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较双支架与单支架在分叉病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6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双支架治疗(36例);另一组仅在母血管植入支架而对分支血管进行球囊扩张术(28例),术后行造影检查.结果:两组术后造影成功率方面(95.4%∶82.1%), 6个月再狭窄率(33.3%∶46.4%), 需再血管化治疗(19.4%∶21.4%)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对于冠脉分叉病变双支架与单支架治疗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分析、总结68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68例患者中65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成功,3例患者经桡动脉穿刺失败,改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成功;术后2例穿刺处在放气后出血,予再次充气加压,未再出血;无桡动脉闭塞,手部缺血,低血压等并发症。结论术前做好宣教,术中、术后密切观察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法已经在国内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应运而生,因其损伤小、局部并发症少,手术前后对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限制小,术后立即拔管,患者即可随意下地活动而越来越受到患者和介入医生的欢迎。虽然大多数文献报道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但由于桡动脉途径自身的生理特点及局限性,并发症也并不少见,如处理不当,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时应注意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临床评价老年代谢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急性期行PCI术。方法选取代谢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老年组30例,中年组30例。紧急冠状动脉造影,针对“罪犯”冠脉进行PTCA及必要时行PCI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再灌注的平均时间大致相同。老年组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中年组高(P〈0.01)。老年组急性期及恢复期冠脉造影的病变冠脉记分均高于中年组(P〈0.05);老年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较中年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高;急性期实施PCI术后恢复期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排尿训练对老年冠脉支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排尿指标影响。方法连续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95例,按接受手术时间和随机数字表分为排尿训练组(98例)和对照组(9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常规护理,排尿训练组另行排尿训练,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和排尿训练,2~3次/天,持续3天。结果术后排尿现况指标比较中,排尿训练组的卧床自行排尿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而1天内站立排尿例数、诱导排尿例数和导尿例数则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排尿训练可显著改善老年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排尿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在冠脉介入治疗前和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变化来探讨心肌缺血与(NT-pro BNP)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4~9月于我院循环科住院的1~3天无心绞痛发作不稳定性心绞痛7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变适宜的接受冠脉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6~24小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浆(NT-pro BNP)浓度测定,术后72~76小时复查血浆(NT-pro BNP)水平。结果单纯冠脉造影(CAG组)35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37例,CAG组术前和术后16~24小时的(NT-pro 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明显变化(P0.05);PC1组术后16~24小时的血浆(NT-pro BNP)浓度高于术前(P0.05),LVEF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76小时血浆(NT-pro BNP)浓度与术前基本相当(P0.05)。结论在心功能正常(LVEF)正常的情况下,(UAP)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浆(NT-pro BNP)浓度暂时升高,说明心肌一过性缺血引起血浆NT-pro BNP水平一过性升高,比LVEF变化更灵敏。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介入治疗,即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具有疗效可靠、创伤性小等特点,已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冠心病介入治疗传统上选用股动脉途径,我科于2007年7月开始开展经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收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有效地减轻了患者不适。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比分析64例老年组(72支血管)和42例非老年组(50支血管)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的冠脉特点和发病血管支数与非老年患者差异无显著性;两者在CS成功率、并发症和远期生存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对6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PTC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计数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与冠脉病变范围和Gensini评分的关系,并探讨MHR预测冠脉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脉病变(冠脉病变50%及以上)的患者165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A组(56例,单支病变者)、B组(54例,2支病变者)、C组(55例,左主干病变或3支及3支以上病变者)3组;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Ⅰ组(59例,Gensini积分≤20分)、Ⅱ组(51例,Gensini积分21~40分)、Ⅲ组(55例,Gensini积分40分)。探讨MHR与冠脉病变范围的关系及其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组MHR显著高于A、B两组(P0.01),B组MHR显著高于A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MHR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Ⅰ组r=0.97,P0.01;Ⅱ组r=0.979,P0.01;Ⅲ组r=0.957,P0.01。ROC曲线显示MHR下面积为0.657(95%CI:0.572~0.741),当MHR诊断临界值取0.42时,其诊断效率最高,敏感性为50.9%,特异性为68.2%。结论患者冠脉病变范围越大,其MHR水平越高,MHR可作为预测冠脉病变程度的重要临床参考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率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变化以及血小板P-选择素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32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2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30例老年正常对照者的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率进行了检测,分析了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率与老年冠心病的稳定性、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而在SAP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与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率之间无很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P-选择素参与了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率可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tirofiban)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7年1275入院并明确诊断为ACS的患者53例,行PCI术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按照年龄≥65岁和〈65岁将其分为老年组25例和非老年组28例。观察两组患者应用替罗非班后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及凝血指标的改变与血小板减少症、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PCI术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均可减轻两组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LDH、CK—MB、cTnI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1);住院期间老年组患者凝血指标的改变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有高于非老年组的趋势,但两组间的安全谱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I术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并不明显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和方法前瞻性比较5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经PCI前后MECT、CAG和MPI三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冠脉狭窄程度和数量、缺血部位和再狭窄的特点。结果MECT与CAG示以中度狭窄较多,二者的阳性率、阴性率、轻中度狭窄的准确性基本一致,CAG在重度狭窄的准确性较高。三种方法PCI前后同等对照狭窄或缺血有显著差异,术前无差异,MPI阳性率低于前二者,可逆性缺血部位行PCI后缺血改善明显好于固定缺损区。再狭窄主要位于支架处,且为软化斑。结论MECT主要用于筛选可疑患者,了解斑块性质及PCI术后是否有再狭窄;MECT阳性者再行MPI了解缺血程度和部位:有可逆缺损者再行CAG和PC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对比剂肾病( CIN)的预防作用及其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入选在本院心内科行PCI手术的糖尿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41例)、大剂量组(41例)。两组分别予PCI术前48小时开始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20 mg口服,比较两组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结果大剂量组CIN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可降低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术前及术后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进而降低CIN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PCI)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期间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PCI前后生存质量差异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血管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总发生率为30.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两组术前生存质量及HAM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及3个月后均较前次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循证护理可显著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诊疗常见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对照组569例,观察组868例,对两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的百分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护理干预的患者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对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有显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NIDD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8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及与之配对的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和血管造影资料对照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配对组比较,有高血压病史者分别占71.5%和45.3%(P〈0.05),有高血脂者分别占68.7%和42.2%(P〈0.05),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配对组的3支病变比例分别为35.0%和12.5%(P〈0.05),病变血管比例分别为68.3%和55.8%(P〈0.05),弥漫性病变血管比例分别为15.0%和5.8%(P〈0.05)。两组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患病率较高,其冠状动脉血管的病变特点有别于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3支病变比例和弥漫性病变血管比例高,血管受累支数多,在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Windows主机系统中使用PLX 9050芯片实现了PC主机与Motorola PowerPC 860微处理系统之间的外设部件互联(PCI)接口连接,提供了解决微处理器系统与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PCI接口互联的一种方法。介绍了在Windows 2000系统下开发PCI设备驱动程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这种方法还可推广用于Windows 2000下开发压缩的PCI(CompactPCI)接口设备的驱动程序,从而为使用PC机开发工业控制类应用提供一种便捷的编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危险因素在老年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中的分布与聚集状况,为老年VD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123例首次发病的年龄≥60岁的老年脑血管病患者,根据简易精神智力量表(MMSE)及美国神经精神病学第四版精神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痴呆诊断标准确诊为VD患者40例(VD组)。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选出脑卒中部位。性质与之相匹配的非痴呆的脑血管病患者40例做为对照(NVD组),另自门诊及住院一般疗养的老年人中选出40例做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其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负荷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等指标。结果收缩压(SBP)、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小时血糖(2HPG)胰岛素抵抗(HOMA—IR)在对照组、NVD组、VD组依次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呈下降趋势。SBP、2HPG、HOMA—IR在VD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VD组MS发病率与危险因素个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VD患者存在更严重的代谢紊乱,早期干预将有助于延缓和减少痴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音乐疗法对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缓解患者的手术疼痛、降低机体的应激水平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方法:将60例择期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观察和护理措施,干预组除进行对照组的护理措施外另给予术前心理干预和术中音乐疗法。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评分(SAS)、皮质醇(Cort)、血糖(Glu)水平变化及干预前后血压、心率、新生儿评分、患者满意度及疼痛值(VAS)水平变化。结果:两组在干预前SAS焦虑自评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干预组焦虑程度有所改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ort、Glu水平、VAS评分、患者满意度,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压、心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音乐疗法能有效缓解剖宫产患者的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