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日本文学的百年历史,是在明治维新后初步完成文学的近代转型的基础上展开的。在即将迎来21世纪之际,回顾日本文学走向现代化的百年历程,有许多课题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本文重点探讨日本文学观念的更新、文学上自我的确立、审美理念的传承等三个问题。概括地说,这三个问题都与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一主要课题密切相关。文学观念的更新明治维新这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造成了日本政治文化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在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上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性,一方面带来政治上的某些改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动摇了旧的信仰和…  相似文献   

2.
王燕 《南亚研究》2008,(2):80-84
现代主义小说是印度二十世纪文学中的重要构成,其发生、发展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各时期的创作成就分别以泰戈尔、阿葛叶与布塔代沃·巴苏和"新小说派"作家群为代表.泰戈尔实现了印度小说叙事手段的现代性转型;阿葛叶和巴苏为印地语、孟加拉语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中后期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的"新小说派"借鉴、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和表现手法,融合本土小说叙事基因,强化现代性诉求,坚持立异标新,对印度文学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0世纪初期以来近70年的中国文学思想理论的发展和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进行了宏观考察和研究,认为中国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建构起多元开放的“人的文学”观念体系,到了30年代由于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又分化成两大主要理论体系,即以鲁迅、周扬、冯雪峰为代表的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由于适应了中国急迫的社会政治革命要求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观念,以朱光潜、沈从文为代表的非功利的文学审美理论,在唯物史观和艺术社会学范畴之外丰富了现代中国文艺思想。上述两大理论体系中一些真诚的理论家,在把握“文学-人”这个核心进行艺术思考时,不断突破自身的理论局限,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对立面的某些理论思想,从不同的方面改造和发展着“五四”开创的“人的文学”的思想,构成了总体历史发展的多向分离和总体趋近的运动轨迹。这将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有两点历史启示:一是文学观念的建设必须以文学和“人”为核心,对于文艺规律的探讨不能偏离人所创作的这个文学主体;二是新时期文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应该向着历史的“新的综合”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的当代文学,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影响当代中国文学走向的中外现代思想资源,包括“五四”新文学、延安文艺、民国时期国统区文学、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模式以及东西方现代文学和思潮。理清它们的起落消长与当代文学观念的调整和艺术方法的革新间的关联,不仅有助于面对未来而且有可能重新激活“传统”,使20世纪中国文学的构架更为清晰、完整。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学部自成立以来,其性质和职能经历了从中国科学院的学术领导机构、最高决策机构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咨询机构的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在三个历史阶段的演变中,20世纪80年代初从中国科学院最高决策机构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咨询机构的变化,相比较而言,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乃至中国学术制度发展的影响更大。在回顾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基础上,文章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数据为依据,探究和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制度变化的历史原因,阐述和论证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制度对中国学术制度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5,(6):124-129
作为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一部分,20世纪前期的东北文学话语爆发式地发生了变化和创造,来自传统、西方、地域的多种体系的文学话语交鸣共处,使东北文学在一段较短的历史时期内经历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话语实验,在地域、时代、历史、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做出了新的文学选择,回应了历史与时代对东北文学的吁求。《点金术》、《出人意外》、《家庭革命》三文本中体现出的话语选择历程,虽然有欠融会贯通,但也颇有历史意蕴,它们保存了大量的传统元素,保存了新旧文学话语博弈的历史样态,是值得珍视和记取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7.
论改革开放中的文化价值冲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广文 《求是学刊》2001,28(3):19-26
进入 2 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将会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由此在价值和现实层面将产生一系列矛盾和价值冲突。这种冲突在文化价值层面主要表现为 :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 ;经济与道德的价值冲突 ;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 ;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冲突。而从文化现实层面考察 ,其冲突则表现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三种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追求的文化群体之间。它们既有矛盾冲突 ,又有融合借鉴。在这一表现过程中 ,中国文化亦将在新的价值层面开始新的整合 ,这也将是今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8.
不了解乡村,就很难了解中国。作为中国乡村化的寻根文学很能体现出中国情韵。但由于现实的原因,小说中又具有诸多作家所倾注的主观意绪和现代色彩。本文就以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作为考察对象,从传统生命美学角度思考了寻根文学在回归传统生命美学的过程中所显现出的新传统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管宁 《求是学刊》2003,30(6):104-108
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新生代和私人化两次小说叙事转型,不仅是作家文学观念的变化使然,同时也与这个时期大众文化兴起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密切相关。进入新世纪之后的文化转向,使文学更趋边缘化。但如果人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学,就不会对文学的处境抱悲观态度。  相似文献   

10.
当下的中国处于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以往的建立于进化论、阶级论和启蒙主义的文学史观也是颇有价值的;但是,进入21世纪,由于“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也由于社会时空、文学功能和美学趣味的巨大变化,教材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已远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文学的发展需要,因此亟待重建和确立一个更为公正、平等与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是以人道主义为最高原则,以真、善、美为三个闪光点,其最大优势是具有普适性、超越性、公正性和人本性的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