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意象突兀诡异,情景苍莽幽邃,主题若隐若现,节奏韵律变换无定,充分体现出梦境中奇幻的特征。他在诗中对中国、上都、忽必烈汗的描写,并不旨在描摹现实,而是借中国题材作为驰骋想象力、渲染异国情调的艺术空间。忽必烈汗和他的御苑,经过柯勒律治想象力的雕琢和异国情调的涂染,悬挂在文学园林里的长青藤上,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一次又一次地抚摸。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廉希宪是我国少数民族畏兀儿族人,是元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他协助忽必烈取得汗位和统一全国,帮助忽必烈建立了各项典章制度。特别是对克服蒙古原来的杀掠政策、减少对经济的破坏,促进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蒙哥汗的即位是大蒙古国的重大事情,也关系到忽必烈建立元朝的重要问题。蒙哥汗是窝阔台汗之后,经十年动乱,由唆鲁禾帖尼别吉的帮助和拔都的支持下继承汗位的。蒙哥汗即位后,结束了十年动乱,巩固和扩大了大蒙古国的统治,为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尤其,蒙哥汗的即位,使黄金家族汗位由窝阔台系转至拖雷系后,忽必烈才会有发展的机会和称汗称帝的可能性。在此,本文试图分析蒙哥汗即位前后的大蒙古国的政治变迁,来阐述蒙哥汗的即位与蒙元帝国的关系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忽必烈汗治国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必烈汗的治国思想是元初兴盛和繁荣的理论纲领,其"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治国思想确立了蒙古贵族治国的基本国策。在国家的民族文化、儒学伦理、依法治国、经济兴国和国家信仰等方面的国家政策,充分体现了忽必烈汗的治国思想,也是认识和研究忽必烈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统元年到五年,忽必烈和其弟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从战前双方的力量对比看,谁都没有取胜的把握,但忽必烈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使他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占据优势,加上他的政治智慧,能够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终于战胜了对手,蒙古民族和中国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历史证明,谁代表先进生产方式,谁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由于在喀喇汗王朝境内作家写成的著作流传下来的很少,历史著作尤少,而且记载简略,因而阐述这一王朝的历史主要是依据其邻近国家或地区作家的著述。这样,在探讨喀喇汗王朝历史时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以下情况:一、他们的著作是以本国家或本地区的王朝为主体而编纂,只有在外交上或军事上(偶尔也在经济文化上)涉及喀喇汗王朝时才附带提及,自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直到目前甚至连编制一张确实可靠的喀喇汗王朝世系表都是困难的,更不用说详细地阐述其政治史了。二、喀喇汗王朝的史料,不仅散  相似文献   

7.
《察克喇瓦尔第阿拉坦汗传》(以下简称《阿拉坦汗传》)是16世纪——17世纪蒙古历史诸文献之一。此书主要记述了16世纪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汉文史料中称为俺答)一生的业绩,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传记体蒙古文历史和文学名著。《阿拉坦汗传》对于研究明代蒙古,尤其是右翼三万户政  相似文献   

8.
前言玉典赤(Egndeci)、八刺哈赤(Balagaci)均为元朝怯薛的职掌。虽然二者都是门卫,但玉典赤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负责守卫宫门,到了忽必烈汗时期负责守卫中书省省署出入口;八剌哈赤则是出现于窝阔台汗时期的法薛职掌,当时负责城门的警卫,在忽必烈汗时期是大都、上都城门的警卫。  相似文献   

9.
<正> 柯尔律治是十九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诗人和理论家之一,他在诗歌和文艺理论方面的独创性使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的诗《忽必烈汗》作于1797年夏天。据诗人自己介绍,他是在读忽必烈汗建造宫殿的记载时入睡的,梦中诗兴突发写下了二三百行诗。一觉醒来,他奋笔疾书将梦中所作付诸文字。但不想正写到激越之处却被人打断,《忽必烈汗》只写出了54行。这首神秘、荒诞、奇特、昂奋的诗歌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英国文学中最  相似文献   

10.
1258年,蒙哥汗因进攻南宋的东路军无功,改命忽必烈统率东路军。1259年7月,蒙哥汗在四川军中病死,忽必烈在军中闻讯,并得到留守和林的阿里不哥图谋即大汗位的消息后,即匆忙与南宋约和,赶回燕京。1260年3月,忽必烈在一批宗王大臣的拥戴下,于开平宣布即大汗位,5月,阿里不哥也纠合一批宗亲旧勋,在阿勒台驻夏之所宣布即大汗位。双方因而展开激烈的战争,至1264年7月阿里不哥失败,被迫归降,忽必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忽必烈登大宝后,使其得以摆脱蒙古贵族中守旧势力的牵制,按照他统辖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古典文学研究者对魏晋南北朝的诗歌、骈文和赋的文学成就都作了新的探讨,有一定的进展;但却忽视了“杂传”的研究。杂传的性质介于历史和文学之间。史学界对它的史学价值,在近年发表的一些论著中已被提到。目前的一些中国文学史著作把那些具有文学价值的著名的古代历史著作称为史传文学,而对魏晋六朝的野史杂传则很少提及。杂传属人物传记。古代目录学分类中一般把杂传列入史部。当代有的历史专著则把魏晋六朝  相似文献   

12.
关于元朝的社会经济,过去有些著作往往采取否定态度,认为蒙古贵族的残暴统治,给中国社会生产与文化以严重的摧残,不仅迟滞了中国社会的前进,而且起了逆转的作用。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本文试就元世祖忽必烈的“安业力农”政策及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作一浅析。这对于全面认识元初社会经济面貌,正确评价忽必烈在历史上的作用,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元朝建立者忽必烈汗 ,为夺取汗权和巩固汗权 ,大力推行“汉法”。其建纪元 ,立太子 ,废除豁里勒台制 ,改国号为大元 ,迁都到大都 (今北京 ) ,是为了加强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元朝建都城于大都 ,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忽必烈汗尊礼孔孟 ,重用儒士 ,是他推行“汉法”的重要内容。怀才不遇的儒士们 ,借机“汉法”之行 ,发挥其各自才能 ,辅佐忽必烈汗建立了大业。  相似文献   

14.
数月前,期待已久的,深受学术界欢迎的《阿拉坦汗传》终于与科研人员见面了①。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附有原文影印件。面对这样一部内容详尽的著作,探讨其撰写年代与作者的问题便接踵而至。据现有资料看,该书系一位佚名作者根据阿拉坦汗熟识的一名同时代人——达云恰的记录撰成②。1602—1607年在锡哷图·固什·绰尔济与阿尤喜领导下,《甘珠尔》译毕③。如该书所述,《阿拉坦汗传》的撰写年代必定在1607  相似文献   

15.
一本书底本外标题为:《Erdenitunumalneretüsudurorusiba》,可译作《名为宝汇集之书》,《阿勒坦汗传》是本书的通称。《阿勒坦汗传》抄本是于1958年由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的墨尔根巴特尔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王府发现的,...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出版的《蒙文文献丛书》已出版了诸如《土默特阿拉坦汗传》、《元史》等一些极有价值的、过去研究者们都很难得到的历史文献。本文所评的《蒙古源流》就是这一套丛书中的一种,它是根据许多中世纪蒙古历史编纂学著作中的一个手抄本出版的。全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导论;正文,即文献全文;正文注释;附录一,选自文献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诸部,建立起新兴的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以强大的武力四面征伐,建立了地跨亚、欧两洲,纵横一万余里的蒙古大帝国。不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发生过深远的影响。对此,古今中外著书立说者颇多。相比之下,对蒙古族历史上的一批杰出女性重视不够。如: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伦、夫人孛儿帖,对成吉思汗一生所成就的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在辅佐忽必烈“鼎新革故”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等方面,“当时与有力焉”;北元杰出的政治家三娘子曾三次合婚,忠实地继承和延续了俺答汗的事业,独掌政权40年。本文不能毕现历代女杰的卓越政绩,仅举数例,借以窥见她们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所表现出的政治责任感和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一七九七年是英国浪漫诗人柯勒律治(1772—1834)展示卓越才华的一年。数月间,他挥笔写出了《古舟子咏》、《克丽司脱蓓》和《忽必烈汗》三首脍炙人口、饮誉英国诗坛的名诗;后面一首更是惹人注目,被视为名诗中的奇葩瑰宝。《忽必烈汗》一诗到一八一六年才公开发表。一经发表就不胫而走,广为传诵。这首诗,美、妙、玄三味俱全。美,诗句很有节奏感;妙,构思别致,想像奇特;玄,含意令人捉摸不定,至今如斯。  相似文献   

19.
2004年8月20日至24日,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在天津、石家庄举行。会议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元史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元代政治、社会、文化及元世祖忽必烈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广泛交流。  相似文献   

20.
固始汗以格鲁派施主和保护者的身份率领卫拉特联军,首先消灭了喀尔喀蒙古却图汗,占据青海。继而进军西康消灭白利土司,然后挥师西藏灭藏巴汗,铲除了噶玛噶举派在西藏的统治,建立了和硕特蒙古和格鲁派的联合政权甘丹颇章。甘丹颇章政权建立后,固始汗没有自立为王,而是效仿忽必烈与八思巴之先例尊五世达赖为首,将卫藏十三区献给五世达赖喇嘛。但他并没有放弃对西藏的统治权,而是运用一系列施政措施及策略,达到了其统治西藏的目的。本文主要围绕固始汗略定西藏的一系列措施,挖掘藏汉文文献资料,分析这些措施背后的策略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