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当下消费社会中,原本作为特定族群生活样式的民间艺术受制于消费社会文化逻辑以及旅游、资本、权力和媒体等多种力量的综合影响,从而从生活样式演变成展演样式,成为满足当下文化消费需求的一种大众审美文化形式,呈现出景观化的文化情态、舞台化的显现方式和娱乐化的审美品格这样一些新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艺术人类学观照中,民间艺术旅游展演作为一种旅游景观,是为满足旅游消费市场需求而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的资本化转换,从而使得传统民间艺术成为旅游产品和文化商品。民间艺术旅游展演还是一种审美文本,凭借丰富繁华而又充满异质特征的艺术符号,不断辐射审美想象,让旅游消费者产生旅游愉悦感。实质上,民间艺术旅游展演是由多种文化力量共同塑造而成的社会文本,聚合了多重相互冲突而又相互妥协的逻辑力量,凸显出传统民间艺术于社会转型期而生成的自我延续和调适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大众审美文化日益深入大学校园,对大学审美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的商业性、通俗娱乐性和复制性对带有精英、理性、高雅等特征的大学审美文化起到了消解作用;另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推动大学审美文化向多元化、社会化、普及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标点符号作为现代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语法功能和修辞功能,参与书面文本的建构。其中,标点符号修辞功能参与微型小说修辞审美建构。  相似文献   

5.
曾宏伟 《江淮论坛》2007,(1):116-119
从最初的实用工具功能形态阶段到修辞性叙事功能形态阶段,再到目前的文化评判与社会参与功能形态阶段,手机短信依次经历了“工具符号”、“大众审美文化符号”和“大众权力符号”的演变,它的文化色彩逐渐浓厚和深化,其在社会文化进程和重大文化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亦愈见明显,因此它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也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夏衍的30年代剧本创作内涵了一个审美文化特征:政治文化意识。本文试图引进政治文化研究视角,从剧本文本、人格政治化、大众阅读期待三方面来分析夏衍30年代剧本创作如何表现了这种政治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7.
大众媒介与审美现代性的生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一川 《学术论坛》2004,1(2):121-125
大众媒介在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中显示了重要的作用。没有大众媒介便没有审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在相应的大众媒介中萌发和生长。大众媒介在审美现代性中的作用表现在 ,它不只是审美现代性的外在物质传输渠道 ,而且是它本身的重要构成维度之一 ;它不仅具体地实现审美现代性信息的物质传输 ,而且给予审美现代性的意义及其修辞效果以微妙而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现代工业社会的大众文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本,而是一种融合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特点的新的文本形态。由于得到了一个社会从权力机构、知识阶层到普通平民等各界的认可,大众文本正不断地被"经典化",也越来越占据社会文化的主流,显示出大众文本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现代工业社会的大众文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本,而是一种融合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特点的新的文本形态.由于得到了一个社会从权力机构、知识阶层到普通平民等各界的认可,大众文本正不断地被"经典化",也越来越占据社会文化的主流,显示出大众文本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中对女性疾病的想象,因其往往被用作道德修辞或文化修辞而成为隐喻式写作。对女性病者的病因、病灶、病相给出文化诊断和人性治疗,不仅可以探究女性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的部分真相,而且可以窥测和揭示女性文学某些重要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阿毛姑娘》、《小城三月》和《花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部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文本,提供了关于女性疾病与隐喻的丰富想象。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语境下美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美学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一个由精英美学向大众美学转变的过程,立足于社会发展、学术深化和学生审美意识的变化,美学课程教学也应当在此文化环境下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这些主要可以体现在资源、理念、策略等方面,即优化整合多种教学媒介资源,提升提高教学主体理念与素养,在美学基本理论和学习主体的生存实践的契合点上找寻更为合宜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旅游展演艺术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旅游业中生成的旅游展演艺术,是各种地方性文化旅游中文化变迁的表征,目前学界主要在旅游人类学和民族文化学视野对其进行阐释。无论其作为“传统”文化还是“发明”的“传统”,或是其中表现的“意识形态”与地方性“认同”、“真实性”以及“互动协商性”,都未能很好地呈现其与一般文化现象的不同及其与地方性文化生活的具体关联,艺术人类学“回到生活”的“行为研究”和“艺术”“文化”双重解读的理念方法无疑为其提供了富有阐释力的学科视野。  相似文献   

13.
语用需求的发展促成了语言的发展.修辞语用对于语言发展的影响作用,不仅体现在具体言语加工的动态语用过程中.它的某些言语成分还会沉淀下来成为语言中词义系统的成员,其具体表现就是使已有词产生修辞义,形成一词多义.修辞语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谈传统思维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思维对汉语修辞的影响,即整体思维与汉语修辞的契合功能、圆融境界和流动生机,辩证思维与汉语修辞的辩证和谐,直觉思维与汉语修辞的含蓄生动,从深层的文化通约层面上把握了传统思维与汉语修辞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解释汉语修辞的特点和审美要求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5.
从“隐喻”入手,解析“隐喻”与展示情境中的视觉形象符号、特定时空、文化背景的关系,有助于领略和把握主题性战争纪念馆展示设计的艺术情境;同时,真正理解这种“隐喻”式的展示设计,可以加深设计者对战争主题的认识,对搞好相关的展示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汉语修辞史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即研究汉语修辞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如何相互推动。文章首先将修辞现象的演变放置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尤其是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其次,探讨文化发展对修辞演变的全方位影响;再次,探讨了修辞变化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傣族谚语与傣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 4 83条傣族谚语为语料 ,揭示傣族谚语表述的核心文化内容 ,以及傣族谚语修辞方式、修辞手段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在内容方面 ,傣族谚语表述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 ;修辞上 ,比兴、借喻的高频使用蕴涵了自然与社会相互观照的运思特征 ,某些喻体使用频率高、划分精细反映了傣族自然、人文环境方面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高群 《殷都学刊》2004,(1):110-112
对文本的消解过程中,我们更多关照的是语言本身.本文寻找徐坤小说语言的特色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强调语言的多功能化,突出认知符号的功用.  相似文献   

19.
古人释梦的方法和原理,实际上是对"梦的解释"(即"释梦")的再解释。其修辞阐释法主要包括:借代法、倒反法、谐音法和析字法;文化阐释法包括:干支法、八卦法、阴阳法和五行法。我们并不赞成古人释梦中的迷信做法,但那毕竟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一种挑战,而且具有某种合理的、能够自圆其说的成分,其间蕴藏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与文本不同,图像中修辞与意识形态的结合更具隐蔽性,特别是在摄影图像中,貌似客观真实的讯息充盈着直接意指。巴特一方面揭示了摄影图像中的修辞编码及其意识形态内涵,另一方面又强调感受照片时偶然性的冲击、突如其来的惊奇,并最终指出一条图像修辞与意识形态的超越之径:用我们的身体去体验(而非用语言去思考),在奇遇中将生命投入并点亮照片,以此种方式可以重新拥有照片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