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目的 近几年,发展学生的智力问题引起了教育学、心理学界的普遍关注。在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的讨论中,知识掌握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特别引人注目。这个问题很重要。它不仅影响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而且决定着教学的一般任务;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史上的不少经验和偏差,常常是同能不能正确处理这一关系相联系的。但目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尚不一致。有人说“知识即能力”,认为二者是“同一关系”;也有人说“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能力”,认为二者的发展是“同步关系”。本实验的目的就在于用事实验证这种“同一说”和“同步说”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2.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指出,知识掌握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几乎是一个完全没有研究过的问题”。人们对这个问题“没有以应有的重视”,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区别。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了,但仍有人看不到二者的区别。有人说;“知识即能力”,“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能力”;也有人说,学生只要熟读教科书,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智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他们认为,知识掌握与智力发  相似文献   

3.
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的关系,有种观点认为知识既是智力的前提,也是构成能力的一个部分,因而只能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能.而有的同志不同意这种提法,认为“知识是智力的前提”这只能指学校教育而言,实际上人从初生婴儿时起,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总是互为条件,同等重要,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再者,知识是否是能力的构成部分,是否所有的能力都必须以知识为基础,还得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知识和智慧是两个范畴,因而,两者不是同步的。在实践中它们常常存在有“剪刀差”现象,如“高分低能”、“低分高能”。但,这不是必然的。也就是说,有“高分低能”、“低分高能”;也有“低分低能”和“高分高能”。诚然,两者不是同步,但也不排斥两者可以同步。故此,当前我们教学理论研究应注重聚焦探索,如何给学生以尽量多的知识,并尽量的(或相应的)发展他们的智慧,达到知丰智高,即“高分高能”。 教学中如何通过传授知识增长智慧,也就是说,教学中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学生掌握何种知识、怎样传授知识、克服当前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中哪些弊病,才能做到学生掌握知识,并相应地增长智慧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丰富多采的文化宝库里,不仅有无数绚烂夺目的文学创作,而且也有许多应该继承的教学理论.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学思结合;朱熹总结了几十年为学与讲学的经验,提出“知行相须”、“学思并重”的主张.再放眼世界,自从五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掀起教育改革的浪潮,其中如苏联新兴教育学派赞可夫,他把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指智力、能力的发展),这是比其传统学派高出一筹的地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发现法”,认为学生应“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6.
教学是为了传授知识,还是为了培养能力?这是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重大教学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早在十七、十八世纪,形式教育论者就提出:教育应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是传授大量知识。到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实质教育论者又否认专门培养学生智力的可能性,主张学习实际知识。直到二十世纪这两种教学目的的争论也没有结束。在二十年代,苏联强调培养学生个人兴趣及其实际生活能力;三十年代又主张学习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六十年代以来,列·符·赞科夫又提出:“只有在发展上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巧。”那么赞科夫所说的“发展”是指什么而言的呢?他  相似文献   

7.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智力的问题,是我们教改中的核心问题,这又是一个复杂而又涉及多种因素的问题。本文仅就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以及在教学中解决这些关系的原则与方法、谈些意见,供大家研讨时作参考。 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我们认为掌握知识与智力的发展,这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智力是掌握知识的能力,掌握知识必须具有一定的智力;而知识又是发展智力的粮食和手段,只有通过领悟知识才能发展智力。也就是说,智力的发展与增进有赖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知识的掌握又是智力发展的前提;(这里提的基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它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还应发展学生的智力。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按照他的意见,根据教学与儿童心理一般发展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他们心理的发展,即注意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他认为,教学不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发展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的双重任务,即教学的一个任务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另一个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他们这些在教学中必须发展学生智力的意见都是非常正确的。必须承认,传统的教学,特别是我国过去学校中的教学是比较忽视发展学生智力这一任  相似文献   

10.
开发学生智能,是教育界当前议论的中心课题。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总量成倍增长,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传统“教学论”偏重于传授知识,忽视智力发展。不正确解决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我国的教育事业将很难适应“四化”的要求。 课堂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的“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在因  相似文献   

11.
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特别是社会性问题的高级心理品质.智慧的探索贯穿了人类的文明史,构成了人类自我反省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这种探索和研究主要停留在哲学、宗教等领域.20世纪后期,随着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迅速兴起,特别是对成功老龄化、智力、创造性等问题的研究,智慧问题逐渐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当今,心理学领域关于智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智慧平衡理论”和“柏林智慧理论”为代表的外显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研究;二是智慧的内隐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研究.外显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建立的智慧学说,内隐理论则侧重于探究普通人的智慧观.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智慧,将智力、智慧与创造力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认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思考(思维)活动,是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过程,是研究性的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具有重实践、重过程和重思考等特征,其主要目标指向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教会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和掌握知识。为此它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思考;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忆;使学生知识“活起来”,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为我们今天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教学是教与学的矛盾统一体。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法往往偏重于教师如何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果构成了教师只抓基础知识、基础训练,不抓智力的发展、能力培养的局面,形成了在教学中智力、能力随“双基”自然形成论。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不一定都是具有相当的能力,即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徒有满腹经论,在实际问题面前却束手无策。有的教师把生物讲成了“死物”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死记硬背,严重地限制了学生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力的发展,即智力的发展,不利于人材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观反思——兼谈教学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课程教材的发展史来看,教材观可概括为:知识教材观和智慧教材观,新课程实施中产生唯教材是从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的教材观未能实现由知识教材观向智慧教材观的转变.知识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学的蓝本.规范、控制着教师的教学;教材的关键部分是知识点和练习,且教材是教学的惟一资源。知识教材观导致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失衡、基础知识与学科整体相矛盾、学术性与实践性相冲突,以及课业负担过重等现象.智慧教材观视教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素材,教材的价值不在于“控制”教学,而是为教学提供基础性本,教材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和创生性?智慧教材观是对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张扬:教学方法的变革必须树立智慧教材观。  相似文献   

15.
皮亚杰道德发展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是世界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在深涉生物学、心理学、认识论、数理逻辑、控制论领域中得益非浅,用以对儿童智慧的研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并在此基础上扩展为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思想。皮亚杰道德发展思想的“主知说”倾向非常明显,他反复强调“智慧就是适应”,他认为,机体不仅要在生理水平上适应环境,而且要在心理的和认识的水平上适应环境,而这种适应,是主体在认识发展中不断重建与客体相应的认识结构的过程。皮亚杰肯定认知发展是情感发展的必要条件,理智成熟是道德成熟的标志。他说:“一切行为事先都要有活动的工具和技术:动作和智力。但是一切行为也要先有动机和最后的价值目标:情趣。因此情感和智力乃是不可分开的,它们构成了人类行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处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儿童对同一个道德规则或原则,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作出  相似文献   

16.
《课标》强调:“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除了准确地鉴定和区分掌握知识、能力的程度,还要有对习作动机、习作态度、习作习惯和习作进步的肯定,使评价“致力于发展每个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这属于形成性评价范畴。具体策略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语文教学界已成为一句颇有感召力的口号,正是这三句话12个字把诸如“语文能力”内涵特质到底是什么,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间的本质联系及转化心理过程,语文能力与智力间的本质关系及语文知识、能力、智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等问题,推到前台,要求予以理论回答.本文试对上述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8.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言教”和“身教”两种基本方式。“言教”,一般是指教师通过口头的语音形式和书面的语言符号作为媒介,把知识等信息及其负载的思想因素传授给学生。“言教”的这种特定内涵,决定了“言教”的特定作用。言教不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过程中,而且表现在对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中,还表现在发展学生智力,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在教学中,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和理解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阅读教科书以及教师的语言描述来掌握教材;一是通过演示、观察、实验、实习、劳动或其它社会活动等手段来获得知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学习语文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正> 人的心理状态是由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的,要使一个人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仅需要有高度发达的智力,而且还必须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心理学家詹姆士通过调查发现,一个人平均表现的工作能力水平与经过激发可能达到的工作能力水平之间存在着大约60%左右的差距.这向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揭示了非智力因素,在挖掘人的智慧潜力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