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本体论领域,客观性指物质性和人类物质实践活动性;在认识论领域,客观性指认识与客体的符合性、一致性和认识客体对于认识主体的外在性、独立性。讨论真理是揭示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和满足.价值认识是价值主体关于价值事实的认识,具备“合理性”的价值认识才是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真理是反映价值客体(事实)本质和规律的(价值)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真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分别体现在真理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认为真理的形式仅仅是主观的,这是一种不够全面的观点。真理的形式具有客观性,这主要从真理的构造形式(人脑先天结构),真理的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真理的表现形式(语言),真理的存在、发展形式(科学理论)等具有客观性而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关于真理的客观性的多种解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它们或者有悖于真理本质属性,或者与客观真理论的立论依据不符。其根源在于,在我国现行哲学体系中,"真理的客观性"的提法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在对"客观性"所作出的解释中,有的并不具有真理及本质属性的意义,有的合乎真理本质属性但与其实际用法相冲突。长期沿用这一提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出现的论述有直接关系,人们对马克思相关论述存在着误解。把握真理的本质属性,应坚持实践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将之确定为主观与客观的相符性。  相似文献   

4.
鉴定证据具有补充法官认识能力不足的作用,但鉴定证据属于双刃剑,因而确保其客观性相当重要。其客观性依赖于鉴定事项的必要、鉴定主体的中立、鉴定应用科学的可靠、检材来源的真实、双方平等请求、鉴定意见的公开等原则。  相似文献   

5.
证据客观性的信息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属性是证据法学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而证据的客观属性则是证据法学理论中必须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少学者对证据的客观性一直争论不休。通过总结证据客观性的各种观点,对其产生争议之原因予以阐析,并以“事实信息理论”为依托,从证据是存贮有案件事实信息的载体这一定义出发,对证据的客观性予以信息解读,提出证据的客观性包括作为证据表现形式的物与人的客观性以及证据中案件事实信息的客观存在性,这两者统一于证据之中,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6.
封来贵 《东岳论丛》2000,21(2):87-90
真理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或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基本属性 ,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而这种统一是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双向转化、互相作用所遵循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统一的凝结和体现 ;并据此对“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提出了质疑 ,主张放弃这两种提法  相似文献   

7.
实用主义的真理实效论立足于思想观念与人、人的活动的关系来确定思想观念的真假.它认为,一个概念或命题的意义是参照对这个概念或命题的应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或实验效果给出的,因而真的信念是那些富有实效的信念.这对事实(真理)与价值的二分法是一个有力的冲击,也是对其关系的一种有意义的解答.但实用主义用具有异质性的效用、价值来统领真理、取消真理,归根到底是片面而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与真理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在人类具体的历史的生活实践中,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可以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梅剑华 《学术研究》2022,(1):17-25+47
阐释学的任务在于一方面需要拒斥海德格尔的强制阐释,但不拒斥精神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需要拒斥还原的强制阐释,但不拒斥精神的客观性。我们时代哲学阐释的核心任务,乃是在这两种强制阐释之外找到第三条道路,既保留阐释学之为精神科学的精神性而非物质性,又保留阐释学之为精神科学的客观性而非任意性,从而建立真正的阐释学。本文将从对象的客观性、意义的客观性,以及人与世界基本关系的客观性三个层次来捍卫阐释的客观性,就《再论强制阐释》中关于阐释对象的区分、整体主义的解释原则进行系统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论“以事实为根据” —兼谈证据客观性和证明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律事实是裁判者在判决中认定的案件事实 ,具有全面性、确定性、程序性和权威性。法律事实与证据事实是一致的 ,都是证据材料再现的客观事实。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查证属实实际指涉的是证据必须是真实的 ,即具有真实性 ,并不是指证据的客观性。因此 ,证明标准应当确定为排除合理怀疑与内心确信 ,即特定国家或社区主流的评判标准。它是为正常而理智的普通人设计的 ,从而使判决获得正当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武新玉 《理论界》2007,(11):194-196
叶芝的《丽达和天鹅》(1923年)这首具有“可怕的美”的十四行诗,用细致、感性的描写再现神话传说的场景,暗示阳与阴、力与美的冲突和结合,把基督纪元前的古希腊文明的兴起,归因于性爱和暴力这两种人类本能。本文通过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和米歇尔·A·里斯卡的叙述视角理论对文中丽达的传统性别角色进行全新诠释,使我们认识到这首诗歌所表述的古典希腊神话传说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强奸”故事的复述,更是一个他者形象对话语、权力和真理的自我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1.
刘绪贻 《学术界》2012,(6):127-128,286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要忘了抚养、教育自己的工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恩情,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在发表言论时态度纯正,不说假话空话,而说真话实话.朱健国先生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武汉大学的纪念活动.其后果是,挑拨了武大和《人民日报》之间的关系,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弃苏投美”的提法,“弃苏”我是能够认可的,但我不能认可“投美”的提法.朱先生文中还有些论点不严谨、不科学.总之,他的这篇文章讲的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实话真话.  相似文献   

12.
真理范畴经历了一个从事实真理、价值真理到具体真理的历史发展过程。追求和实现价值是社会生活的根本目的,真理的探索有其价值目的。一个具体真理是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的统一,应当立足于这种统一性去理解和把握事实真理和价值真理。  相似文献   

13.
理解与历史:伽达默尔的真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伽达默尔把辩证法带入理解,消除了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通过"效果历史意识"去化解历史主义的自身困境.他设置为一个辩证结构:效果历史-视阈融合-时间距离,构成效果历史原则.通过"视阈融合"来扬弃矛盾和差异.他的效果历史意识本身包含着对黑格尔辩证法不彻底性方面的批判.正是他同时综合了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辩证法,克服了真理问题上的独断论和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4.
革命史体系与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逻辑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历史都是个人史,在历史的共名之下,可以包含有无数的个别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在历史与逻辑的关系辨析中,对学科的学科本体的重新确认和方法论的进一步总结,将文学史写作纳入到人类思想史的分析之中,在一般思维逻辑上确立一种历史哲学观念,从而把文学史学上升为文学史哲学。革命史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不一定能成为文学史和学术史的全部法则,应该在政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之内去寻找和确立人类性与个人性的尺度,以丰富人们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别是战争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我们应该对"世界历史"抱持怀疑态度,甚至更应该去怀疑"全球历史"以及"国家历史",因为这些历史撰写样式都存在着潜在的危险的一元化趋势.而"区域历史"则是更应予关注的一种历史撰写方式,它有着某种与"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背道而驰的趋势;而且区域历史学家们的工作,曾经并且将能够部分地抵制国家或者其代表者所实行的或者建议去实行的集权化.本文对定义区域历史做出了努力,并以美国的查塔努加(Chattanooga)区域历史博物馆为例对区域历史加以阐释,进而对未来的历史撰写表达了一种"让区域历史成为区域历史"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政治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新时期,当代文学史对审美转向的书写在受国内政治话语影响的同时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舞台吸收不同国际政治话语的决策有关.诸多当代文学史所坚持的启蒙并不是纯质的启蒙,只是一种被政治渗透的复杂多面体.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只有重新认识和评价一些具体和看似平常的问题,才有可能将我们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今天仍然囿于精英主义的立场坚持隐微和显白双重写作,那么,我们就会遮蔽在当代写作中已然形成的自由和公开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意义.我们和马克思一样深信,一个真正的哲人就是一个研究现实的普通的人.哲学家关心真理,他希望因为发掘哲学真理而流芳百世,但他应该懂得真理的传播决不能区分成圈内和圈外!极端地说,今天探求哲学新革命,就是探求面向大众的哲学.然而,选择这条路等于毅然选择了困难.为分裂的哲学(真理)与人民架桥伴随着层出不穷的困难,而对分裂放任不管则要容易得多.但马克思想要为分裂架桥.事实上,当哲学领域限于现实物质世界时,历史唯物主义是就此问题能够贡献出最具建设性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