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金钊 《求是学刊》2012,39(3):74-83
鉴于我国司法过程中政治修辞、道德修辞的过度使用,部分学者主张在法治社会中应该把法律作为修辞来构建法治时代所需要的法律思维方式.把法律作为修辞要求法律人在进行法律思维的时候,把法律概念当成思维的关键词,应该把法律规范当成思维的根据,运用法律逻辑和修辞的方法证成、表述法律命题.把法律作为修辞的问题意识除了要抑制过度的政治、道德修辞外,还针对法律人思维过程中的法律沉默,要彰显思维过程中的法律话语的权威;要在法律思维中把逻辑与修辞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使司法更讲法说理.在法律思维中树立把法律作为修辞的观念,对法律文化的重建,特别是对法治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法律思维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90年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已明确写入我国宪法,而直到今天我国法学界对法律思维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对法律思维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的概念。而法律思维是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基本思维方式,在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我们应提高对法律思维的重视,并通过司法改革、普法教育等措施培养法律人及非法律人的法律思维,进而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法治主体的文化生成是法律文化创新的逻辑使然.法治主体的文化创造性、法治实践的文化限制性与法治建设的文化发展性构成了新农村法治主体文化生成的基本缘由;历时性概念的"传统与现代"、区域性意义的"先发与后至"与结构层面的"显性与隐性"形成了新农村法治主体文化生成的现实语境;制度建构中的文化继承与更新、法律教育中的文化传播与接受及法律实践中的文化创造与超越是新农村法治主体文化生成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5.
论教学逻辑——兼评《逻辑教学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研究教学逻辑的必要性及教学逻辑的研究对象等问题,并对《逻辑教学与研究》一书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6.
二十年来,围绕《秋菊打官司》故事内容的寓意,中国法学界保持了经久不衰的讨论热情,这部电影也因此被塑造成人们反思中国法治事业的一个经典文本。在这部影片中,主角秋菊作为农村妇女的角色隐喻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农村所暗示的空间特征、还是妇女所象征的性别特征,都构成了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法治事业的切入点。借用齐美尔关于距离和陌生的观点来看,中国法治事业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并非来自一部分民众由于地理空间而产生的陌生感,而是来自立法者、司法者忽略了不同人群的不同体验(包括不同性别的法律认知差异)从而在不同人群的心理空间中造成了距离感。  相似文献   

7.
范鹏 《社科纵横》2005,20(6):230
文章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书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8.
再谈《红高粱》已经是一种怀旧,但面对当前令人眼花缭乱却精神萎靡的中国电影,怀旧也许可以重新发现我们渴望却失落了的东西。本文将通过反思电影《红高粱》所经历的“东方主义”理论批评,探讨电影语言所张扬的中国文化精神,梳理传统文化与东方主义这两者在中国电影中纠缠不清的关系,并提出在文化的全球商品化时期,中国电影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10.
信仰不仅具有神圣性更具有社会性.法律信仰在中国法治社会初创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价值.构建法律信仰的关键在于权力阶层的自省与自控.秦帝国开历代法治之先河.秦以法治吏,以吏治推动法治,以强制力促进法律文化的塑造.重新审视分析秦法治与吏治建设的经验,对当代国家主导的法制建设与法律信仰建构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79年<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首次提出,1982年宪法确认的法律监督,是我国国家制度建设中具有承上启下重要历史意义的立法事件.由于种种原因,法律监督的历史意义未受到重视,并导致法律监督的基本理论和制度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制定一部<法律监督法>,以更加全面认识我国法律监督产生的历史价值,促进我国法律监督的基本理论研究.没有<法律监督法>的法律监督不但不合理而且不现实.  相似文献   

12.
沈建芳 《生存》2020,(12):0081-0082
朱自清的《背影》,用朴实的语言,写实的手法,将父子深情演绎得刻骨铭心。教师拿到文本,往往更多的关注到了公认为经典的“四次背影”和“四次泪目”。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能深入挖掘父亲的内心,抓住父亲在文本中的几处“矛盾”心理,那么,对父爱的深沉以及父子深情的解读,也无疑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3.
<管子>为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派的著作汇编,其论述兼具儒、法、道、阴阳、兵、纵横等各家言论,彼此之间对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论述或有相和、或有主次、或有相对,故德治与法治关系不能一统定论.因此,关于<管子>中德法关系认定上的主德治或主法治亦或德法并重都是有偏颇的,其德治与法治关系起码涵盖:儒家主张德主法辅的关系;法家主张法主德辅的关系;儒、法折衷派主张德法并重的关系;道家主张道统德法、法源于德、存德去法的关系;阴阳家主张顺应阴阳五行基础上的德先法后关系;兵家主张兵治为本基础上的德法并用关系;纵横家主张纵横捭阖基础上的德主法辅关系,为我国当前德治与法治建设中的德法融通提供了借鉴并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是否有逻辑问题的争论焦点在于中国古代是否有必然推理。中国逻辑史研究者对该问题的回应多为描述性论证,而鲜有实证研究。以《九章算术》开方术为对象,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开方术中的必然推理机制是科技推类推理,其推理程序为:一,立类;二,寻同;三,推类得值域;四,对余数反复适用上述三步,直至得出需要的结果。中国逻辑必然推理机制的证成,为中国古代逻辑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5.
从物质主义身体政治的角度看,英国当代作家安吉拉· 卡特在小说 《新夏娃的激情》 中通过考察女性面临的身体困境,指出女性身体是由消费神话、 母权神话和父权神话三种神话话语塑造起来的沉默无言的被动他者和观念化产物,而不是物质性的身体本身.卡特检视并批判了这些神话话语对女性身体的观念化塑造,并借助主人公艾弗林的变性之旅消解了身体与性别之间固定的能指与所指关系,重新唤醒了基于感觉经验之上的身体物质属性,实现了女性的身体解域,塑造出一名在思想意识层面摆脱了西方传统文化观念殖民的"新夏娃",从而实践了自身独特的物质主义身体政治.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21,36(1):44-50
法治是现代政府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共产党宣言》的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法治要义在于它是体现阶级意志性的良法,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是法治的生命力,法治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法治全球化助力国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法治理念在当今中国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其当代价值在于恪守以人为本,体现人民意志;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构建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全球格局,营造法治地球。  相似文献   

17.
胡建舫 《唐都学刊》2014,(2):120-123
《炸裂志》是阎连科在所其标举的神实主义道路上的又一次艺术实践.但结果依然差强人意,并没有很好解决史志求实与小说讲求虚构的内在矛盾,主人公性格的丰富性严重不足,人物形象缺少正面的精神引领作用.小说始终艰难地游走在神与实之间,导致了事实上的两厢掣肘,空灵因囿于写实记录而无法升腾,生活展现又因作者专注于所标举的神实主义实验而显遮蔽,无法实现神与实——文本的表与里的恰切同构.  相似文献   

18.
雷晓敏 《唐都学刊》2012,28(4):76-80
《个人的体验》是大江健三郎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如何对待脑残疾婴儿的故事。主人公鸟得知自己初生的孩子患有先天性脑残疾后,陷入极度的心理矛盾之中。弃婴还是救治,他经历了剧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做出与残疾儿共同面对苦难人生的抉择。这部小说可谓苦难酿成的杰作,是向死而生的升华。作家给小说以转入坚持的结尾似乎有主观干预之嫌,但是作品人物与作家在苦难包围中经磨历劫,共同展示了成长的逻辑。大江健三郎小说高超的思想境界与艺术造诣,就是来自这样一种成长的逻辑和向死而生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资本逻辑的普遍统治是现代人的基本存在境遇.《资本论》对于资本逻辑的辩证叙述,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的现代人存在境遇的辩证诠释.这一诠释体现了马克思辩证法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表明“资本逻辑的存在论批判”是马克思辩证法独特的理论形态.马克思哲学对于传统实体存在论的颠覆,决定了马克思辩证法的资本逻辑批判不会局限于非批判的实证主义,也不会停留于黑格尔哲学的抽象概念式批判,而是立足于资本逻辑背后所隐藏的人的多重异化形态,对于资本逻辑的实体存在论基础这一理论的支点给予彻底瓦解.《资本论》的辩证法思想为当代人诊断现代性的时代病症,走出资本逻辑设置的精神藩篱,期许非物化的可能精神生活,提供了一条独特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