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顾城诗歌构建的"童话世界",实质上是一种"乱世童话".而这一特征只有从语言策略的角度考察才能明辨其独特性和基础性,以及作为时代症候的见证与隐喻意义."乱世童话"的产生与危机,是经验与诗歌互动、摩擦的结果,更昭示着诗歌语言作为诗人面对个人与历史的基本方式的迫切性与根本性.从语言本体角度介入顾城"乱世童话"的哗变与危机,为重新认识顾城诗歌的美学策略和反思当下新诗的语言处境及美学危机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顾城是一个不大好捉摸因而常常引起争议的青年诗人。 天真,孩子气,执着地营造一个没有被污染的童话世界,这是他的艺术活动给人以鲜明印象的一个方面。人们根据这一印象习惯地把他称作“童话诗人”。但是,顾城还有另外的一面。这就是他有时候似乎有点“鬼”,有些故弄玄虚,甚至近乎神秘怪癖。 新诗潮刚刚兴起时,在那场势所难免的诗歌论争中,顾城的几首笔记型小诗就作为“朦胧诗”的标本被人猜索,引起争论。上海诗人王小龙后来还颇有趣味地描述过当时  相似文献   

3.
顾城研究长期笼罩在学界对“朦胧诗人”“童话诗人”诸多惯性评价中,其后期作品走出了集体经验对个人的统摄阴影,其对历史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怀想、反思与超验,表现出深刻的“中式文人”的古典内涵与人文主义精神。其诗歌体现了移情美学中“物我合一”的浪漫主义怀想,寄托了诗人济世情怀下“昼梦者”的人文主义理想,暗含了中式文人“隐居”情结中返璞归真的理趣赓续。顾城现代诗中“中式文人气质”作为一种审美策略或文化策略,是民族历史经验与群体文化心理定势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把诗歌划分为属人的诗歌和属神的诗歌两类:第一类型诗歌是通过技巧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再模仿,由于这类诗歌是技艺型的诗歌,诗人被划分到第六等级之中;第二类型诗歌则是凭神附的诗歌,诗人凭借着神的临幸创作出优秀的诗篇,这种诗歌是诗人在看到理式世界后浑然忘我创作出来的,相比于第一种类型的诗歌它显然具有优越性,诗人被划分到第一等人中。与哲人的迷狂不同,哲人的迷狂是他人看起来的迷狂而自己的清醒。苏格拉底这种对诗歌的划分,不仅符合了哲学的特性——在讨论之前首先要对某一事物进行定义分类,而且为以后对诗歌的逐次批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西方当代意识流文学谈起,用顾城早期和中期的四首诗歌,剖析了顾城诗歌里面的意识流倾向和手法,试图给我们学习和认识意识流文学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在唐初的特定文化背景下论述初唐诗人卢照邻及其诗歌创作。文章将卢照邻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认为其前期诗歌体现了唐初注重自我价值的时代精神,中期诗歌则暴露了诗人的性格卑弱怯懦的一面。两个时期的创作精神反映了诗人的二重性人格,其性格的二重性在后期表现为生与死的冲突选择,价值选择的最终结果导致了诗人生命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本·琼森的诗歌一直以来未能像其戏剧作品那样得到批评界的重视。在已有的诗歌批评中,关于琼森性格的研究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结论。对琼森三部重要诗集中典型诗歌的细读可以帮助探求其性格的真实一面。诗集中展现出诗人性格经历了从谦卑转向自傲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古典汉诗英译中意象的再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来表现事物、行为、感情、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以及感官或超感官的经验。中国古典诗歌中蕴涵着丰富的意象。关于古典汉诗的翻译主要围绕着形式与意义这一二元对立的现象来讨论,实际上诗歌翻译可以看成是对意象的一种恢复与再现过程。基于此,作者讨论了古典汉诗中几种常见的意象类型,可译性限度以及一些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来表现事物、行为、感情、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以及感官或超感官的经验.中国古典诗歌中蕴涵着丰富的意象.关于古典汉诗的翻译主要围绕着形式与意义这一二元对立的现象来讨论,实际上诗歌翻译可以看成是对意象的一种恢复与再现过程.基于此,作者讨论了古典汉诗中几种常见的意象类型,可译性限度以及一些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对顾城诗歌意象的解读显示 :回归自然和女儿国是顾城理想王国的最高境界 ,在理想的追逐与破灭中 ,又对死亡有着独特的预测性体验 ,最后漂泊无依的顾城渴望家并终于回归了“家”。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以其鲜明的诗歌风格和创作个性赢得了“童话诗人”的称号。然而对纯粹的童话世界的追求使他最终陷入个人无力摆脱的悖论,过度地追求灵性使他的诗歌陷入迷惘,可以说他的诗歌成在灵性,败在随意。他在建筑童话王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被自己亲手构筑的虚幻图景所迷惑,被自身无法解脱的矛盾所困扰,被现实世界所抛弃。  相似文献   

12.
从作者创作心理的角度揣测《天狗》一诗中体现出来的言语细节来观照诗人在诗歌细节处理时的着力和处理,发现诗人在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对天才的赞誉而非学界以前所说的人性解放和生命新时代生成,尽管我们必须承认诗人品格中对人自身的赞美和称誉,但我们必须发现诗人的占有偏向的真实内心,即对天才的本能宠爱。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人一以贯之的女性心态,源于专制统治对士大夫心理的压抑与人格的扭曲。晚唐诗人人格心理女性化的倾向主要在于仕途压力、生活环境及情感需要。诗人的女性心态在诗歌中的表现:一是对女性形象的刻划由意象化趋于生活化,二是通过女性形象表现自我弱者的心理,三是题材的细小纤柔。诗歌风格也因此而向着笔触细腻、含蓄深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我国现代诗歌有些失落现象,而且似乎诗歌是受欢迎程度最低的一种文学作品类型。其原因是:诗歌语言的杂碎和陈腐;由信息媒体的迅速传播而造成的诗人与读者心理、时间、空间三个距离的缩小;各种文化信息和知识的爆炸为诗人全知全能的时代划上了句号;新时期诗人精神准备的不足与玩“诗”不恭;欣赏习惯的惯性也是造成读者与诗歌作品相互阻隔的原因;读者爱好、兴趣、追求的多元多层性决定了对多种文化选择的随意性;因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引起的文学地位的滑坡与诗歌品位的低落;文学批评的失重与批评家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丧失;批评家的迎合心理与诗人对批评的逆反心理,耽误了诗歌的正常发展;由西方现代派诗歌与中国诗歌传统的关系处理不当而产生的诗歌的迷路;对诗言志传统与诗歌多种功能理解的欠缺  相似文献   

15.
"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与"花",分别是顾城和海子诗歌文本中重要的意象.在"梦"的世界里,在"花"的掩映中,深藏着诗人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渴望.顾城在他的 "梦境"中表达了对"未来"和"远方"的追寻,而海子诗歌的"花朵"开放在"返乡"的路途,"回望"和"留守"是他的精神姿态.顾城用"梦"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海子则用"花"营造了一个"神性世界",他们诗歌的书写方式就是他们生命的书写方式."梦"与"花",和他们所生活的现实语境分别构成一种"对抗"和"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诗人顾城用他的至情至性的文字带我们去寻找真善美,尽管周围黑暗居多,但诗人的心是澄澈的,眼是明亮的,在他的诗歌里我们的灵魂得以安放。人类在向文明迈进,识字的人多了,可是读书的人少了。总忘不了曾经的书店里一个个静静读书的身影,而如今不是电脑就是手机,  相似文献   

17.
大地乌托邦是海子诗歌的第一心理时期。诗人试图将麦子与诗歌、物质与精神统一于村庄、河流之中,构建一个“健康的麦地”。诗人坚信通过艰辛的劳动,人类最终能够诗意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大地乌托邦中,诗人立足大地,歌颂生存的艰难与劳动带来的慰藉,同时仰望天穹,感受神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8.
色彩介入诗歌,使诗歌融合绘画艺术的技法和审美特征,能丰富诗歌的表现力。在古典诗歌的审美视野里,色彩美有着重要的地位。纷繁的色彩能表现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再现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形与色的和谐统一能展示别样的民族审美心理。通过对古典诗歌中色彩现象的分析,将古典诗歌色彩从视觉认知、情感联想、象征意义三个层面上来解读,可以从多个层面认识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诗人审美心理、审美趣味的表现。一部杜诗,就完整地保存了诗人对生活的审美意识、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把民族的精神之美冻凝在那具有恢宏历史感的诗篇之中,达到艺术上美的高度,充分体现出诗人艺术思维中那种能动地反映世界的审美把握。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杜甫的诗歌,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诗史》来读,有重视其认识价值,而不太注意其审美价值的倾向。其实,艺术的根本功能是审美的。诗歌对现实的认识反映并非直接的,而是以情感为中介对现实作评价反映,并通过这种意象思维中的心理体验的反映,把现实的景化为诗中之境,借以流淌自己汩汩情思。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本类型与阐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解释传统源远流长,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阐释观念和方法,与诗歌批评交相呼应,反过来对诗人的创作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诗歌阐释策略的选择,与其对应的文本类型、或阐释者判定的文本类型密切相关,二者互相制约。换言之,诗歌文本类型与阐释策略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下面来看看四组两两对立的文本类型与其相对应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