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个童话的终结──顾城诗歌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对已故朦胧派诗人顾城的艺术风格、创作脉络、代表作的内蕴进行有效的探寻,对其杀妻自缢的原由作某些心理学上的解剖,并初步估价其创作的贡献和局限以及在当代诗坛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路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带有流浪气息的艺术形象,无论是蒋纯祖,还是郭素娥,他们都是孤军奋战,孤独与死亡常相伴随,难逃民族与历史给予他们的重压,生活在个体灵与肉的双重煎熬中。生命个体面对无边无际的时空,他们所做的反抗从开始便已注定失败的结局,但这种绝望的反抗将生命意义彰显出来,使人获得了存在的意义。从死亡、孤独与绝望三个侧面来分析路翎小说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3.
从细部考察白洋淀诗群变化中的文学实践,并在语境的追述中呈现白洋淀诗群与朦胧诗之间的血亲关系,进而充分说明白洋淀诗群在现代主义诗潮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发掘其在文学史和诗学层面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迷恋到迷失——顾城及其营造的童话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城是当代诗坛颇有争议的一位诗人,其诗歌创作体现出天真的童话理想,他始终在构筑自己迷幻的童话王国。自然、生命与女性情结是顾城童心构建与固守童真的最重要的因素,他对童话理想的追寻最终也由迷恋走向迷失。  相似文献   

5.
电影<金刚>在票房上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精细的特技效果和宏大的视觉场面,情感也是动人的因素.本文对比解读童话<小王子>与电影<金刚>,发掘出影片多种内涵下孤独与爱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电影《金刚》在票房上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精细的特技效果和宏大的视觉场面,情感也是动人的因素。本文对比解读童话《小王子》与电影《金刚》,发掘出影片多种内涵下孤独与爱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白洋淀诗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洋淀诗群”这一文学史现象是独特的。一般研究者把它作为“朦胧诗”的“附属”或背景来观照,视作“前崛起”、“前朦胧”。其实这两种诗歌是有实质性差别的。“白洋淀诗歌”更接近于一种诗歌写作的“原状态”。它不受意识形态控制,也不受接受群体的口味左右,更不受传媒或商业化因素的诱导,而是一种忠实于自我的“个人化写作”。作为在特殊背景下新诗不间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必要对其独立性进行梳理和廓清  相似文献   

8.
文学人类学认为,文学四大功能之一,即内在的精神治疗功能。这是文学对于人学本质——关爱人的体现。迟子建童年孤独,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这些不幸经历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的创作,使她的作品始终流露出一种忧伤的气息。迟子建借助对死亡的书写、对童年的追忆和对自然的回归,释放了压抑的苦痛,疗治了心灵的创伤,使苦闷的心态得到了调节,内心世界变得静穆松弛,客观上起到了恢复心灵健康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穿越黑暗的光芒——试析索尔?贝娄小说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尔·贝娄小说中的人物,作为犹太人,他们很有教养,并且对生活十分敏感,他们感到,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他们是精神的孤独者,同时也是受虐者和绝望者.本文正是从心理和文化层面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在本质上探寻美国犹太人寻找自我本质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0.
王维山水田园诗以闲适恬淡、空灵静寂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而这种风格的背后是作者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色与景的和谐、心与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意象空灵,境界清幽,深含禅意,呈现出一种闲淡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语言素雅清淡,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了诗人非凡的才情和宁静深邃的心灵世界,意蕴无穷,具有永恒的魅力,在唐代诗坛独尊一宗。  相似文献   

12.
凯特.肖邦的名作《觉醒》在出版前的标题是《一个孤独的灵魂》,两个标题形成对比,揭示了肖邦描写女性意识的觉醒,目的在于展示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以及人的孤独。如此一来,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观念应当视为通向深层哲学观照,即对于人的主体性及孤独的探究的阶梯。  相似文献   

13.
湖南青年作家秦羽墨的散文,以乡村题材为主,以少年老成之笔法深入探究乡村伦理的变迁和底层人性的挣扎,洋溢着自然之子率性而为的活泼天性。其作品聚焦于乡村现实不可避免的破败命运,贯穿其间的是作家充满忧患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14.
我深知,生命化教育的朝圣路是一条神奇的生命之旅,也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探险之路.在生命化教育的朝圣路上,我们将"直面生活,直面经典".  相似文献   

15.
凯特·肖邦的名作《觉醒》在出版前的标题是《一个孤独的灵魂》,两个标题形成对比,揭示了肖邦描写女性意识的觉醒,目的在于展示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以及人的孤独。如此一来,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观念应当视为通向深层哲学观照,即对于人的主体性及孤独的探究的阶梯。  相似文献   

16.
论"朦胧诗"与北岛、多多等人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朦胧诗”是以《今天》诗人为代表,不同于“现实主义”倾向的一股当代诗歌思潮.它与“五四”提出的建立“人的文学”有相通之处,但把诸多荒谬的、“倒挂”的经验带进了诗歌世界,因而具有与现代主义文学相通的美感面貌和艺术风格.不过,他们的诗又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区别:与西方现代主义既把客体世界看成是荒谬的,同时也认定主体世界的荒谬性不同,“朦胧诗”肯定主体的意义,企图以诗重演过去的创伤性经验和创造新的未来,重建人的尊严和诗歌的尊严.“朦胧诗”之所以产生广泛的影响,既在开拓了新的诗歌言路,也在言说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抒情主体是诗歌情感指归的标志之一."归来者"和"朦胧诗"人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二者诗歌的抒情主体区别很大:前者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似乎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后者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8.
19.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审美形态。中国古代文论中虽未明确提出过"空白"这一概念,但诸多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的言论的确都言中了空白的无限蕴藉。本文力图探寻宋词这种特殊诗体的内在精蕴,着重讨论"空白"给宋词带来的审美特质——空灵,以及词作为有宋一代文学巅峰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