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假借”作为“六书”之一,历来讨论者不计其数,但迄今为止,依旧歧说纷呈,使人入坠云雾。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个定义本身非常明确,但很多学者对假借的认识却是混乱的。这固然是由于假借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但主要还是由于研究者的分析不够客观、深入。纵观前人对假借问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尽管异议迭出,但关键不外是在以下两种关系上纠缠不清:其一,文字之假借与字义之引申,其二,六书之假借与文献之通假。因此,本文主要致力于上面两种关系的讨论,以期能正本清源,辨明是非。文中对段玉裁诸家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主要是为讨论问题的需要,不求系统全面。  相似文献   

2.
六书的“假借”,是以形表意的汉字的一种表意方式。这一表意方式,是用表示另一事物的字形,来表示与之语音相同而在意义上又有其相通之处的此一事物。六书的“假借”,必是形同音同而义近,而音同义同形不同的,都不是六书的“假借”,而是用别字的同音通假。六书的“假借”,是文字学研究的对象;而用别字的同音通假,则是训诂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谈谈学报的稿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报的学术理论稿件的数量在减少,质量在下降,这就要求我们想出办法,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将会陷入被动的地位,眼看着自己学报的质量下降而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4.
“六书”前四书历来公认是造字法。后两书“转注”和“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则一直聚讼纷纭。 王筠《说文释例》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本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盖有指事、象形,而后有会意、形声;有是四者为体,而后有转注、假借二者为用”。陈庸庆给洪亮吉的《六书转注略》写序说: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中关于字类假借分类细致,且术语使用丰富;它与字无定类密切关联,可借此解释马氏前后关于字有无定类提出的不同观点;再者,马氏并未对字类假借的各种形式进行严格区分,它们分别与现代汉语中的几种词的跨类现象形成对应关系。文章对以上问题一一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正>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词类问题始终是个难题.从《马氏文通》至今历时九十年了,虽然前辈学者对这一问题作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但由于汉语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圆满的解决.虽然经过五十年代词类划分的一场大论战,无词类论者已无多少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有词类论者的完全胜利.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词的基本用法和临时用法的区别,兼类跟活用的划界,同音和多义的区分等,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我们以《马氏文通》的字类假借说为出发点,考察一下汉语词类划分的历史,或许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节奏在语言习得和运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节奏的定义入手,讨论节奏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节奏与第二语言的关系,提出了训练节奏的几个方法.  相似文献   

8.
“夺胎换骨”长期被指责为“因袭剽窃”的谬说,这是“种曲解。事实上,“夺胎换骨”的精髓决不是因袭,而是在袭故中创新。所谓“五法”、“四式”即创新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质量互变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表现形态之一,“部分质变”则揭示了事物量变和质变交错的复杂情况。 在目前的哲学领域中,对于“部分质变是只存在于总的量变过程中”,还是“存在于根本质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意见。本文拟就这种分歧谈些思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袁枚、洪亮吉对翁方纲诗歌以考据入诗的评价最具代表性。他们的评论集矢于琐碎零星,重赋而轻比兴,钞书之嫌以及缺乏性情。翁方纲诗歌的这些缺陷,虽然或多或少呈现出与考据的关系,但根本原因是翁方纲对事的过分铺排,并强调诗歌解读的唯一性。他作诗取境不择,事与情在篇幅和创作方式上迥异,使得事境说在创作实践中变成了只求事,最终未能实现对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把假借定义为"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他认为假借必有本字,假借包括同声通写字、讬名标识字等内容。其假借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对于我们理解音近义通、探求词和词之间的语源关系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经学“本”“说”辨马育良关键词:经学,经说,古文,今文汉世经学分野应包含文本古今之别和经说古今之别二义,这一点早为东汉荀悦所揭.橥。苟氏《申鉴·时事篇》云:“仲尼作经,本一而已,古今文不同,而皆自谓真本经。古今先师,义一而已,异家别说不同,而皆自谓古...  相似文献   

13.
尚本色,为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但曲学“本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古代论家没有确定界说,今人定义亦歧异不一。拙文试作一辨。一今人对曲学“本色”的内涵的界定,最具代表性者有二:其一,为1980年版《辞海》“本色”条⑤之释义:(本色)指戏文质朴自然,接近生活语言,而少用典故或骈俪语词的修辞方法和风格。  相似文献   

14.
比较文学“危机说”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的"危机说"、"死亡说"应详加辨析。学科的先天不足和内在逻辑悖谬是使比较文学学科意识中道失落的内在原因,而近30年来的理论转向、文化研究热和解构主义大潮是使比较文学学科产生"危机"乃至"死亡"的外在原因。从总体来说,比较文学尽管存在危机,但并没有死亡,反而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比较文学应加强学科基本理论建设,争取成为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地不断兴起的“文化热”潮流,使得包括不同民族在内的整个人类对于“文化”的概念再不陌生了,人们逐渐感到,“文化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体与民族的界限,成为与人类命运相关的大课题。但是,在此之前,不同的民族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却很不同。中国汉文字系统关于“文化”概念的理解,就很有独特性。笼统地说,“文化”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的观点显然是不够严格的。古汉语中“文化”一词与现今流行的“文化”概念相去甚远,而且“文化”作为一个完整词组出现也是后来的事。首先出现在古汉语里的“文”字,如《尚书·序》曰:“由是文籍生焉”。这里的“文”即指文字。《尚书·大禹谟》为了称颂大禹的功德,也提到了“文”字,其中  相似文献   

16.
一,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是原始群吗? 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早已有科学论述.在人类历史上,有五种社会形态,最早的人类社会就是原始公社.马克思在他的手稿《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曾指出,“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性交,没有家庭的‘群',不属于人类社会”.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注中,认为最早人类社会是“原始公社”.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光辉著作中,论述了人类最早的原始社会,只是包括血缘家族和氏族两个阶段,并没有“原始群”这个社会阶段.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一切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次序,最早是原始社会,其中谈到了氏族,并没有说有“群”这个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7.
“遵命文学”是鲁迅总结《呐喊》的创作经验时提出来的.准确地阐释鲁迅提出的“遵命文学”的含义,对我们正确理解文艺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但是,要弄清“遵命文学”的原意,有一个重要的“结”必须解开,这就是夏瑜坟上平空添上的一个花环.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出版部门要坚定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多出版一些优秀读物。”这是对出版部门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的具体要求。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努力多出版一些优秀读物”,是出版部门的神圣职责。而刊物的优劣,书籍的好坏,又与编辑有很大的关系。要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  相似文献   

19.
《战国策·齐策四》中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者的一次谈话,历来为古文选家所推重,屡被题作《赵威后问齐使》或《问齐使》而选入古文集或教科书。例如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乾隆年间余自明编选的《古文释义新编》都选录了它;当代著名学者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都选录了它;至于其它古文选本、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有关教科书选有这篇文章的,那就不胜枚举了。总之,《赵威后问齐使》(亦作《问齐使》)一文,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实在不亚于《触龙说赵太后》、《冯谖客孟尝君》或《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些《战国策》中的脍炙人口的名篇。然而,就是这篇不足三百字的短文,古今许多著名的学者注家给它作文字注解时,却出  相似文献   

20.
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了目前中国城市化过程值得重视的现象城市蔓延。认为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无序建设、大学建设由城市中心向郊区的扩张等乃是城市蔓延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城市蔓延带来的环境问题,指出城市蔓延将导致城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湿地资源的浪费,是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提出了解决城市蔓延问题的相应对策:城市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关注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精明增长”和“紧凑型城市”的理论;注意城市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并加强城市的环境管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