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学的观点”不仅仅是一种批评标准吴晓平“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观点”。蒋培坤先生在《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研究》中对“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是从批评标准的角度论证的,在国内所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面的论著和教科书...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文学批评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恩格斯关于要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评价文学作品的论述引起文艺理论界的普遍重视,从理论上深入探讨这一要求的科学性,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试谈文学批评标准的客观性》一文(载《山东师大学报》1983年第6期,以下简称《谈》文)有志于此。作者试图通过自己的论述,使恩格斯的理论“得到较为圆满的解释”,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拜读之后,觉得此文尚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谈》文在“从文学批评标准的客观性意义上探讨”这一问题时,作了一些缺乏理论和事实根据的论述,这里谈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以作刍议,祈盼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标准是根本标准的理论观点,是具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的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点,含义极为深刻丰富。生产力标准“唯一论”,在机械地理解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将生产力视为“唯一决定性的因素”方面,落入了机械的经济决定论的窠臼。它似乎是强调了生产力标准的重要性,其实则以“唯一”取代了“根本”,使生产力标准庸俗化了。它是对上层建筑决定论的极端性惩罚,也是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痼疾的一种余患。  相似文献   

4.
李俊儒 《今日南国》2008,(20):62-64
“蓝老师,我不知道拿什么感谢您,就请您收下我做您的干儿子吧!”蓝为明病愈后拉着蓝老师的手动情地说。日前,忻城县果遂乡古楼小学“留守儿童”蓝为明突发急病,蓝老师独自把他送到村卫生所,并为他支付了医药费。这只是广西关爱“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重申并发展了这些思想,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本文即通过对这两个标准的分析研究,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中古文论中有较明显的“则天”思想,这突出体现在论证过程和论证标准两方面。在论述过程中,不主要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将所论内容与天象建立联系,通过证明自己的观点与自然界中的客观物象相符,来证明人事行为是“则天”而来,所以合理而不容置疑。在论证标准上,以是否符合天象或“与天互感”来判断作品优劣,能够“动天地,感鬼神”的作品是最好的作品。“法圣”和“宗经”都是“则天”的中间环节,因为圣人“则天”,而“经”又是圣人之言。这是古代“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在我国文论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席勒式”并非一个贬义的美学概念,而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席勒自己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诗歌,戏剧等大都具有浓重的主观性,重视中世纪文学传统和追崇自然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马克思对“席勒式”的批评是有其特殊历史语境的,从揭露与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的革命需要出发,他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批评,在运用美学批判标准的同时,也使用了历史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8.
“忠实”似乎已成为译者的天职。然而,现代翻译理论对“忠实”这一翻译标准提出了质疑.翻译研究中的解构学派试图解构这一标准,传统“忠实”翻译标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的哲学解释学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对传统“忠实”翻译标准的理解也应具有历史性。传统“忠实”翻译标准有可供解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的关系问题,理论界至今说法不一。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标准,前者是衡量标准;后者是检验标准。衡量标准因研究对象不同而不同;检验标准只有一个即实践标准。这两者关系密切,衡量标准是实践标准检验的前提和条件,而实践标准的检验是衡量标准的实际贯彻和体现。其次,文中对“真理标准”与“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标准”、“实践的结果”与“物质实践活动的结果”等概念内涵的界定,也有助于理解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代表日本纯文学最高奖项的“芥川奖”自1935 年设立以来,一直是奖励优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学奖。2007 年1月,23 岁的新锐派女作家青山七惠以《一个人的好天气》获得该奖项。作品反映出日本现代“飞特族”(自由职业者)身上显现出的较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即丧失了崇高理想后精神上的隐形疾病——“孤独”与“虚无”。笔者拟从这一角度对作品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1.
社会进步的标准问题,学术界曾以生产力标准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笔者在学习研究中,对“生产力标准论”产生了许多疑问,实在不敢苟同于“生产力标准论”,因而本文想对社会进步标准问题重新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生产力标准论”的最早理论来源是列宁1907年11—12月写的《社会民主党在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中的一段话。列宁是这样写的:“我们为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不应该支持地主式的资本阶级演进,而应该支持农民式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从十岁开始看鲁迅著作。鲁迅的思想和作品,深深影响、薰陶自孩提时代至今的我,并且决定了我的思想、个性和世界观的形成。我非常热爱和崇拜鲁迅!……”我认真地思索着,一字一顿地回答日本共同社记者伊藤正和另一位日本摄影记者。这是1979年11月的一天。 “那太好了!”神情一直淡漠沉静的伊藤忽然笑起来,“我们日本人对鲁迅先生也很熟悉;我本人同您一样,很早便看鲁迅的书,并且深深地热爱和崇拜鲁迅先生……”。“那么,至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同志’!”我也笑了。原来笼罩着谈话双方和其他在场  相似文献   

13.
科普作品已是自成一类的观念形态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一类文本。按照传统“文以载道”的规律,科普作品作为“文”本,必然承载各种科学之“道”,因而,科普作品之“文”与“道”,必然具有相异于其他文本的“文”与“道”的独特处。本文着重从哲学解释学观点出发,运用传统“文”、“道”关系理论,对科普作品的“文”、“道”关系做出了粗略的分析与界说。这将有助于深入认识、欣赏、评价和研究科普作品。  相似文献   

14.
“作者已死”和“作者不死”就其各自的观点来说,在不同层面都有可取之处,在它们自身所处的语境中均有其积极意义,但若将两种立场推向极致,就都容易导致对文本阐释的偏颇。事实上,作者与作品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批评实践中都可被视为两个互为伴随关系的文本。作者与作品这两个文本,自生成以后便各自在周围形成了自身的解读和阐释的语境,作者与作品之间有一种既相互呼应又相互平行的关系。“作者已死”与“作者不死”看似不可调和,实际上反映了作者与作品这两个“文本”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一对互为伴随关系的文本,“作品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受到作者和其他伴随文本的影响,而“作者文本”自身的生成和评判则受到作品和文学史的制约。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阐释学与“多向度”翻译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翻译界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但总的说来 ,经典译论一直以对原文的忠实作为翻译的最高标准。从现代阐释学的基本原理出发 ,探讨了翻译标准的“忠实性”问题和翻译活动中的“多向度性”问题 ,并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您知道“香八拉”在北京啥地方?知道啥叫“装香蕉”?“毁容小道”是如何锤炼这帮“男驴女驴”的?如果您知道一部分,说明您爬过山;全知道,说明您已经爬了不少日子;如果您一样不知道,那得努力,最起码说明您“奥特”了。  相似文献   

17.
“您是否因不知道给小孩取什么名字而抓狂?您是否厌烦了一个人逛街、旅游?您是否在为室内装修而苦恼?如果有这些需要,您都可以联系我。”小凡的名片上,写着“自由职业”几个字。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党的十三大所提出的“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观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不工,亦视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见《人间词话附录·人间词乙稿序》,以下简称《乙稿序》)王氏认为,衡量境界有无的标准是“真”,而衡量意境深浅的标准是“浑”。下面就对王国维衡量境界有无深浅的这两个标准谈些看法。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云;“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作品中怎样的景物才称得上是“真景物”呢?依王国维,“真景物”的标准有二条:第一,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必须真切鲜明,富于直观性,即王氏所说的“不隔”。何谓“不隔”?“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在一些文艺理论教材中,在报刊的讨论文章中,对文学批评的核心内容——批评标准问题,众说纷纭,集中到一点就是对毛泽东同志的文学批评标准理论,提出不同韵看法。如有的说它是庸俗社会学的一种表现,有的甚至说它是打击作家作品,造成文学批评严重弊病的根源。总而言之,它是不科学的,因此必须用新的标准取而代之。新的标准是什么呢?有的同志提出“真善美”是文学批评的标准;有的同志则认为文学批评标准应当回到恩格斯提出的“美学和历史的观点”上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觉得这些新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