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安贝托·艾柯的阐释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阐释的无限与有界.阐释的无限开放性集中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艾柯的<开放的作品>这一知名学术著作中.艾柯将欣赏者和接受者置于重要地位,提倡接受者对作品的阐释过程应积极参与.然而,随着德里达、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等解构主义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批评方法的激发,在阐释实践中读者阅读文本的权利不断扩张,呈现出了"无限衍义"的情形.针对此现象,艾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明确提出应该为文本阐释设定某种界限的理论,力图为阐释寻找一种合法的界限,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2.
路遥的小说无论是在主要人物身上,还是在整体情感基调上,都体现出一种忧郁美,从而给他的小说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魅力.其形成的深层原因主要缘于作者置身的陕北地域文化、地方风情,以及由此导致的作者的个性心理和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3.
这里,时活跃于今日杂文创作园地的一支特殊的作者群体--文艺家型的杂文作者--作一研究,分析其创作动因,揭示其创作特色.并以此来显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杂文创作的成绩,挖掘近20年来杂文创作中若干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921年发表的小说<一个协会>,以一群中、上层阶级妇女对传统性别观念进行反思作为主要情节,探讨了一个极为深刻的主题--女性对男性神话的批评和质疑.作者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对统治人类几千年的男性中心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历史进行了激烈批判,突出体现了一种20世纪60年代末才开始在西方广为流传的新女性主义思想,使这篇小说成为新女性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作者被认为是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关键所在,作者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到了20世纪,语言学理论的兴起使批评家们开始把眼光从作者转移到了文学的语言学本质,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文学进行探讨。本文主要从当代最负盛名的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所写的《作者是什么》一文入手,结合法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从话语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不同于传统概念的作者理论。  相似文献   

6.
出版是一种文化活动,出版活动中最有特色、最具魅力、效益最高的内容就是创意,而最好的创意离不开策划.好的创意蕴涵了编辑的智慧,同时也是编辑策划能力的集中体现. 《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从策划、组稿到编辑、出版是极具创意的,集中了编辑和作者的共同智慧,值得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7.
话语重述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指说话人(或作者)在以一种方式提供信息之后,又以另一种方式对之进行说明.作为一种话语组织方式,话语重述体现了说话人(或作者)的语用策略,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听话人(或读者)激活更多或更具体的语境假设,以对其试图表达的观点或想法进行充分的理解.重述也是一种语用修辞方式,重述话语能传达额外的认知效果,是说话人(或作者)追求最佳关联的结果.此外,重述话语标记语可以提示前后话语具有阐释相似性,可以引导听话人(或读者)寻找关联,减少其理解重述话语时所需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晚期中国乡村治理的改革与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旨在回顾和描述20世纪晚期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进程,探讨改革的原因、动力、特点及其发展走向,分析改革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当前正在进行的乡村治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作者认为,20世纪晚期中国乡村治理体系改革主要致力于农村基层党、政、企、村组织的分权,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及其合法性的重建.这一改革是一种"支助型"的制度变迁过程,但是,"分权"与"重建"任务并没有完成,这不仅依然是新世纪乡村治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构成新时期乡村改革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来表现事物、行为、感情、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以及感官或超感官的经验.中国古典诗歌中蕴涵着丰富的意象.关于古典汉诗的翻译主要围绕着形式与意义这一二元对立的现象来讨论,实际上诗歌翻译可以看成是对意象的一种恢复与再现过程.基于此,作者讨论了古典汉诗中几种常见的意象类型,可译性限度以及一些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以仁爱之心和赤子情怀主要铸塑了纯真的少女、赤诚的妓女和良善的妇人等三类"纯真"女性形象,她们承载着作者的理想之梦,寄寓着他独特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也是其自身人格和性情的艺术呈现.这些女性形象发散出一种素朴、纯真的人性美光泽,给读者带来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但与当时现实女性的生存境遇存在一定距离,她们更多是承载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人性理念,泄露了其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文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