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教育倾向既体现于作品创作倾向,也表露于小说理论。其教育倾向的内容可归纳为:政治教育、历史教育、人格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地理教育、婚爱世情教育等。造成此一教育倾向的原因主要是:身为士人的小说家和小说理论家热衷以小说表现自己的人文情怀;传统的文学教化观作用,以及通俗小说文体与生俱来的说教素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所体现的教育倾向在不同的小说发展阶段呈现为不同的内容和体现形式,它们构成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教育倾向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所谓尚理倾向是指小说作者通过人物性格刻画、故事情节描述、结构布局的安排,以及创作动机的表露所体现出的推崇或崇尚理学思想精神的态度。《三国演义》的尚理倾向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传达:一是倡主拥刘反曹:对君臣纲常的推崇和坚持;二是夸写刘关张结义;三是教诲读者:承传理学家道德说教传统。造成《三国演义》突出尚理倾向,以及采取如此传达方式的根因在于当时社会浓郁的理学思潮,以及这一思潮影响下生活方面突出的尚理风气;而从文学自身发展的角度看,《三国演义》尚理倾向及其表达还与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传统的文学教化观对小说作者作用与影响有关,同时还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文体与生俱来的说教性特征相联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在内容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劝惩教化 ,劝惩教化几乎贯穿整个古代小说的始终。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向来低下 ,正是因为有了“劝惩教化”的保护色 ,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才逐渐有了“小说”的一席之地。历代学人都将中国古代小说的“劝惩教化”归之于儒 ,其实 ,“劝惩教化”并非儒教所专有。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有大量佛、道“劝惩教化”的例子。古代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得以确立并逐渐得到提高 ,这不仅是儒教“劝惩教化”所发挥的作用 ,还充分体现了佛、道“劝惩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汀的小说以道德教化知名。与庸俗说教不同,作家巧妙地运用了文本的对话性这一叙述策略向读者传递道德训诫。根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话性依存的前提为差异性、社会性和未完成性。奥斯汀小说中的道德培育也具备这三个特点,可见道德建构就是依托于文本的对话性来实现的,使读者在认同文本叙述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小说中所蕴含的道德寓意。  相似文献   

5.
利用“神道”传统进行道德教化是话本小说叙事特色之一。话本小说中“神道”种类众多,神道叙事灵活,富于策略性。小说大力宣扬神道好恶及力量,以种种善恶报应来引导或警惧世人,或宣扬天命迷惑民众。神道叙事与小说人物命运的走向、情节的建构紧密结合,将世俗社会的伦理道德评价融入其中。神道叙事既暗应了统治者“神道设教”的意图,也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通俗性。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神道设教”的形式、策略及场域极大地影响了话本小说道德教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石点头》中出现的道德说教,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道德说教产生的原因,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简述其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产生,从此“士”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为拯救社会、恢复社会的正常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直至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如此。使得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伦理说教,小说亦然。  相似文献   

7.
《富兰克林自传》叙述了富兰克林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详尽地介绍了他创业、奋斗、成功的历程,以及他为人处世的原则。作为一部成功的自传作品,《富兰克林自传》更倾向道德力量的展示和教化功能的推广,并通过使用小说修辞技巧——视点控制与时距控制等宏观技巧和反讽等微观技巧.来表现对读者进行道德教化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与西方近代小说的定义颇有相同之处,均强调小说的叙事性、虚构性、散文性以及道德教化作用,但西方小说的发生有一个很明显的轨迹,即神话——史诗——传奇——小说,而中国小说在古代经历了两条线的平行发展:神话——志怪小说,史传——志人小说,最后在魏晋时这两条线合二为一,发展为唐传奇。中西小说的渊源均是远古神话,由于中西神话的叙事方式不同,也就形成了中西小说不同的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9.
林慎思的人性论及其教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的道德建设与传统道德教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中国古代道德教化的理论进行挖掘,能够为当前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从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理论的哲学基础人性论入手,对唐朝末年著名思想家林慎思的教化观进行考察,分析他在道德教化的必要性、可能性、方法、途径等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可以揭示出他对于道德教化的本质和规律性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是多元的。统治阶级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把道德教化看成是为政治国的基本手段,并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教化系统。道德教化系统呈现出双系统特色,即显性道德教化推行系统和潜性道德教化推行系统。传统伦理道德的这种传播方式使道德思想大行于整个封建社会,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南,也为我们现代德育思想的传播提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士人"品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志于道"的求索精神;"以天下自任"的济世情怀;"修己以敬"的品格砥砺意识."士人"品格曾是近现代高校教师的重要的或基本的品格.从大学的合法存在、大学社会功能的发挥、社会对高校教师的预期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这些品格在新的形势下对高校教师的精神重构的意义,并认为"士人"品格在高校教师群体精神中的重构应有制度性保障,而制度建设应在规限与自由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续金瓶梅>是一部以文化整合为价值追求的小说,这一追求促使了该小说在叙事方面板块结构和议论壅塞两大特色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古代希腊哲学施加了诸多影响,作为东方宗教的基督教也很快被“西化”,成为“西方-欧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在这个“西化”的“过程”中,传统的欧洲哲学起到了“催化”的作用,使这个宗教更具有“理论”的“深度”,渐渐地成为一股强大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力量。这一宗教的“教化人心”的力量在于把“信-信仰”放在“知识”之上,而由“哲学”之助,它的“信仰”不是“迷信”,而是“理性”的,有“理论-理路”根据的,故而有“凝聚”为一种“力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突破了古代小说以男性形象描写为主的倾向,以中国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为背景,描写了城市生活中的女性世界,塑造了典型丰满的女性形象,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在女性形象的关注上,体现了作者创作意识的改变,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理性化特征,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叫化"考源     
"叫化"是在佛教文化语境中由"教化"表示说教劝化的意思演化而来.由于"接受供养"是佛教"教化"经常性的伴随事项,有时单说"教化"也包含了"接受供养"的意思,这个意思逐步演变为"教化"在特定语境中的构词义素.这一义素逐步显化、固化,并向主动请求施舍引申,渐渐脱离说教劝化的本义而成为一个新的义项.这一义项最终由佛家用语变为俗家语,在人们的认知中等同于乞讨,才有了"叫化"等字形的出现,并由动词用法延伸到名词:"叫花子"、"花子"成为对乞丐的俗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宗法社会的考察 ,讨论了传统宗法伦理及其对法律制度、法律程序和法律意识的影响 ,认为宗法政治伦理使传统政治、法律关系及其观念陷入道德化和非道德化二难境地。宗法经济伦理严重冲击着司法程序的建立 ,宗法士人伦理制约着“理性—形式化”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的形成 ,而氏族和宗庙则对法律起着抗衡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要求法律制度的保障并呼唤着现代法律体系的建立 ,但市场经济也存在着制约和瓦解法律精神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孟子》对古代诗学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直接促成了古代诗学的现实主义倾向,性善论则与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知言养气说是文气论、文德论的重要理论源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学术流派或学术思潮,以此为标志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儒学发展的每一段落,甚至包括其分化和遭到叛逆的段落,均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导致其时文学思潮、热潮或特定创作倾向的产生.这种情况可大致归纳为:孟、荀尚义劝学与宏辩文学思潮;两汉经学与大赋高潮;魏晋玄学与文学尚简嗜奇热潮;两宋理学与文学尚理倾向;明代理学发展与文学思潮的演变,具体表现为阳明心学与小说浪漫化思潮、泰州学派与小说世俗化倾向;清代乾嘉学风与小说炫耀才学热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重要的两个系统,儒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这种特定联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理论蕴涵.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数理机制论要--从神秘数字出发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游记》文本有典型的数理机制,框架取譬于"一元"之数,主体拟《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序,表现为"一"以贯之,"二"以变之和"三"以成立、"七"以成之等等。进而深入看来,以《易经》"天地之数"为代表的我国古代神秘数字在《西游记》中几乎都有所运用,从而《西游记》的形象体系几乎是一种"数字化存在";数理的原则决定了《西游记》文本的秩序与比例等,配合并凸显了全书因道成佛,证"无"成"空"的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20.
略论明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小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又不可否认存在着类型化的倾向。传奇英雄人物在肖像、言谈、行为等方面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另如才子佳人、妒妇、三姑六婆等形象也都有类型化的倾向。作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种倾向:依傍于前人的编著和受戏曲程式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发展道路,决定了其类型化的倾向。但我们又不能依据西方有关典型化的理论,对其作简单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