.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成书于西周前期,《易传》成书于战国后期。先秦道家思想于春秋末期形成,刚好处在《易经》、《易传》的成书之间,而三者定然会相互影响,因此文章以此为视角,从易道思想的共同推动力、易道融通的哲学基点和阴阳对待、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感而遂通、直觉体悟的认知方式4个方面初步探析了《周易》与老庄思想关系的渊源贯通性,以期对于易道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宋学在镰仓时代前期传入日本后,经过室町时代五山禅僧的研习,到日本江户时代逐渐成为主导学术思潮,在此期间,道家思想也成为儒学崛起的利用工具之一,而得到发展的契机,遂至以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列子鬳斋口义》《庄子鬳斋口义》为代表的道家文献在江户时代广泛传播,成为日本学人研读老列庄的首选注本。此时期道家思想之生发,既是佛教衰微和儒学崛起的矛盾提供了契机,更是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学术思潮中,日本学术、社会发展自律的结果,也有诠释学、文献传播学、心理学方面的原因。江户学者对道家思想多抱持为我所用的态度,道家思想虽始终未取得主导地位,但思想被儒释二教选择性受容,滋养推动了日本新思想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阴阳"思想渗透进华夏古代文化的角角落落,《水浒传》也具有浓厚的"阴阳"思想,其中的治乱认识、华夷之辨、贤不肖之分、忠奸之争以及儒、道思想等都与《周易》的"阴阳"思想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周易》的"阴阳"思想是理解和解释《水浒传》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奠基之作。其以道为基础,“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对其前的中国文化进行了整合凝炼,形成“道—阴阳—文武—刑德”的治道。《黄帝四经》“隆礼重法”的治道精神彰显了理性的精神和制衡的气度,为黄老之学“隆礼重法”的治道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对周齐、汉齐、汉初、唐初、明初等时代之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于当下中国科学发展和依法治国之治道实践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门有《易》、《庸》之学,乃战国末至秦汉之际的儒生们,在被坑、被黜的逆境中仍然自强不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第一章),认真吸取道家、阴阳家思想而努力营建的儒家的形上学(Metaphysic)。其要旨体现在《易传》、《中庸》之中。一《易传》、《中庸》,是儒学发展的衍生阶段初期,与战国诸子并行而互相采获时所进发出的智慧之光。作者气度恢宏,目光远大,“溥博如天,渊泉如渊”(《中庸》第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先秦道家三派——老子、庄子、黄学的阴阳观的异同,分析了道家阴阳学说的特点,指出:阴阳学说是先秦道家的重要思想内容,是道家为了充实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对阴阳观念所进行的创造性的发挥与运用。本文认为,先秦道家的阴阳学说,既不同于儒家荀子和《易传》的阴阳观,又与燕赵之地的以“五德始终”为核心的阴阳学说有着根本差别,它是楚地独具特色的阴阳理论,它提出的以阴阳为基础的宇宙生成论、“因时制宜”的农业政策、等级有别、上下有序、“刑德并用”的政治主张,以及主柔守静、与世不争的人生哲学,皆对以后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自老子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无为”概念以来,“无为”成为贯串道家思想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具有本体论、政治说和人性修养论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三者之间构成内在的有机整体。随着道、儒、法、墨、阴阳等诸家在学术上的兼容和互补,道家“无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淮南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使之成为特定的“有为”,成为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概念,达到了在老子哲学术语织成的理论外衣下面这个概念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从学术倾向、天道关系、政治学说、人生态度等方面对《庄子》进行了分析梳理,认为《庄子》思想旨趣已发生转变,即从剽剥儒墨到兼融儒法、从天地所法之道到天地之道、从反对无为到主张君无为而臣有为、从全性保真到修德诚己,表明《庄子》中已出现了以道为主,兼采儒、法、墨诸家的综合性思潮,即黄老学。《庄子》视界中的黄老学,一方面表明道家学说顺应时代发展,开始面向现实;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道家思维水平高,有能力融合诸家学说。  相似文献   

20.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且有着丰富和复杂的思想渊源。李贽兼取儒、释、道各家又能融会贯通,其中心学、禅宗和道家是李贽思想尤其是"童心说"最重要的来源。李贽"童心说"思想受到了道家"婴儿说"、"自然说"、"自然人性"等思想的影响。通过对"童心"与"婴儿纯朴之心"、"出自童心之言"与"自然发出之言"、"出自童心之文"与"至真至性至情之文"的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出"童心说"受道家思想影响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