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周南》中的《麟之趾》一诗,因为歌颂的是“麟”,历代封建学者便认为它就是神话中的“仁兽”麒麟,从而对这首诗作出了许多牵强傅会的谬解。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诗经》研究者们仍未对这首诗的传统谬解予以澄清,并对它作出科学的解释。《麟之趾》诗中的“麟”并不是麒麟;即便说到麒麟,它原来也不是个神话般的动物;而《麟之趾》一诗非但不是宣扬神异祥瑞的诗,正相反,它是古人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首婚礼歌曲,或议婚时的贽礼歌曲。这一结论,是我们对《麟之趾》诗逐字逐句重新考证后得出来的。该诗全文是:  相似文献   

2.
郑樵《通志》称“《史记》一书,功在十《表》”但是,《史记》的《表》存在许多问题。前人对此作过一些清理工作,如清代梁玉绳的《史记志疑》(下简称《志疑》)、张文虎的《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下简称《札记》),都是很有份量的著作。其中有些成果被近年出版的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所吸取,不过中华本的《表》中仍有若干舛谬有待订正。本文仅就《六国年表》中的《晋表》作了考订,以供晋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读李文初同志《释王勃诗中的“儿女”》(贵刊1981年第1期),感到把“儿女”一词只解释成年轻的女子,似不太妥当。唐诗里使用“儿女”一词很多,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宜一概而论。例如,杜甫《赠卫八处士》,有“昔别君未婚,儿女已成行”之句。很难想象,卫八处士的孩子全是“年轻女子”。到了近代,儿女的用法固然有专指女性的(如毛主席诗《为女民兵题照》),但也有兼指男女的。例如,孔厥、袁静合著的《新儿女英雄传》的“儿  相似文献   

4.
《九歌·山鬼》是《楚辞》研究中的一项难题。上古鬼、神通作,山鬼即山神。《山鬼》:“采三秀兮于山间”,于山即巫山,故山鬼乃巫山神女。这“是《九歌》研究中的一大创获”。此说发轫于顾成天《九歌解》,经孙作云《九歌山鬼考》的补充论证,闻一多《什么是九歌》和郭沫若《屈原赋今译》等的引述推广,《楚辞》研究者大致已普遍接受。但是,山鬼的其他种种底蕴和所思恋的“公子”(灵修)为谁之类问题,至今尚人言各殊。准此,我打算对《山鬼》作出若干新的探讨,力求揭示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诗经·小雅》与《周易·卦爻辞》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小雅》与《周易·卦爻辞》的忧患意识张崇琛《诗经·小雅》与《周易·卦爻辞》之间有着某些相似。而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种相似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忧患意识。《三百篇》中,反映忧患意识最多、最充分的要数《小雅》了。象《小雅》中的《节南山之什》、《谷风之什》...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本?本者,根也。《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书籍也。”书之称本,始自刘向。《文选》左思《魏都赋》“雠枝篆籀”,李善注引《风俗通》:按刘向《别录》,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  相似文献   

7.
历代对于《诗经·曹风·下泉》的诗旨说法不一,本文通过对前人观点的梳理与分析,以诗中的“有王”“郇伯”为切入点,并结合《左传》、《史记》等文献,认为“有王”应理解为“朝聘于天子”,“郇伯”应指文王之子(或文王的后人),而《下泉》为怀古伤今之作。  相似文献   

8.
我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心读者。每期《社会科学研究》我都认真、仔细地看。在省市级学术刊物中,我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名列前茅,质量是很高的。《社会科学研究》创刊至今十周年,已经逐渐形成了这么三个特点: 一是刊物发表的文章有新意。没有新意的文章,《社会科学研究》看来是不登的。所以,每期《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读后深受教益。  相似文献   

9.
一、释牂牁 牂牁一名,首见于《管子》,其次为《史记》。 《管子·小匡》:“余(齐桓公)乘车之会九,兵车之会三,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南至吴、越、巴、牂牁、(瓜长)、不庾、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其中,已有“牂牁”。《管子》一书,有主张不是管子所作,为后人所托。成书时间,当在春秋末或战国时。从《史记·管晏列传》:“太史公日:‘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管子春秋》,详哉其言也。”说明《管子》不是汉儒所造,在司马迁著《史记》前已有了。这是应当肯定的。《管子》中的“牂牁”,今的研究者,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当时居住在贵州的一个民族,仍处于氏族部落时期。《管子》成书约在春秋末或战国之际,形成民族而又载诸于书,其存在时间当必比成书时间早。“牂牁”,作为民族一名在历史上出现,是可定为春秋或战国之际。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在我国是一部妇幼皆知的古典名著,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通行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订正过的《三国演义》(简称毛本)。是一个为专家和普通读者所熟知的本子。但由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一个下层文人,并非历史学家,因此原本《三国演义》中有不少明显的乖离历史、地理、历法、职官、人物实际的错误;毛本改正了一些。但《三国演义》中的这些错误仍然大量存在。《三国演  相似文献   

11.
《诗经、邶风》中的《旄丘》一诗,素称难解。《小序》说“《旄丘》,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黎之臣子以责于卫也。”意思是说:黎侯君臣被黎人驱逐,居于卫国,滞留之日甚久,而卫国君臣不能援助他们返回黎国,因此诗人(被定为黎国之臣)登上旄丘,感忿而咏此诗。诗中所责怨的对象,就是不能援助自己回国的卫国诸臣。这一说法,并无史实根据,但在两千年来的《诗经》研究中却成了权威性的说法,直到今天还未得到澄清。  相似文献   

12.
赵学勇  李明 《江汉论坛》2006,1(1):110-114
90年前陈独秀等创办《青年杂志》的时候,虽然一点也不缺少呼唤祖国和民族青春的抱负与热忱,但他们绝对没有想到《新青年》会有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和文化价值:它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伟大传统。这一传统中包含的诸如民主和科学思想在内的现代精神将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支撑点,这一传统中包含的白话文正宗的运作不仅影响到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面貌,而且影响并决定了几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转型。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在去年联合主办了以"《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为主题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本栏目推出的便是论坛论文中的4篇。杨剑龙教授从《新青年》的封面与插图探讨《新青年》的文化意韵,固然别致新颖;李怡教授论述《新青年》中国家主义批判与个人主义倡立之间的关系,也是发人之所未发;赵学勇教授等的文章分析《新青年》思想文化的创世纪意义;苏桂宁博士论述钱玄同"汉字革命"的系列主张,都从不同的方面具体论析了《新青年》的历史价值,俱是见功夫、有己见的文字,相信读者读后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江汉论坛》今年第一期《〈水浒〉祖本探考》一文引有《皇明从信录》卷三十之文,由于作者所见之书破蛀不全,引文中凡缺七字。至是武定侯郭勋欲进其立功之祖英于太庙,乃仿《三国志》□□□《(水)浒传》为《国朝英烈记》,言生擒土诚、射死友(谅) □□□□,传说宫禁,动人听闻,已乃疏乞祀英庙……。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3期刊载了宋德金、丛佩远二同志合写的《平生四海惯为家》。该文的副标题《谈郭沫若同志一首未发表的七律》,和事实有明显的出入。据我看到的资料,郭老和金静庵诗早已收入1959年11月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潮溪集·溪集》题《和金静庵》。全诗除第七句和个别文字有改动外,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汤炳正教授致本刊编辑都《云梦学刊》编辑部: 贵刊所设重点栏目《屈原研究》,乃当前国内刊物之创举,并且办得颇有成绩,盖巴陵曾为屈子行吟之地,此一创举,实寓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其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支持,是理所当然的。我最近读到贵刊本年度1、2期,其中刊入《屈原研究》栏目的文章,选得不错。例如,以长于创新而知名的龚维英与张中一同志之谈《少司命》和《远游》,颇能发前人所未发,而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其次,《楚辞》学史之研究,当前方兴  相似文献   

16.
在写完《孤独者》的第四天,鲁迅又完成了他《彷徨》中的另一篇描写知识分子的杰作《伤逝》。同写《孤独者》一样,作者没有说明这篇作品是从何时写起的,只注有“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毕”,但据说这篇小说是作者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作者所撰《水浒》人物论中的一篇。文章具体分析了杨志、鲁达、武松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并进而认为《水浒》是一部“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对一向占居支配地位的“农民起义”说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18.
玄学之“玄”,语出《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微妙玄通.”(第十五章)《说文》:“玄,幽远也.”“幽,隐也.”“幽”字中的“幺”就有细小之义.奥妙的道理常常就隐藏在幽微之中.玄义是“远”的,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意在八方之表”.奥妙的道理,往往不是人的感官所能直接理会的,它存在于人的感觉世界  相似文献   

19.
文章起始于应用,是重实用的。我国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文章形式是甲骨刻辞,刻辞就是王室的占卜档案,青铜器的铭文,如《虢季子白盘》是记功文书,《散氏盘》是疆界的契约,《毛公鼎》是一篇诰命。同《尚书》相对照,《尚书》中也多应用文书,如《微子之命》、《康诰》、《梓材》等等。《周礼·大祝》篇说:“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这里的“辞”就具有应用文书的意思,把文书分为六类。《论语·宪问》上记载了“为命”的写作过程:“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从这种认真起草的过程,可以看出应用文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郭齐、尹波先生点校的《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下文简称郭尹本)从《朱子文集大全类编·补遗》辑入《训蒙绝句》九十九首。《朱子文集大全类编》是朱熹十六世孙朱玉于雍正八年刊刻,简称玉本,该书《补遗》部分存有《训蒙诗》一百首,其中的《太极图》一诗被郭尹本漏收。现在传世的各种版本的《训蒙诗》均为一百首,如玉本、徐树铭咸丰十年刊刻的《朱子集》、道光二十年刊刻的《重修朱文公类编全集》、《西京清麓丛书续编·养蒙书九种》中的《朱子训蒙诗百首》。然而据宋徐经孙《黄季清注朱文公训蒙诗跋》云:“绝句凡九十八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