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才与就业》2009,(5):F0002-F0002
静安区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研究"普陀区社区学院的"街道(镇)社区教育发展性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杨浦区五角场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以‘三区联动'为抓手,推进社区教育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教育一枝独秀,早在1987年就被区教育局列为“社区教育”试点街道。多年来,这个街道的社区教育已由青少年校外教育、社会支持教育,发展到学校配合社区对社区全体成员的教育,进而发展到今天以“全员、全程、全面”为标志,创建学习型社区为目标的社区教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部和全国成人教育协会的推动下,我国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正在有序发展。为了推动社区教育深入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社区教育载体,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经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同意,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成协社教专委会)2008年起谋划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问题。2009年2月,组织专家和管理工作者草拟了《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建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对社区教育的日益重视以及社区教育发展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受宏观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教育机构功能和社区教育意识弱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仍然滞后,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为此,应高度重视政府主导社区教育发展的调控与引导作用,应对不同群体提供形式多元、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服务,同时要加强社区教育宣传力度,强化社区教育管理机构的建设,进而持续推动社区教育的改革、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层社区教育对于提高占据我国庞大人口的城乡居民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文化素养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几年,福州市的基层社区教育有所发展,但也存在着基层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满意度低、区域社区教育发展失衡、基层社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对社区教育的认知缺失、基层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主要问题。通过分析,文章认为应从增强推广宣传效果,提高对基层社区教育的认知;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要健全基层社区教育管理的机制与体制;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当地政府的财政扶持职能;实现基层社区教育模式发展多元化五个方面来解决福州市区基层社区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为社区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活动。其宗旨在于建设与发展社区,消除社区的社会问题,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振兴文化,促进人的社会化。探讨现代社区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的关系,对于进一步发展现代社区教育,提高社区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的终生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比较法对国外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与借鉴内容开展定性研究。系统分析了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的三种代表性模式,同时对中国社区教育逐步形成的四种发展模式进行介绍与现实评价。立足国情,学习和借鉴国外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探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思路及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走过了不同的历程,体现了不同的特色,形成了对社区教育的不同理解。在我国,一般认为,社区教育是整合了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社区教育具有社区性、灵活性、"三全"性、目的性和特色性等特点,具有公民教育、社区凝聚、社区发展、文化建设和资源整合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七宝镇社区学校所负责的辖区是由原七宝镇和七宝乡合并而成的,尽管经过多年城乡—体化建设后,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但高档商品住宅区、老镇区、新农村试点区、村改居(居民)区和市区居民动迁区的发展不平衡情况仍然存在,这就带来了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七宝镇社区学校以组团捆绑的方式,着力探索社区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0.
李京玉 《社区》2001,(11):30-31
经济的发展,居民?区的建设等等都需要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彼此沟通,香港社区教育实行的就是两种并行的机制,即学校本位的社区教育和社区组织本位的社区教育。前者是按照学校的条件和需要来发展与社区教育的合作,并以此为契机达到培养学生的社区归属感、公民责任等教育目标,同时让社区内居民拥有享用学校设施的机会。学校本位的社区教育从前致力于培育在校学生和年轻一代的品德、学识、技能和对社会的归属感,鼓励青年人不断追求新知识,勇于创新,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教育活动。后者以建立居民互助的关系为基础,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高居民觉悟。改善其生活质量,建立团结互助的社区,其教育活动主要围绕区内居民事务的范畴发展,政府的民政局负责协调。  相似文献   

11.
传统社区正在不断消失,政府建构的行政性的社区实际上是国家治理单元。尽管参与对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在政府权力的强烈干预下,已经演变成一种仪式性行为的社区参与机制严重制约着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只有深化社区参与、赋予居民更多的社区自主权,才可能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重塑社区,但这决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社区建设的一个目标是建立一种健康、有序的基层秩序,这种基层秩序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共同体意识”。这种“共同体意识”不同于原始社会没有经历过“个人观念”洗礼的懵懂观念。因为社区分化带来了“自然共同体”(如自然村社)的瓦解和人为社区的重组,这种重组不仅需要新的政治、经济联合,也需要以新的伦理原则为支撑。在今天的复杂局面下要建立新的“共同体意识”不能依靠恢复古典美德的浪漫幻想,而是需要面向未来的实践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是指城市一定生活空间的居民所形成的以区域为纽带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建设具有社会性、地域性、自治性、依存性和群众性等基本特性;城市社区的基本功能包括政治功能、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学习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等。  相似文献   

14.
促进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三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城市社区发展模式是政府、居委会、居民三主体单向度的,存在居委会角色混淆、可持续发展不足、过程意义缺失等问题。为此,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以居民为核心建构四主体三维框架,在循环互动中促进社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区重--素之一的社区心理要素,在社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带给居民以认同与归属感。但是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区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本文从现时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出发,通过分析解构社区归属感的因素,指出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社区最重要的要素---社区归属感磨灭,进而提出通过完善城市服务区域以及建设特色社区的方式,以期能够挽救社区归属感,达到重构社区归属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 ,利益是最重要的驱动力 ,只有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事业 ,形成社区居民的利益互动 ,社区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 ,社区建设才能合乎规律地发展。当前 ,城市化的发展为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我们应该在不断完善和提升现有社区服务质量的基础上 ,在观念、政策和体制等方面创新 ,使城市社区服务不断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7.
大中城市社区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社区化,社区社会化"已成为今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熟社区的标志是拥有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但当前尚有诸如社区服务资金来源困难、服务队伍素质与社区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诸多现实因素制约着社区服务的发展。为了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社区服务搞上去,必须注意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深化社区服务,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完善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运行机制,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多样化的服务形式。  相似文献   

18.
从社区归属感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区作为中国城市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经逐渐被广大市民所普遍认同和接受,成为中国城市社会再组织和城市居民再社会化的工具与载体。其中,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是决定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而社区满意度是影响社区归属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努力提高居民的社区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在社区生活中的满足感,以此促进社区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19.
社区发展与建设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建设与发展是以社区为单位的 ,如何动员社区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最充分的发挥其参与的积极性是社区建设与发展成败的关键。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组织及派出机构在社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企事业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的支持作用 ,充分发挥社团法人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的中介作用 ,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并且使地方政府组织及派出机构、企事业组织、社团法人组织和城市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合力 ,城市社区的发展才会有动力、有基础、有保证  相似文献   

20.
社区、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等概念,目前在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但是却存在着不少歧见。“社区”是相对于“单位”和“政府”而言的,而不是相对于“社会”和“社团”而言的。“社区服务”包括具有福利性的社区福利服务和具有经营性的社区社会化服务。“社区管理”中必须认真处理好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