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两个民族"理论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社会的一种政治思潮和社会运动,是巴基斯坦的立国之基和印巴分治的推动力量。以阿赫默德汗的"穆斯林民族论"、伊克巴尔的"穆斯林国家论"和真纳的"两个民族、两个国家论"为思想基础和主要流派的"两个民族"理论是巴基斯坦立国运动的三大理论来源。作为英国落实"退出印度"政策的关键性步骤之一,《蒙巴顿方案》确立了成立巴基斯坦自治领的政治原则。随着印巴分治和巴基斯坦建立,"两个民族"理论最终实现了从早期穆斯林思想家的一种政治理想到建立穆斯林民族国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全球产业结构开始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近几年,我国已连续发布多件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文件,制定并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从国际上看,日本2002年已将"科学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调整为"知识产权立国",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看,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大都来自海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在由内河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国家海洋安全需要面对严峻的形势。从国家生命周期决定的国家安全需要层次看,我国海洋安全面临海洋生存安全、海洋发展安全及海洋崛起安全的三重压力,应该按照安全需要层次的主次分明、轻重缓急情况,谋划国家海洋安全战略,以应对日趋复杂的海洋安全威胁。  相似文献   

4.
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凸显了公共图书馆重大发展机遇和时代使命。在社会定位、服务对象,发展条件、资源占有等多方面"享尽"比较优势的公共图书馆,应积极适应国家战略需要,在坚持"公益"传统特色的同时,确立以"催生"人才、助力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为核心的发展方向,并通过转变思想观念、改革管理体制、提高核心能力、创新服务模式等,努力成为新时期国家人才基地。  相似文献   

5.
长沙文化产业的战略定位及其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沙文化产业应该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依托独特文化传统,建设"极富湖湘人文底蕴历史文化名城";把握加快开放机遇,打造"最具休闲特色国际化娱乐之都";壮大文化产业规模,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传播力,为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作更大贡献。其实施路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提出一个鲜明的口号:"快乐之都,幸福长沙";确立"走出去"国际化文化战略;推进"筑巢引凤"文化建设工程;实施"造船出海"文化发展战略,努力寻找国际化的文化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应当具有"社会最不利者"的视角。社会最不利者视角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重要元素现代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种改革战略方向:首先,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管什么"应该从社会最不利者的角度来定;其次,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怎么管"应当让社会最不利者清楚明白;最后,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管得怎样"应以社会最不利者满意为基准。  相似文献   

7.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从政府到高校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宏观战略上,美国国家领导人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上升为美国国家战略,并与经济振兴和社会稳定紧密相连;外部策略上,美国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策略为国际交流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美国将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从内部微观角度,以美国州立大学为研究对象,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外语学习和师资管理方面探析美国高等教育本土国际化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共“二大”研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一是党在成立后的两年,是否实现了其战略和策略的第一次转变;二是关于项英中共“二大”代表身份的问题.文章认为,党实现其战略和策略的首次转变应该是在“三大”或“三大”以后,项英是由中共武汉区委选派的中共“二大”代表.  相似文献   

9.
双循环格局下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蕴意表现为五大创新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单一空间向分层多元空间布局转变、从国内区域向国际区域拓展、从陆地区域向海洋区域延伸、从单向极化向极化辐射双向同促转变。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理效应体现在:立足西部发展以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融入"一带一路"提升沿线区域发展水平、区域联动协同促进世界经济均衡化发展三大维度,通过补短板、整合区域信息交通资源、协同区域经济平台实现集合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楔子战略”是冷战时期美国企图阻止中苏结盟、分化中苏同盟、削弱苏联阵营力量的战略工具。美国通过对中苏关系及其变化的认知与研判,适时调整其“楔子战略”予以应对:从最初“一拉一压”的结盟预阻策略,到“共同打压”的强压促变策略,最后转变为“一压一和”的分而治之策略。美国的“楔子战略”对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两国凝聚力从而促成了中苏结盟,也挑起了两国分歧争论并最终加速了中苏同盟分裂。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是将国家服务性和国家权威性联系起来并作出辩证理解与说明的第一人.恩格斯视国家权威性向压迫性异化为国家的"祸害",认为巴黎公社的革命性措施有力地避免了历史上不断重复的国家职能蜕变.列宁将恩格斯的国家理论付诸实践,在苏维埃国家建设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列宁提出:建立国家管理专门队伍,保持国家管理机关相对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该永不间断地学习,持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监察,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列宁对恩格斯国家理论的实践反思,至今仍然是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2.
印度教万神殿中女神是一群不可忽视的群体,她们拥有诸多面向和属性,其中最显著并尖锐对立的是慈悲和凶暴.印度教复兴改革者在民族、国家和宗教危机时期选择特定女神,并利用女神的这两个面向作为其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和象征,作为团结印度教群众、打击英国殖民者的手段,最终通过印度女神—迦梨和杜尔伽—母亲—祖国(民族国家)的模式成功塑造了印度民族女神的形象,对于在印度教群众中形成平等观念、统一观念、民族国家观念,形成共同体意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把科学教育视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根本,国家富强的根本,积极提倡和普及科学教育,倡导科学下嫁,尤其重视儿童科学教育.立志为中国培养科学人才,创造富裕、文明的社会.研究并借鉴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科学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共长征到达陕北以后,为图生存及抗日救国,积极联合哥老会。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对哥老会的政策有所变化,但中共不仅没有取缔或消灭哥老会,而且采取宽容、联合和改造的策略,与敌对势力争夺哥老会,表现出中共对民间秘密结社组织的争取和利用,显示了中共当时海纳百川的政治策略和统一战线政策的威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伦理现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军事爱国之政治价值取向,实现军事伦理观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统一;以深厚的国家民族观念为思想基石,具有浓厚而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尊严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伦理价值取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忠实捍卫人民利益;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战略谋划之最高准绳,以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为战略指导;以革命英雄主义为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这些系统的思想理论,从军事伦理角度极好地解决了"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如何去战"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问题.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唐末五代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战争状态,而这一局面的转机,是从后周太祖(以下简称周太祖)郭威建立政权开始.郭威称帝建国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改革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继承者后周世宗柴荣的文治武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周太祖郭威的节俭恤民,在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中极为鲜见.  相似文献   

17.
包括汉族在内的各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加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对于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局面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讲,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也是中国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即使是在全球化大潮风起云涌的今天,民族一国家仍然是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主权政治单位,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正是近代以来中国宪政发展进程的一个核心主题和神圣使命,所以,更需在当代中国的宪政言说中强化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后,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巩固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除了通过法西斯统治、经济统制、军事镇压等手段外,还以愚民教育,即宣扬"王道主义"、"建国精神"、"日满不可分论"和"溥仪诏书"等方式,麻痹东北人民的思想,泯灭民族良知.但其最后结果,是东北人民的民族觉醒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  相似文献   

19.
在综合国内外助老服务"时间银行"发展和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建设助老服务"时间银行"有助于建立社会化的养老体系,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时间银行"模式,适应我国低成本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要求,也是探索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养老服务的要求,同时有利于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要。为此,助老服务"时间银行"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依靠国家主导制定相关政策,自上而下全面开展,最终实现全国的系统构建和信息互通互联。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大一统思想,是顺应时代要求,代表人民愿望,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具有无穷生命活力的一种治平理论。它要求以先进文化为旗帜,以道德感化为力量,来团结人民而统一国家,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