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Tang Huanqin 《江苏社会科学》2007,(Z2)
本文在史料的搜集检阅基础上,力图还原1927年革命文学论争的具体情境,以进一步探讨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之间文学论争产生原因,并力图对各方在论争中表现的行为动机进行细致的分析,进而指出论争不能深入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的文艺思想,认为他们虽然没有留下文艺理论方面的专门著述,但在他们的诗文中却提出了不少深刻的文艺主张,似乎构成了相当完整的文艺思想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主张:文艺必须忠于现实,真实地反映现实;创作必须感情真实、炽烈,反对无病呻吟;必须重视文艺的社会功用;必须强调作品内容与影式的统一;应该提倡文艺作品风格的多样性;等等。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八年,我国曾发生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如何看待与估价这场重要论争,历来见解不一。尤其是在“四人帮”肆虐时期,更把这场论争搞得面目全非。本文着重就鲁迅与这场论争的关系,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一这场论争是从一九二八年正式展开的。但早在一九二三,二四年间,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等早期共产党人就提出了“革命文学”主张,指出作家应投身革命实践,“做脚踏实地的革命家”,培 相似文献
5.
周扬是“我国现代以及当代一位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文艺理论家”。从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周扬研究充满了论争。研究者在周扬文艺理论的特质,周扬与胡风的理论分歧以及他在中国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界的位置,周扬的文化人格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见。在周扬研究中,要力避情绪化。 相似文献
6.
7.
8.
<正> 文学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反映时代精神,这是茅盾文艺思想中的一块重要基石。茅盾不仅以此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准则,同时以此来解释文学现象,衡量、批评作家作品。1 文学首先是受时代制约的,是时代的发展推动文学的变革,并赋予文学以自己的特征。在《文学与人生》一文中,茅盾认为:“时代精神支配着政治、哲学、文学、美术等等,犹影之与形。各时代的作家所以各有不同的面目,是时代精神的缘故;同一时代的作家所以必有共同一致的倾向,也是时代精神的缘故。”时代精神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包 相似文献
9.
<正> (一)有时候,一些杰出的作家或思想家,会发表一些反对和敌视文化遗产的言论。我们若不对这类主观言论作具体分析,盲目信以为真,那将是学术研究上轻率的表现。实际情况可能恰好相反,他们扬言所要反对的东西,乃是他们自己心里的宝贝。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就举例讲过这个道理。他说,“嵇阮的罪名,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但据我个人的意见,这判断是错的。”又说:他俩的“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堪称是知人论世的确论。 相似文献
10.
11.
大众化·民族化·现代化——茅盾在“民族形式”论争中的理论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1940年前后开展的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是不容忽视的。这场论争的参加者之多,涉及面之广,以及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文学形式问题所达到的理论高度,都是前所少有的。可以说,作为一次文学运动,这是我国的文学工作者适应现实和文学发展的需要,朝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学这一宏伟目标所迈出的第一步。在这场论争中,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发表了许多卓有见地的意见,不仅深入地论述了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而且进而论述了文学的民族化及其密切相关的大众化和现代化问题。茅盾的这些主张,在当时对于开创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新文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建设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也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郭沫若早期的文艺观点中,可以找到和孔子、庄子、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司空图直至袁枚等人的思想联系,可以看到康德、弗洛伊德、柏格森、克罗齐等人及歌德、席勒、海涅、雪莱等浪漫主义作家乃至现代主义的各种流派的思想影响,内容较复杂,也有些相互矛盾之处。在对它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时,我以为应该明确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3.
试论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争对立中的同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争对立中的同一范耀登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人们一般是将它作为绝对对立的状态论述的。挑起论争的胡适更是被认为“思想荒谬,态度横蛮,理由薄弱,逻辑不通”;甚或认为他“流毒最广”,是“最狡猾的敌人”;“投入到... 相似文献
14.
“心性”之学是中国当代新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将“心”的文化与“心”的艺术之间的障壁打通却是徐复观的独创。其要点有二:一、虚、静、明之心乃是精神自由的关键,亦是艺术价值的根源;二、“不为物役”不仅是庄子人生中“美地观照”的关键,也是艺术创造的关键。徐复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现代化因子的方法实乃当代新儒学内圣而外王理路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16.
近年来,在中西文化论争日益深化的同时,面临着走向两极冲撞的“二难选择”。历史已经表明,这会从根本上影响具体的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本文着眼对近现代中西文化论争之源流进行初步阐述,并尝试揭示出必然造成二级冲撞“困境”之原因。一“体”与“用”是中国哲学特有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同“道”与“器”,“本”与“末”等范畴一样,被用来表达本体与作用的关系或者本体(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体(道、本)是内在的,根本的,用(器末)则是体的外部表现。但在什么是体和用的问题上,有唯心、唯物两种理解。前者认为“无”“理”“心”等是“体”,如三国时王弼《老子注》云:“虽贵以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国小说创作及小说理论史的曲折展开,并首次以“更典型论”对这一时期主流的小说创作理论作出了概括。文章阐述了“更典型论”的兴起原因,以及因之而导致了散文化、诗化体式的小说创作主张的败北,并形成了对路翎小说的批判,以及对《青春之歌》及茹志鹃小说的批评等种种情状。进而,文章又阐述了“更典型论”在战胜了邵荃麟的“中间人物”论与“现实主义深化”论,以及何其芳的典型理论后继续向前冲,而在七十年代达到了它统治势力的顶点,同时在内涵上也就跌落到了它的最低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是写给人看的,因此任何一个作家,不论他的文艺思想如何,属于何种流派,有意还是无意,都有个如何对待读者的问题。 茅盾是标举“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走上文坛的。在漫长的岁月中,他的文学观有发展有变化,但是强调文学的功利目的,主张文学要积极地影响读者,则是始终如一的。既要适应读者,又要提高读者,这就是他在如何对待读者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并且构成了他的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1925年5月茅盾在《文学界的反动运动》一文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是“革命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他早在一九二三年五月发表的《我们的文学新运动》中就曾热情地呼唤:“我们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我们的运动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我们的目的是以生命的炸弹来打破这毒龙的魔宫”。虽然文中还没有明确提出“革命文学”这个口号,但却已鲜明地表达出文学要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他在一九二四年八月发表的《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中则清晰地提出了“革命的文艺”这个概念。他写道:“今日的文艺,是我们现在走在革命途上的文艺,是我们被压迫者的呼号,是生命穷促的喊叫,是斗士的 相似文献
20.
"革命文学"倡导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有比较长的过程,学界一般将其源头追溯到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文学主张。如果把"革命文学"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适度区别开来,那么,至少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种关于"革命文学"的想象,即文学研究会、早期共产党人、创造社"元老"们分别倡导的"革命文学"。这三种"革命文学"想象彼此有很大的差异,显示了"革命文学"源头的不同建构和意向。对这三种"革命文学"建构与想象的历史分析将突破以往革命文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革命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相似文献