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晋灭亡以后,胡族政权入主北方。十六国政权中有十三个是胡族建立的,这些政权在占据北方以后大都摒弃本民族野蛮落后的统治方式,进而实行中原地区行之以久的封建制度。这一方面是为了稳固统治,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原先进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儒家文化吸引的结果。他们在政治上沿用魏晋官制重用汉族地主、经济上实行租调剥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文化上尊礼崇儒发展学校教育。这些表明十六国胡族政权正在经历着封建化进程。民族融合成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政权的汉化先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政权的汉化先声,是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六国前后135年间,匈奴、羯、氐、羌、鲜卑先后建立的诸胡族政权,通过民族族源上的寻根认同、政治制度上的华夷互化、统治思想上的德天相辅、经济领域中的以农为本、文化领域中的尊儒重教,推动本民族的汉化与封建化进程,并初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十六国政权的汉化成就不仅为北魏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隋文帝统一天下,开创隋唐两代民族和睦国家强盛的新局面做出了贡献。十六国统治者大都是一些汉化颇深的胡族首领,他们步中原秦、汉、魏、晋历代汉族统治者之后尘,推行汉化和封建化新政。正是因为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汉化特征较为平淡,故这一段民族融合的重要史实很少引起后世史学家们的重视和注意。  相似文献   

3.
十六国北朝时期,中国北方一直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政权迭更,战乱不已。与南方相较,十六国北朝文化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其实,此期的北方在藏书文化方面,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为传承中华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第三章 渤海国的封建化及其政治的发展 渤海国从大祚荣起至未王大諲譔灭亡止,共传十五世,历时二百二十九年。 大祚荣及第二代王大武艺统治时期,是渤海政权建立、巩固和初步发展的时期;第三代工人钦茂对渤海的统治时期则是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时的渤海,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从奴隶制发展成封建社会。渤海政权更加巩固强大。但大钦茂死后,由于王族内激烈的争权斗争,渤海政局出现动荡。至第十代王大仁秀统治时,渤海又出现一次大发展,势达极盛。宣王大仁秀的统治及其以后几十年的繁荣,是渤海史上的中兴时期,以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政治是在魏晋以来政治发展基础上,过渡到重新统一北方的北魏前,北方政治经历的一次新陈代谢。十六国政权在政治制度上整体延续了魏晋官制的时代特色,恢复魏晋以九品中正制为核心内容的选举制度,推行以"儒家化"为方向的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为强调本民族的统治地位,五胡政权对占人口大多数且文化先进的汉族及所谓"杂胡"采用"胡汉分治"政策。十六国政治留给其历史继任者一个历史难题:如何在入主中原统治人口远远超过统治民族自身的汉族和"杂胡"时,在接受中原汉族政治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仍然能够使统治民族自身得到政治合法性。这不仅是留给统一五胡十六国的北魏的历史难题,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定数。  相似文献   

6.
公元4至5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十六国的前期,即淝水之战以前,先后有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主宰过中原地区。它们是羯族人建立的后赵,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和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建立这三个政权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前,其社会发展水平均远远落后于汉族。入主中原以后,为了能在内地站稳脚根,其统治者不得不适应汉族发达的封建经济而与汉族地主阶级结合,从而逐步走上封建化的道路。因此,其统治政策也就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汉化的成分。不过,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他们所执行汉化政策程度各不相同,对待中原汉族人民的态度互有差异,其客观效果也就很不一样。本文拟就此作一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河北山东等地的世家大族及众多流民纷纷迁徙到辽西,辽西地区的人口数量大为增加,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也随之传入。在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和北燕三个主要政权先后统治辽西,由于各政权对农业的重视和发展,加之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辽西农业在三燕时期有了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北朝时期进入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分别建立了众多的政权,具有中国历史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在各民族政权中延续并且实践着,"华夷共祖"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也在各民族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实践;各民族政权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是推动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文化力量。各民族政权的儒家文化认同还是游牧民族进入农耕民族分布区之后的一种文化选择,是游牧民族文化思维向农耕民族文化思维的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同样也是推动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时期的匈奴政权 ,立国时间颇短。其原因 ,既有外部局面动荡的因素 ,也有其内部统治腐朽的因素。但从深层次探讨 ,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头脑 ,狂妄自大 ;在学习先进民族经验时 ,不加辨别 ,以莠为良 ;丢弃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人力匮乏 ,素质蜕变 ,战斗力下降。这些致命弱点 ,导致其短暂的国祚  相似文献   

10.
十六国时期,尽管政权更迭频仍,有些政权仍厉行户籍制度。十六国时期,主要有4种民户:部落民、坞堡民、州郡民、镇户与营户。部落民统属于部落酋长,坞堡民统属于坞主。迟至西凉时期,坞堡民才被纳入户籍登录的范围。镇户、营户隶属于军籍,无户籍。州郡民是国家直接统治的民户,户籍登录的主要对象是州郡民。  相似文献   

11.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并在战乱中建立各自的政权。少数民族君主们不同称度地接触、接受和推行汉文化,大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他们重视汉文化教育,实行“学而优则仕”。少数民族君主的尚文体现了其对汉文化的情感及心理认同,是其建业立国和巩固统治的必要条件,对加速各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十六国时期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华夏族群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纠葛的历史时期,"华夷之辨"思想的长期存在与汉文化的主流地位使慕容鲜卑在确立自身正统地位的道路上面临重重困境.通过追祖溯源、比附祥瑞、五德历运等手段,慕容鲜卑逐渐深入地对自身统治合法性进行了阐释,从理论上为自身位列正统提供了文化依据.而随着自身正统地位的确立,慕容鲜卑对待晋室正统地位的态度亦同时产生着变化,这种转型成为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政治心态转圜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3.
北朝时期少数民族贵族的汉文化修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继十六国之后的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接受汉文化的程度及汉文化修养明显加强。汉文化修养的提高使北方胡汉大族在文化上渐趋一致。南方汉族政权统治者也因此改变了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传统看法。在此基础上民族融合最后形成。民族融合的形成,对其后历史影响至深,其中最主要的是观念的改变和政策的调整。观念的改变,使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的偏见遭到否定;政策的调整,使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少数民族贵族在上层统治集团占据重要地位。当时接受汉文化是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普遍现象,除十六国时期延续下来的民族外,增加了北朝统治民族鲜卑拓跋氏、宇文氏、高句丽等。  相似文献   

14.
西晋灭亡以后,黄河流域成为北方少数民族争取统治地位的战争场报。这些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史称“五胡”。他们先后建立了地域割据性的十六个国家,其时从公元316年到439年,史称“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文学,尤其是民族文学,由于战乱、语言隔阂等原因,本来就难以发达,保存下来的文献则更少。在后来南、北文化交融过程中,有些汉语文学文本也难以确辨其民族属性。我们现在只能根据残存的信息,大略描写这一时期民族文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成汉为十六国时期第一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目前对于其研究主要涉及流民起义与成汉政权性质问题,成汉政治、经济、文化及其政权特点问题,李氏族属、汉化问题以及相关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等方面.但也存在诸如很少将成汉政权放回魏晋十六国时期大历史背景中作全面的、有深度的分析;单一性研究较多,综合比较分析较少;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相对单一等问题,需要在这些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法制中的司法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解读和认知,运用例证、比较分析和理论归纳的方法,对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探究,认为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基本是仿效汉魏晋以来的中原汉制建立自己的司法制度,但在一些方面也不乏创新和建树,从而对中国历史上司法制度的发展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南方民族区域行政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并不仅仅是由于封建中央政权强化政治经济统治的需要,其中也包含着统治者对不同时期特定区域文化状况的深层理解,它是各个时期民族管理政策对南方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一种因应和调适。  相似文献   

18.
中西封建社会晚期是指我国明、清王朝和英同都铎王朝及法国波旁王朝的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和英法都实行君主专制统治,都出现资本主义因素,都处于封建经济开始解体的时期。但是,数百年后,两方的英法封建国家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向世界进行殖民侵略。与此相反,中国则止步不前,饱受两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中西封建国家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十六国时期,北万地区的黄河流域屡受战火摧残,人口剧减,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为困难。在农业生产遭受很大破坏的情况下,曾统治过这一地区的少数部族政权,是如何在战乱环境下维持其军队给养的?本文试图对此作些粗略的考察,总结它们在给养方面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是云贵地区以苗、彝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央政府设流官加强统治,同时封建地主制经济占了统治地位,绝大多数地区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时期,大量汉族人民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利于这些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但是,由于明清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与统治,各少数民族退居山区和半山区,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是近代以来云贵少数民族地区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