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实事求是"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三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深刻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历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亮观点,抒己见,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有的放矢地探讨了四个问题(一)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的内在含义和准确表述;(二)关于科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需要把握的几个尺度;(三)关于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的主要依据和深层原因;(四)关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作曲技术理论中的两个专业术语"对位"复调",从含义、产生发展及使用分类上进行了全面详尽地论述,以期为作曲技术理论领域的专业化深入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许抗生 《河北学刊》2005,25(1):194-198
"理"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概念,产生于先秦时期,经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宋元明清时期的理学思想。张岱年十分重视对"理"概念的研究,在早期即有专门研究"理"思想的文章,在后期的著作中也多次对"理"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揭示了"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轨迹,为人们准确地把握"理"概念的多重含义、更好地认识中国哲学的特质创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不仅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坚持和发展.正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三个代表"的相互关系,认真研究二者的内在统一性,不仅有助于深刻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而且对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秦社会变迁与"友"的衍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现今所说的"友"或"朋友"一词的含义,在历史上曾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周时期,"友"指同姓同族之兄弟,亦指兄弟相处的伦理规范;春秋战国时期,"友"的含义逐渐发生了衍化一是作为人称,所指的对象由亲属关系(同姓同族兄弟)向社交关系转变;二是作为一种伦理规范,则逐渐丧失了宗法政治的功能,而向家庭伦理转变;三是由于社会交往的范围日益扩大,异姓同族之人交朋结友的现象不断增多,又相应地产生了以"信"为核心的"朋友之道"."友"的含义的如上改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秦之际的中国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7.
韦有多 《学术论坛》2005,1(5):16-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本着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事实认识的维度对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进行科学总结,也是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态度,从价值认识的维度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价值导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种历史事实判断,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从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维度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哲学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8.
劳动关系"合约论"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合约论"的理论基点在于站在人本主义立场,维护劳动者尊严和人格,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作出科学的重新定位."合约论"赋予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雇主)在市场交易中平等地位和自主产权交易关系.通过建立劳动力产权概念,实事求是地界定劳动者的市场交易关系,使其成为自身利益的产权主体."合约论"把"以人为本"理念与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思想认识上走出了"主人翁论""联合劳动论""商品论"等理论误区,从而回归科学的认识领域.为了使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合约"精神得到广泛体现,需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在实践中进行制度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杰 《学术论坛》2006,(6):195-19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从高等教育理念的视角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理解,是推动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是什么?高等教育视角下的"本"是什么?究竟应当以人的"什么"为本?高等教育如何"以人为本"?判断高等教育是否"以人为本"的标准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而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0.
从"教养兼施"到"劳动教养":中国劳动教养制度起源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源自中国传统社会的救助办法,"教养兼施"原指救助贫民时兼顾生活救助和职业培训.但随着晚清时期的西潮冲击和社会变迁,"教养兼施"的强制、惩戒和改造含义日益浓厚.这对近代中国慈善救助事业产生实际影响,一系列"教养兼施"机构开始出现.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劳动教养"制度,其实便是从"教养兼施"的理念和实践逐步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从诗的对面写自己的情思,这种创造意境的方法为“对面取象”,或曰“对写法”。它源于《诗经》。在诗法臻于极致的唐朝,这一诗歌创作技巧更为诗人们自觉而圆熟地运用;特别是在送别诗、怀人诗中,“对面取象”这一创作技法,以“实象”和“虚象”的交织为特征,以“实象”和“虚象”摆放的位置为格式,不仅能够深入细腻地达难达之情、述不尽之意,而且还能够使作品层次叠加有致、意境摇曳多姿。同时,唐诗中的这种创作手法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众评论家用“美”、“经典”、“爱”等对《天瓢》作了极高的评价。小说写得细腻、唯美,但是它的唯美却显得造作;而且细腻的文字、唯美的意境也难以掩盖结构上的粗疏、细节上的粗糙、内容上的虚伪和粗鄙。造作和粗鄙拉远了《天瓢》与唯美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阳美"是一种时间意义上的张力,是儒道所共同追求的哲学理念,它是针对私有制观念而提出的,主张人的欲念是可以调控的,最终可以达到无我、忘我的境界。这即是儒道的"情色"论的核心内容,皆归于"乐感人生"。"阴美"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张力,是佛教所追求的一种宗教境界,它以"缘起"和"色空"论著称,与"乐感人生"观相反,主张"苦感人生",并且在教义内涵上追求"苦修来世"的"涅般木"式的空间跨越性,在传播上也展示出"融帝化儒""融入化道"的空间魅力。佛教的"阴美"对儒道的"阳美"在客观上起到了补进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研究,认识了西方哲学和传统哲学之后,从哲学意义上研究韩国儒学才具有了真正的意义;在日帝殖民时期韩国传统哲学研究有"停滞史观"和"民族史观"两个方向,解放后,韩国的儒学研究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深化期三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研究相比,韩国传统哲学虽然有些受冷落,但相对于哲学上的其它研究领域,前景并不黯淡。  相似文献   

15.
日本民族文化中的圣数"八"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数观念古来有之,对于数字语言的内涵,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诠释.日本民族是一个酷爱奇数的民族,然而有一个特例,对于偶数"八"一直情有独钟.自原始部落民至近现代社会,"八"一直是植根于民众心里的吉祥数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八"的位置虽然是其它数字语言无法取代的,但其语义在潜移默化之中悄然地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说明外来文化的传播对于影响本民族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雅砻江中游扎坝大峡谷的走婚民俗个案,认为走婚既非传统 观念中落后的婚俗,亦非母权制的产物;走婚看似自由,实有许多代价。同时指出,每一种文化有其独特 的价值和功能,应以文化平等的态度对待全球化浪潮下土著文化的族群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两课”课程体系及课程特点的角度说明应给“两课”教育教学以更广的定位 ,发挥“两课”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本、语境与内涵:马克思“完整的人”概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完整的人”的概念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提出的这一概念,一直被视为“青年马克思”的不成熟观点而被忽视。从文本及历史语境的角度,重新考察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概念及其生成条件、生成过程、生成途径,可以看到,“完整的人”概念作为贯穿于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诗媛 《殷都学刊》2007,12(2):121-123
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创造社前期一直被含混地概括为具有"为艺术"的特质,事实上,这中间仍存在有待清理的问题。本文试图将创造社对"为艺术"这一西方概念进行的发挥作一个简单的呈现。  相似文献   

20.
刑法谦抑理念下的刑事和解法律规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刑法可称之为"变动中的刑法",其在中国当下社会情境中应从理念上予以推敲,推敲其产生的基础,推敲其变动的原因,推敲其发展的逻辑脉络,使刑法在推敲中走向完善。刑法谦抑理念的勃兴体现着变动中的刑法。在现代法治社会,刑法谦抑性是刑法应有的价值意蕴,具有限制机能,其通过刑法处罚范围(犯罪圈大小的划定问题)和处罚程度的限定加以体现。刑事和解恰恰是刑法对传统刑法理念的挑战,是对刑法谦抑理念的回应。刑事和解旨在软化刑法的强制性,增强刑法的诱导观念及道德重建功能;刑事和解是公法的私法化的表现,是罪刑法定原则司法化的具体体现之一,是刑法谦抑理念在刑事司法程序或者说是刑事司法制度层面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