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5.
6.
一盆红艳艳的灯笼辣椒,一盆果实累累的西红柿,一盆碧绿欲滴的四季葱,不仅能美化你的居室,而且可以随意采摘食用。这就是江西兴国县青年农民刘国庆推出的“盆景蔬菜”。刘国庆1996年初中毕业后,前往广州一苗圃厂打工期间, 相似文献
7.
多功能盆景花是利用花、鸟、虫叶、蜻等仿真器件与声、光、电等科技产品组装制作而成的手工艺品,不但外形精美,启动以后,还会展现虫叶飞蜻舞、鸟语花香、流光溢彩的动人景象,唱出各种悦耳动听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很受人们的喜爱,是深受欢迎的室内装饰品,其制作方法:一、制作工具:斜口钳、老虎钳、烙铁、直尺、梅花与平口螺丝刀、工作台。二、材料:绢质花朵、叶片、铁丝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张应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6):125-129
作为原始二元分类的重要范畴,左、右在传统文化的分类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周代是传统左右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尚左"的周人却实行着"右手的优越",同一时期集体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相悖及不同历史时期左右观的无常变化在揭示出矛盾的同时,也清楚地表明了传统分类体系具有对立功能的转换、对立之间不存在必然的一致性等特征,以及设立秩序、维系平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乌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史书中有成吉思汗出生时右手"手握凝血"的说法,其寓意后来发生了演绎和变化。根据对早期记载和后人演绎的分析,可知其最初的寓意是预示流血、杀戮或战争,后来转为世界统治者的预示,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又被赋予了金刚手化身的涵义。这一说法及其演变反映了古代蒙古人历史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张志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对于规范经济学中著名的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假说体系,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分别进行了辩证实证和形而上学实证,结论则分为冰炭不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恒论。马克思以全面、整体、系统的分析对斯密假说体系中的自然秩序、二元人性论、功利哲学(经济人)、纯粹竞争、一般均衡、理想社会逐一进行了批判,从而打碎了西方经济学中的硬核———斯密神话 相似文献
14.
将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与手指结构特点相结合构造成手式元素周期表,为更好地掌握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更直观地反映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需要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不仅共享物质文明成果,也要共享精神文明成果和文化发展成果.要确保社会成员,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也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需要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和送文化下乡、实施"文化低保"工程的基础上,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地区的文化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生产和消费不足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苗瑞丹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54-57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及宗旨等重大问题。坚持文化发展以人为本,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7.
郭福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1):120-122
"人的觉醒"是对魏晋南北朝政治混乱,社会痛苦的反弹。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是这种反弹的意识形态的衍生物之一。本文试图从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方面,探讨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思想根源和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焕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4(3)
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品质.与世俱进、与实俱进、与是俱进、与史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唐诗句法修辞对语境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曹林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5):59-63
唐诗句法修辞的运用和创新的过程,其实也是为自己创造接受语境,从而为获得理解和接受、产生修辞效应准备基础和条件的过程。作为唐代诗人们的一种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借助句法修辞对语境进行创造,对诗歌句法修辞的理解和接受、创新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7-80
意象创构的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源自《周易》的“观物取象”思想,并且形成了一个悠久的传统。该思想认为审美意象是审美活动中物我双向交流的产物,反映了个体的生命节奏与对象的感性生命的贯通,其核心乃在于情景合一。意象的创构以主体的审美经验为基础,通过主体独特的眼光和比兴的思维方式等,借助于想像力而达成的。这使得审美意象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特征。在意象的创构过程中,主体以感官尤其是心神体物,达到物我交融,并经由主体与对象的神合,在始终伴随着象的参与中实现了对道的体悟,从而也实现了人生理想与宇宙之道的贯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