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政治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直接影响着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建设。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认同感,实现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引导政治参与需求、提升政治参与水平、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充分认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战略意义并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时代的要求,而从规范层面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路展开深入系统分析尤为重要。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需要着力健全参与制度、拓宽参与渠道、培育公民社会、提高公民素质、塑造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3.
公民文化建设的价值尺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庆钰 《文史哲》2003,(3):122-127
公民文化建设或称公民政治文化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在一些方面虽有重合 ,但无论在本质、内容还是目标上 ,二者都有很大差别。为了避免因强调公民道德建设而模糊和忽略公民文化建设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宪法为基本根据 ,提出并论述公民文化建设的一些规范和准则 ,对于公民社会建设 ,无疑具有现实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以微博为平台和载体的公民政治参与扩大了民众在表达利益诉求和意见、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等方面的政治参与,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微博政治参与拓展了国家和社会互动的空间,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利于政府管理能力的提高,彰显着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另一方面,微博政治参与也有着自身的局限和消极因素,要求政府进一步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提高公共治理能力,加强网络管理使之规范化,真正成为民主政治发展的促进力量。  相似文献   

5.
公民参与的驱动力在于维护和实现公民自身的利益。在现代国家里,公民利益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实的参与机制和政治体制,这是决定公民参与的现实基础。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加大政治体制建设的力度,对于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引导公民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使政治参与规模与政治系统相适应,是当代每个国家民主建设中必须认真探索并加以努力解决的问题。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前提条件;加强制度建设,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培育新型政治文化,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理论与公民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湘莲 《学术界》2007,(3):87-91
社会资本不仅是公民社会的基础,也是一切政治共同体的基础。公民社会与公民信任成为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这也使得社会资本与公民文化有了广泛的结合。公民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资本,而且有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和运作。培育公民参与意识、法制意识、主体意识以及信任和宽容精神,既是当代公民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在构建现代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发展公民社会,落实公民权利,培养公民意识,对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聂波  尹学朋 《船山学刊》2004,(2):189-19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部署,并将其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目标.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质是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需要培育出公民政治文化,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9.
论公民文化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主制度是由民主价值铸成的事实,在缺乏民主政治文化和民主信仰体系支持的国度,民主制度难以实现由形式到效能的跨越。而在民主政治文化的建设中,公民文化的培育处于核心地位。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宪法的分析,追溯了树立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文化的法理依据;然后,对公民教育的方式、内容、宗旨和范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发展民主,可借鉴一些西方的民主理论。公民社会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中介,而协商民主则充当了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工具,民主政治就是两者的契合点所在。从公民社会的视角看,民主政治是公民本位的回归;从协商理论的视角看,民主政治是保障政策合法性的根本制度,两个理论对政治的挑战,决定了民主的必要性。为了实现民主政治多向度的"前进",成熟的市民社会是必须和健全的协商民主相结合,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运行市场化和公共财政建设进程中,中国预算管理的公共化呈现出渐推渐进、体现传统政治哲学、"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实体和程序公共化分别推进、以"边角改革"推动"核心改革"等典型特征。预算公共化改革的进程,对于重塑政府治理结构,构建共同治理的预算管理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化资源的集群特征与文化产业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挺琳 《中州学刊》2007,(6):98-100
文化资源的集群性特征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走集群化之路,而建设文化产业集群的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政府前期投入管理,坚实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二是形成龙头企业,加速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三是依据文化产业的资源特点,做好文化产业集群的初始区位选择;四是利用产业集群的自组织原理,引导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方向。  相似文献   

13.
蒋进国(以下简称蒋):今年是您从教30周年,我读过您的长篇小说《金牛河》和知青生活散文,想请您谈谈知青生活对治学产生的影响以及学术研究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生态的特征及其建设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文化生态是在网络平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文化共融共生、和谐发展的体现,它使网络文化呈现出一种健康、和谐的发展状态。通过对现代传媒及虚拟社会的审视,发现网络文化生态呈现出人本性、多样性、平衡性、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让网络文化生态发展面临多种内生发展障碍。此外,网络文化生态发展还面临一些外在障碍,包括社会主体的非理性、制度建设的缺失等等。目前网络文化生态呈现非健康的状态,内在规律和特征是其本身的特性,很难通过外力解决。对管理者而言,只有不断提高社会主体的意识,建立相关制度,才能营造一个相对健康的网络环境,促进网络文化生态的有效形成。  相似文献   

15.
党内政治文化指的是我们党尤其是党的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政治情感、行为习惯等。党内政治文化在党自身建设和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价值。党内政治文化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精神动力,为党内制度建设提供价值导向,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思想保障。当前党内政治文化面临着封建残余影响、西方文化渗透、市场经济环境影响等诸多挑战,需要不断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构建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需要反躬自省,敢于铲除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传承创新,精于挖掘与弘扬党的优秀政治文化;吸收借鉴,善于汲取人类文明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阐述了政治认同的基本观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所面临的挑战。诸如多元文化冲击、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问题以及腐败引起的公信力下降问题等等。研究指出,加强公民教育有助于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主流意识与政治认同,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考量:应从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公民行为能力、建构大学生自主参与机制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7.
广州饮食文化景观的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拟在调查广州各类餐馆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广州饮食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并探讨其形成机理。对广州城区各类餐馆布局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广州饮食文化景观的空间布局呈现出如下特征(1)餐馆数量由中心商务区逐渐向外围递减;(2)粤菜馆居主导地位,由中心商务区向边缘区呈纺锤型分布;(3)湘、川菜馆集中分布于“纺锤”的两极。形成该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商业文化的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8.
微博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微博成了最受人们热捧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微时代"。微博对乐于接受和追捧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受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本文拟从微博的传播特征、微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入手,探寻构建"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其深刻的文化功能制约着社会秩序的建设,她们不但会规范社会人的行为,而且会具有更隐含的操纵和控制的作用,使受众根据传媒所构建的性别意义、模式和特征进行自我塑造和性别意识的定位.以王海鸰最具代表性的电视剧作品《中国式离婚》为个案,分析这些女性角色及其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从观众观赏心理角度,探析电视剧形象是否会成为现实观念建构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关于建设"信用福建"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新的角度论述了信用的内涵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用福建”的基本框架。作者认为 ,对信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但它们之间有主次之分、有层次之别。信用首先应该从经济方面来理解 ,其次从法律方面来理解 ,最后才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因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 ,不要简单地把它归入伦理道德范畴或一般文化范畴。经济信用问题的解决 ,主要依靠经济手段 ,辅之以法律的他律和道德的自律。在建设“信用福建”的过程中 ,要紧紧抓住经济信用建设这一中心环节 ,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推动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主体信用建设和法律规章、道德文化、监督管理三大保障的信用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