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创新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新生事物常含有旧事物的若干合理的基因并继承了旧事物的许多优点, 又除却了旧事物的若干不足或缺点, 从而形成了新的优点和特色.创新往往不是简单的将既有的旧事物加以抛弃, 当然不排除有时需要大破大立的革命性变化.其次, 新生事物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必须是能够引领风骚、指引潮流、具有生命力的, 必须是在一段时期内被人们所乐于效仿、跟进的事物.再者, 由于创新必须从继承中来, 这就要求我们对既有的事物应当具有深刻的了解, 掌握其规律, 洞悉其优点和不足, 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方能有的放矢地加以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练好基本功.最后, 由于并非所有新、异的事物都是新生事物, 都比既有的旧事物优越, 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创新的同时, 也要注重继承, 不要轻易舍弃既有的事物, 否则我们不仅不能前进, 反倒退化.  相似文献   

2.
世界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每一事物都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环节,都只能存在于与其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中。为了要了解单个的事物,我们就必须把它从整体中抽出来,暂时孤立地去考察它。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个事物,总是由别的事物所引起的,而这个事物,又总会引起其他事物来。引起某一事物的事物,就是产生这一事物的原因,被某一事物所引起的事物,就是这一事物所产生的结果。事物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  相似文献   

3.
谈剔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在流,一切在变,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剔旧就是一个图书馆藏书的代谢过程。怎样做好剔旧工作呢?第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剔旧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剔旧,好处如前所述,从空间、流通与继续发挥作用这三个方面予以说明了,还从新陈代谢这一哲学高度说明剔旧的必要性。剔旧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对藏书剔旧还是不剔旧,赞成别旧的人居多。但有些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有些不同。他介怕剔错、怕负责任,或者有书藏得越多越好的想法,不愿意剔旧。这就有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必要。从普通工作人员到领导干部,都有逐步提高认识的…  相似文献   

4.
她的名字在世界各地众所周知,但这个给了我们撒切尔革命的女人现在是她从前的本人的悲哀影子。玛格丽特·撒切尔几乎每天在报纸上被人提及,但这些报道始终与撒切尔主义或者撒切尔-代有关。撒切尔仍是一个偶像,但这个实际的女人已被人抛弃和遗忘。  相似文献   

5.
作为哲学范畴的“扬弃”,目前国内若干哲学教科书为之所作的质的规定,就是“对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这个规定,现在似乎已经成为公论了。但是,“扬弃”是仅适用于旧事物,还是既适用于旧事物,又适用手新事物?是仅在旧事物的根本质变过程中有其存在的地位和作用,还是既在旧事物的根本质变过程中有其存在的地位和作用,又在旧事物和新事物的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其存在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周谷城教授的立论是:“矛盾既是可以解决的,就必有不矛盾的时候,就有无差别境界或不矛盾境界。这一境界存在于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开始,旧过程完结新过程发生之间。”他无疑认为“无差别境界”是客观存在的。我认为这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矛盾的解决”?所谓矛盾解决只是指事物经过质变而解决了旧的统一体中的矛盾,旧的矛盾发展过程让位于新的矛盾发展过程,而并不是说没有一切矛盾了。客观辩证法告诉我们,由于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之网,因而在前一种事物中必然有着发展到后一种事物的内在因素,在旧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就已孕育着新的矛盾(这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历史学上总要莫名其妙地多多少少犯一些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毛病,同时在普通日常思维与相互交往上也同样会其名其妙地不能完全摆脱相对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影响。的确,这种说法的主要错误现在已经很明显,无须我们指出了。如果所有的判断都受到影响,我们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区别不同影响程度的东西了;如果所有判断都带有偏见、主观、偶然性扣相对性,又有什么判断更加带有偏见、主观、偶然和相对性的呢?如果“主观”、“相对”、“偏见”等字眼都不是比较和对照的字眼,都不意味着可能有所谓“客观”(或“不大主观”)、“公正”(或至少“不大带有偏见”)的话,这些字眼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把这些字眼用来指任何东西,用作绝对字眼,而不是相对而言的字眼,那就是对它们的正常用法的一种修辞性的歪曲,是一种“人皆有死”那样空泛的警告,是要我们全记着自己多么微弱、无知和渺小,是一条严厉的格言,也许有它的益处,但在追究历史上责任的问题方面并不是一种严肃的学说,对任何一羣道德家或者政治家或者人类都用不上。我们的有些判断无疑是相对的和主观的,但余下的并不如此;因为如果我们所有的判断都是如此的话,如果客观性在原则上是不可想象的话,那么主观和客观这两个名辞就不再是相反的了,它们就不再有任何意义;因为一切联带的名辞都是存亡与共的。  相似文献   

8.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新事物都是对赖以产生的旧事物的否定。在其否定过程中,旧事物中的一部分被抛弃了,一部分则继续保存下来,由此使新旧事物之间呈现出发展的继承性。那么,新事物对旧事物是如何继承的?而继承的又是什么呢?这是我们研究事物发展继承性所不容忽视的问题。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其内部的矛盾推动的,而其内部的矛盾性又是由具体条件决定的。由于条件不同,使得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及其转化呈现极其复杂的状况:有的由于否定一方的力量增长没有达到足以克服对立的程度,使得对方中的某些东西得以保存下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我国流行这样一句哲学语言:革命者的任务就是宣传事物的辩证法,促进事物的转化。不少人把“促转化”看成是一切工作的目标所在,似乎保持事物原来的质态就是保守、落后的表现,实现转化才是革命、进步的表观,不加分析地对事物的转化一律肯定,对保持事物原质态的一律贬斥。这恰恰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没有达到“宣扬事物辩证法”的目的。 诚然,马克思主义者是十分重视转化的。转化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质变,是飞跃,是由旧质转变为新质的决定环节。旧质在一定条件下会限制量的活动范围,只有通过质变,打破旧质对量的活动范围的限制,使矛盾得到解决,才能实现事物由旧质到新质的转化,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所以,否认旧质向新质的转化。就是否认质变,否认飞跃,就必然要从根本上否认发展,否认辩证法。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的质,来一个转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尤其是在革命转变时期,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往往特别强调质变,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完全正确的。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在很多场合强凋转化的重要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讲辩证法离不开讲事物的转化。迄今以来的人类历史上  相似文献   

10.
主观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显然,对人来说是极为宝贵的。但在哲学史上,它曾经被旧唯物主义抹杀,而被唯心主义绝对地夸大。在实践中则相应地会表现为两个极端——或者是懒汉懦夫式的无所作为,或者是唯意志论者的狂热。此二者都削弱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当发挥,降低了人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推动事物前进的伟大作用,贬低或者歪曲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过失犯罪的发生在于人在认知活动中对引起过失犯罪的危险的注意的欠缺。注意是一种伴随着认知过程中的具有“前置”性的心理状态。人认识任何事物,都要首先对该事物施加注意,没有对某事物的注意就不能对其认知。因此,各种心理因素影响认知首先就要影响注意。错觉、情绪和情感、不良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遗忘等心理影响注意,改变注意的指向,对应当注意避免的危险没有注意,或者没有充分注意,或者不能注意时,就造成了注意的欠缺,从而构成过失犯罪。注意欠缺的类型可以划分为转移型的注意欠缺、分散型的注意欠缺、不能型注意欠缺、拒斥型的注意欠缺。  相似文献   

12.
在电影《我们害怕》中,这个害怕着所有周边事物的女人说:“我别的没有什么,就是房子多。”一样都缺乏安全感的观众们很快就被打动了。是啊,我们没有家,我们害怕,我们需要房子。  相似文献   

13.
张筱萱 《金陵瞭望》2010,(22):52-53
在如今电视银幕上,我们早已习惯了这一现象,一旦有个新兴的事物受到普遍欢迎。与其类似或者相关的事物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攀亲,很有默契。  相似文献   

14.
润生 《中华魂》2008,(12):68-69
就一般情况而言,一提艺术、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这些字眼,就会使人感兴趣,让人喜爱和敬慕。然而事物是复杂的,一分为二的法则往往会起作用。面对伪艺术、伪艺术家的邪恶状况,定会使人惊奇、忿怒和恶心。您相信吗?在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土地上,竟然就有令人厌恶的伪艺术。这有铁的事实为证。您可到京东北四环外所谓北京大山子798艺  相似文献   

15.
《人生与伴侣》2011,(8):27-27
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拥有文学学士学位的演员耿乐,笑称自己并非一个文艺青年,这个热爱开越野车,却也学习太极、读佛经的男人,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宅男,或者浪子。耿乐似乎从骨子里拒绝一切标签,也拒绝给身边的事物贴上标签。作为演员,他一年只有一半的时间在家,而家,并不是他一点一滴堆积的窝,不是漂移的旅馆,不是任何被定义的事物,然后,我们将之理解为:家,是耿乐的禅。  相似文献   

16.
印第安问题是当今加拿大人谈到印第安人时最常用的字眼之一。解决这个所谓的问题也是加拿大政府长期以来印第安政策的核心和指导原则。然而,如果我们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深一步的研究,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印第安问题并不是印第安人的问题,他们更不是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而是这个问题的受害者。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加拿大白人政府所一直奉行的白人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看到戴望舒打着油纸伞,从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踽踽而来时,会感到这正是他前期诗歌的一个典型形象,那么忧郁、凄寂,我们处处都碰到这个独自徬徨的身影.让我们翻开《我的记忆》和《望舒草》看看,触目所及,皆是“忧愁”“哀怨“、“呜咽”之类的字眼.他曾被称作爱情诗人,但绝大多数爱情诗全是凄苦不堪;或者是怨心中之爱不被体察,唯有悲苦度日;或者感慨昔时难再,徒增惆怅,因而见景发愁,听琴发悲,甚至在他爱着时也有愁苦的阴影:  相似文献   

18.
周晓斐 《可乐》2008,(3):22-22
刻意遗忘,其实是为了避开世俗的惊扰。我是一片生长在角落的青苔,土地是我母亲,雨水是我父亲。在一个雨后的清晨,我出生了,却被遗忘在这个荒凉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马克思本人十分重视实践思想,在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明确把“感性活动”即实践作为区别自己的哲学同以往旧哲学的关键。“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同其它思想一样,马克思的实践观也有一个对以往旧哲学的批判继承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对我们正确理解“实践”范畴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理论界研究实践的文章不少,但从这个角度研究的似乎不多见。因此,本文试  相似文献   

20.
穆东 《成才与就业》2011,(20):34-35
如今,不少人对"忐忑"一词一定不会陌生,很多人是通过歌唱家龚琳娜声情并茂演绎的那首"神曲"——《忐忑》才熟悉这个词的。很多时候真的不禁要感双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忐忑"一词仅从字形上就已将词义诠释得明明白白,即由于某些事物使"人心"一会儿上、一会儿下,或者对一些事物一会儿"上心"、一会儿"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